馮軍



摘 要:高三二輪復習對于提升學生高考成績具有重要意義,在復習時需關注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掌握好高頻考點,確保在復習時滲透核心素養,通過“微專題”的方法,達到對內容行精準練習的目的,確保二輪復習的效率。本文從本校高三《數控加工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二輪復習中“微專題”的有效構建、實施策略、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便于學生能夯實基礎,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高考時取得更優異成績。
關鍵詞:微專題;高三;二輪復習
一、問題提出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和不斷深入,新高考相比于以往,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強調學科的融合互動。針對上述現實要求,本人反思目前本校高三《數控加工機械基礎》二輪復習,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師講解“大手大腳”
教師在教學起點的確定上缺乏客觀性,對于學情的了解程度不深,講解時往往面面俱到,處處認為是重點。這樣,導致的結果卻是無重點、不精講,學生無所適從,學生在達到學習目標過程中,要大膽邁步,注重細節,不要做低起點、小步子的教學。這種低下的講解既耗時,學生的能力又無法得到提升。
(二)教師把控“惜時如金”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準備好相關的教學內容及習題,環環相扣,從淺到深,而且在知識點講解完之后,學生還需做大量的習題。三五分鐘后,教師匆忙叫同學回答,學生能做則回答,不能做就由教師代勞。在這種情況下,師生都在高頻率、快節奏地練習中度過,可結果呢?學生根本沒有過多的思考時間,或剛有點思路就被老師叫停。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如何得到提高呢?
(三)學生活動“天馬行空”
有些時候教師在分配課時時,往往會留下一些“剩余”時間給學生,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或許就是給師生提供了創造性教學的時間。但有些學生卻真不知道干什么或怎么干,結果就成了在“熬”時間,干坐著等下課。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和實施者,必須把握好學生活動的效果尺度。
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本人提出“微專題”在高三《數控加工機械基礎》二輪復習中的應用,力求改變目前“高耗低能”的學習現狀,同時提升二輪復習的實效性。
二、概念界定
(一)微專題
小型專題就是“微專題”,微專題的開展不能憑空捏造,需要建立在學生實際及考試條件下,具有針對性的開展復習活動,確保學生在問題處理中,能從小問題入手解決實際問題。
在某個知識的主干線上,“微專題”會在一個中心詞上開展開來,知識的拓展需要從細微出入手,這個過程對于知識的覆蓋重視度不夠,而且對知識的剖析不夠深入。時間一般在二十分鐘左右,只突破一個教學目標,一個結構,一種判別方法。“微”只是形式,“專”才是其本質。
(二)高三二輪復習
高三二輪復習是學生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時期,相比于一輪復習,這個階段的復習要更加的系統與綜合,且強度知識的聯系性,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學生具有較高的答題能力。也就是在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以更加清晰的思路進行復習,掌握解題技巧,對“解高考題”進行理解。
三、“微專題”在《數控加工機械基礎》二輪復習中的應用
(一)“微專題”的構建
1、基于考點,細化構建“微專題”
《數控加工機械基礎》課程高職考考綱規定了15個考點,這15個考點涵蓋了整本書的4個項目,并提出了三個認知能力層次的要求,在專業理論總分150分中占60分。高考二輪復習過程中,教師需對高考考綱進行細致解讀,對歷年真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針對某一高頻考點,設置“微專題”。同時需要利用好各級各類考試,在考試完之后,做好知識的梳理,讓學生了解自身現在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的開展“微專題”。
2、基于學情,分類構建“微專題”
本校高三數控專業設置2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問題的表現也不同,所以在復習時也要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練習和測試中要做個有心人,對“不同”進行積累。針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及反饋,建立起“微專題”,然后幫助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處理,對學生在專題復習中存在的短板進行彌補。
3、抓住重點,有效構建“微專題”
《數控加工機械基礎》的學習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在開展復習時,一般會采取由“面”向“點”的方法,這種方法缺乏創新,知識對知識的一種綜合,但是也顯示出這種方法的弱點,就是在復習期間,學生難以掌握重點,且很多時候復習過的知識依然需再次復習,一部分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中尚未掌握知識,但是在第二輪復習中卻并未掌握,這種方法效果不佳,而且難以滿足學生的復習需求。但是通過“微專題”的利用,能讓學生高效進行復習,并且可以對復習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復習效果得到極大提升。
例:高考真題
下圖為舉升機的液壓系統圖,完成下列各題。
(1)填寫圖中序號對應的液壓圖形符號的名稱
(2)液壓系統中,序號4液壓元件的功用是__________
(3)圖示位置時,序號3液壓元件處于__________狀態(填“向上舉升”、“靜止不動”或“向下回落”)
此考題主要考核教材項目四《液壓傳動裝置》的內容,本項目的“重點”為液壓系統的組成、功用及液壓元件的類型、功用和圖形符號;“難點”為汽車中典型液壓系統的工作過程。不難看出,考題將“重點”和“難點”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命題的綜合性,學生需系統地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才可以突破。一般“重點”內容在一輪復習時已要求學生掌握,二輪復習以突破“難點”為主,當然教師在構建此類專題時還需同時抓住“重點”和“難點”。以下是類似于考題的一個微專題,供學生在課內練習。
1、下圖所示為液壓系統基本回路,試分析:
(1)寫出液壓元件的名稱: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5-_________;
(2)圖示位置時,活塞將____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動”)
(3)若活塞右移,則元件3應處于_________。(填“左位”、“右位”或“中位”)
2、分析液壓系統的工作過程,完成各小題
(1)液壓系統中控制元件工作在右圖位置時,工作臺1_________
(填左移、右移或鎖止)。
(2)若使元件5工作在最左位,元件3處于中位,則工作臺1_________。
(3)若使元件5工作在最右位,此時液壓泵3處于_________(填增壓或卸荷)狀態。
4、洞察疑點,合理構建“微專題”
認知結構的構建在高三二輪復習中也是重點,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了解學生存在的認知障礙。在日常復習教學中除了學生的課堂反映,考試試卷也是反映學生實際“困惑”的途徑,所以教師利用好這些機會,對學生的“困惑”進行積累與剖析,然后通過“微專題”的設置提升復習效果。
例:教學例題
下圖所示為鉸鏈四桿機構ABCD,已知各桿的長度a、b、c、d分別為260mm、600mm、400mm、500mm,計算并說明以下各小題:
(1)當桿d作為機架時,四桿機構ABCD是否存在曲柄?
(2)機架選擇的不同桿,四桿機構ABCD能否成為雙曲柄機構和雙搖桿機構?
(3)若a、b、c三桿的長度不發生變化,機架確定為桿d,當需獲取曲柄搖桿機構時,d的取值范圍為?
學生在做題時,對于前面兩個問題能夠教學有效判斷與處理,但在解第三小題時他們的困惑來了,桿長的取值范圍應根據什么來解。其實這一問題不難回答,仍需利用曲柄存在條件和判別方法來解此類題。
鉸鏈四桿機構中在已知三桿長度、機架和機構類型時,我們應分析所求桿是否能做最短桿、最長桿、中間桿,顯然這題d桿不能做最短桿。因此該題中d桿的取值應分情況解答,運用判別方法列不等式方程。
d桿為最長桿時:最短桿長度+最長桿長度≤其余兩桿長度之和,即:260+d≤600+400,得600≤d≤740;
d桿為中間桿(b為最長桿)時:最短桿長度+最長桿長度≤其余兩桿長度之和,即:260+600≤d +400,得460≤d≤600。
綜合解得:d的取值范圍為600≤d≤740或460≤d≤600。
學生在對解決這些例題時,需要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確保能在已知條件下得出問題,能夠讓學生順利、高效解決問題。
(二)“微專題”的實施策略
1、嵌入法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一般根據實際需要嵌入一個微專題(小總結或小歸納),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學的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如測試后的講評課)每節課2~3 個微專題,分別解決不同的教學問題。
例如:“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這一教學內容,學生需要知道各種演化機構的名稱,并學會分析各種演化機構的運動特點。之后,教師會在此基礎上嵌入一個微專題,進行小歸納,目的是考察學生是否熟練掌握演化機構的運動特點并能正確判斷其類型。
例:模擬考考題
曲柄滑塊機構中,當以滑塊為機架時,則轉化為________。(A.曲柄搖塊機構 ?B.曲柄滑塊機構 ?C.移動導桿機構 ?D.無法判斷)
此題以演化機構之一的曲柄滑塊機構為例,以不同的構件為機架,正確分析機構的運動形式,最終判斷其機構類型。
學生需要的幫助如下:
①曲柄滑塊機構中,以滑塊為機架,則構成移動導桿機構;(右圖中構件序號1為曲柄、2為連桿、3為滑塊、4為導桿)
②曲柄滑塊機構中,以連桿為機架,此時滑塊與曲柄直接相連,則構成擺動導桿機構;(右圖中構件序號1為連桿、2為曲柄、3為滑塊、4為導桿)
③曲柄滑塊機構中,以連桿為機架,則構成曲柄搖塊機構;(右圖中構件序號1為曲柄、2為連桿、3為滑塊、4為導桿)
2、整合法
《數控加工機械基礎》考點中零散的知識較多,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和學生必須找到一條主線,讓知識之間、要素之間相互關聯,做到舉一反三。
例:高考真題
制作連桿小頭襯套的材料常選用_________。(A.滲碳鋼 ?B.調質鋼 ?C.鋁合金 ?D.黃銅)
這考題的考點是材料的選用,在《數控加工機械基礎》項目一中涉及的材料種類較多,學生平時靠死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會教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相應知識進行系統分類,找出各材料之間的聯系,再進行整合,相信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效果會更好。
3、完善法
在《數控加工機械基礎》二輪復習過程中,教師在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與疑惑時,一般會針對其實際情況,增加微專題,對之前的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
4、總結法
教師在復習完一個專題內容之后,最后往往會以一個微專題的形式總結并培養學生能力。例如:針對“定軸輪系傳動比計算和各輪轉向判斷”這塊內容,教師最后會以一個微專題形式將各類齒輪傳動類型等融入到定軸輪系中,既是總結型微專題,又是提高型微專題,主要用來檢測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例:教學例題
圖11輪系中,已知各齒輪的齒數Z1、Z2、Z'2、Z3、Z'3、Z4、Z7分別為20、20、15、60、18、18、20,齒輪7的模數m、蝸桿頭數蝸輪齒數Z6分別為2mm、1(左旋)與20。主動輪是齒輪1,轉向如圖所示,轉速n1=200r/min,求齒條8的速度和移動方向。
該例題中每一處嚙合的類型都不同,是對定軸輪系內容的總結和延伸。學生首先分析該輪系的傳動路線,說出每一處的嚙合類型;再利用定軸輪系的傳動比計算公式,先求解n6,同時思考n6、n7、v8的關系(n6=n7,v8=n7πm Z7),求出v8;最后利用直齒圓柱內外嚙合傳動、錐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齒輪齒條傳動轉向的判斷方法,來解決齒條8的移動方向,此方向的確定環環相扣,一步出錯,滿盤皆輸。
四、“微專題”的應用效果
(一)知識激活,回歸教材
高考命題完全立足于教材,其實有很多高考試題都可以從課本找到原形,所以一定要吃透教材。然而學生卻不知簡單的課本題會與那么難的高考題有怎樣的聯系,自然很少有學生采取實際行動去激活知識。
(二)精題實戰,回歸考點
微專題設計需緊扣考點,需要合理選擇題目,確保所選擇的題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要具有典型性,知識應用綜合性要強。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有效參與到復習中,且能激發解題的積極性,從而體現復習的實效性。
(三)方法提煉,升華素養
方法能指引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沒有一定的方法,學生能力素養就得不到質的提升。教師需針對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微專題,以典型方法為指引,挖掘方法來源,對比相似方法,創新普通題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確保復習效果,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劉瓊,陳小銀.放手,讓學生自己創造“微專題”——高三復習模式探究[J].中學數學月刊,2017(8).
[2]徐偉東.高三復習的有效手段——“微專題”[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012(01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