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純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不斷強大,經濟、教育水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信息技術也是如此。如今信息技術已經延伸到幼兒教育當中伴隨著幼兒園電腦以及網絡的普及。這些步成長使得幼兒園音樂的教育越發具有趣味,越加豐富,更具有吸引力,提升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園音樂;應用探究
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為幼兒教育帶來極大的便利,不僅能豐富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和資源,而且能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帶來更好的教育效果。如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兒童音樂需要深入探索。
一、教師陳舊的觀念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音樂課程中的應用不是一種教育工具。相反,它強調使用信息技術來創建新的教育環境。實際上,幼兒園的教師缺乏音樂課的實踐知識。一些老師甚至不知道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音樂教育的目的。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整合被認為是時尚[1]。一些老師沒有考慮教育的實際要求,而是將其視為現代教育。在不深入了解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技術發展的學習工具和方法表演的先進性和藝術性常常忽略了它自身的音樂內容。根據一項調查,超過65%的教師使用現代人物。信息技術沒有考慮到兒童接受和使用的實際教育效果,僅考慮了多媒體設備和講座軟件是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信息技術運用在音樂當中并非是包含的關系,信息技術運用到音樂當中是形勢驅動,不可避免的,而且信息技術與音樂的結合可以很巧妙的解決幼兒音樂教育的問題。幼兒教師,可以利用自身在學生中的引導地位,調動幼兒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國家對幼兒園投入設備資源問題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設施缺少用于音樂教育的軟件和硬件設施。樂器和視聽材料的組成和收集。在幼兒園中的當代信息技術相關的裝備設施已經過時,因此信息技術它實際上沒有在幼兒園音樂教育課程當中使用。簡單的設備使教師很難將現代信息技術真正應用于他們的音樂課程。在兩者之間。很多幼兒園只有簡單的錄音機,電視,VCD和其他設備。在音樂教育,大多幼兒園不具有真正的多媒體教室或者裝有簡單的數碼相機,攝像機等設備的教室。這有時使用信息技術與音樂教育相結合成為問題。
三、現代技術應用于學前音樂教育
對于網絡技術應用于幼兒學前音樂教育的建議,如果教師希望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幼兒園課程,他們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拔高幼兒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真正提高師生使用信息的能力,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們體驗,發現,表達和欣賞音樂之美的過程,幼兒園已經出現了現代信息技術[2]。幼兒園應增加對多媒體設施的投資,創建一個信息驅動的教育環境,并提供信息技術和應用音樂課程所需的必要材料。音樂課程的有效應用形成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多維信息空間,使兒童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知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幫助他們感受到音樂之美,撫養孩子,這是真實,生動,令人興奮和實用的。孩子們通過養育孩子來想象美麗并創造美麗。此外,有效利用現代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和調動兒童的注意力。兒童的參與觀使學生能夠熱愛和享受學習,并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同樣,信息技術在音樂過程中的有效應用不僅改變了課堂教育聯系和教育效果,而且影響了兒童使用信息的能力和音樂質量。素質教育的效果非常好,為此,教師需要將教學觀念從知識承載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學習組織者根據他們的教育需求和信息技術的性質,有意識地,積極地將信息技術整合到音樂中。
(二)多媒體音樂教室連接各種視頻和聲音設備(例如計算機)以清晰顯示或由計算機控制的文本,聲音,圖像,動畫和其他信息的教育環境。多媒體音樂教育系統的使用可以基于:教育應引入聲音,文字,圖片和圖像。這樣,音樂教育將變得更加直觀,更具吸引力,同時又具有教育意義。教師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編輯音樂并當場聽取個人編輯的音樂成效,這可以極大的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致。多媒體閱覽室是一個基于個性化學習的面向信息的教育環境,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由選擇。媒體學習,通過最新的教育媒體(例如計算機和電視錄像機)進行自學。控制中心也共享和有效使用學習資源所需的媒體信息應傳送給兒童,以便他們觀看。音樂教育環境的基礎此配置包括控制中心,多媒體教室,電腦,空調,電視,音響系統,媒體資源中心等等。多媒體閱覽室的建設確保了孩子們獨立學習音樂的熱情,并真正實現了孩子們的個性化學習。注意人機互動活動對兒童學習活動的影響,支持點對點音樂互動活動,并增強兒童的信息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在學前音樂課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關鍵是建立信息音樂教育環境。幼師開展有效的信息技術教育,并不斷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只有教師可以自覺,主動,自發,流利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鄭麗.信息技術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000(028):P.266-266.
[2]王妍,張瑋婷.信息技術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8,000(007):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