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亮 賈萌 盧欽龍
籃球技術的評價不僅應指向技術動作的規范,還應指向直觀反映學生技術真實運用水平的比賽能力評價。基于《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打破以往籃球教學固有模式,從籃球比賽情境的教學思想出發,構建學生籃球技術運用評價框架,明確評價指標,對學生技術運用能力進行評價,可以促進教學實踐變革,為真正做到切實提升小學籃球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1]在小學教學中,籃球比賽的真實情境教學是通過設置相應的模擬比賽,并將已經歸納和總結的籃球技術應用要點融入情境中,讓學生在模擬比賽的氛圍中學習和體會,形成靈活應用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比賽中正確使用技術,真正學會籃球技能的教學理念。在小學階段,基于情境教學的籃球技術運用能力評價是依托技術在比賽情境中應用的核心要點,評價學生在多變的比賽情境中恰當及時使用技術,達到應用要求的能力。這顯然區別于單純對學生技術動作規范的評價,是更高層次的評價方法,也是真正能夠提升學生籃球學習質量的評價。
一、基于情境教學的不同年級學生籃球技術內容安排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不同學段籃球教學內容呈現的是由易到難、由游戲到比賽的漸進式遞進規律。水平一以籃球游戲為主,水平二以基本技術學練應用為主,對應的比賽形式為簡單的4vs4比賽,水平三以局部的2人或3人配合對抗為主,對應的比賽形式為簡單的5vs5比賽。相應的籃球技術內容安排也呈現由易到難的特點。每個年級都會涉及運球、傳球、投籃基本技術的教學,區別在于隨著年級的提升,技術學練應用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表1)。
二、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生籃球技術運用能力評價內容
2003年,香港教育學院專家廖玉光創設了評價球類比賽的方法,評價內容共有7種:本位(Base)、抉擇(Decision Making)、技術表現(Skill Execution)、配合(Support)、防守(Guard or Mark)、補位(Cover)和調節(Adjust)(表2)。
需要注意的是,每種球類都有不同的評價重點要素,筆者針對水平二(三、四年級)和水平三(五、六年級)的學生技術運用能力評價,選取其中的“決擇”和“技術表現”來進行技術應用的評價。基于情境教學的籃球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涉及學生所在年級所有的技術內容,通過將不同技術的“抉擇”“技術表現”得分進行累加,計算出最后的分數。
本研究所指的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是個人評價,指的是單個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其中“抉擇”指的是個人在比賽中根據場上情況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技術動作的能力。“技術表現”指的是個人規范合理使用技術動作,達到技術應用要求的能力。評價中計算技術使用規范和達到應用要求的次數占比賽中使用該技術總次數的比例(如三年級個人“技術表現”要求是30%)。
隨著年級增長,學生技術運用能力的要求遞進增長。同一類技術隨著年級增長,評價標準是遞進增長的,以“運球技術”類為例,從三年級開始,其“抉擇”和“技術表現”方面的評價在不斷提升要求。同樣,其他技術的評判方法也如此(表3)。
根據籃球技術的難易程度、在比賽中的重要程度和教學安排比重,筆者將籃球技術比重劃分為2個檔次,其中運球、投籃和防守3項技術為第一檔,各占該年級總成績的20%;基本姿勢、移動、傳接球和突破技術為第二檔,各占10%。為保證技術應用能力評價體系的完整與統一,各技術檔次在不同年級當中均保持一致。不同年級同一類技術的應用能力評價通過“抉擇”和“技術表現”的不同要求進行遞進式評價。
根據小學籃球教學規律,學生對于技術的掌握先從動作方法開始,同時伴隨著在特定比賽片段中的簡單應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術學練的提升,技術在接近完整比賽的情境中應用的意識逐漸提升。因此,同一類技術一開始更注重“技術表現”的評價,之后逐漸向“抉擇”的評價傾斜(表4)。以六年級為例,基于情境教學的籃球比賽能力評價包括“基本姿勢”“移動技術”“運球技術”“傳接球技術”“投籃技術”“突破技術”和“防守技術”等7類(表5)。
三、基于情境教學的學生籃球比賽能力評價結果
對于第一檔技術的運球、投籃和防守技術應用,評價得分分別≥12分為符合要求;對于第二檔技術的基本姿勢、移動、傳接球和突破技術應用,評價得分分別≥6分為符合要求。
技術應用能力總評得分分為5個層次:優秀(≥90分),良好(89~80分),一般(79~70分),較差(69~60分),還需努力(≤59分)。
基于情境教學的學生籃球比賽能力評價更多的是從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缺少對于學生心理變化的評價,同時需要考慮的是,籃球比賽具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所以評價所依據的數據應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