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新 楊帆 武鳳鳴 楊賀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在進行開放式運動技能項目的教學時,應從一開始就要加強學生對某項運動的完整體驗和學練”。受排球項目技術特性、教師專業特長及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目前的北京市高中排球模塊教學中,體育教師將教學重心更多放在單一技術學練上,對墊球、傳球、扣球、攔網等技術的組合學練與實踐不夠重視,對競賽類的相互配合、隔網對抗、互相補位等團隊合作學習關注度不高,對實戰比賽、球場意識、角色分工、裁判規則、觀賞評價等排球運動的完整體驗和學練相對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學習的是從排球項目中剝離出來的碎片化知識、割裂化技能,而非真正的排球項目完整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深度也有限。
鑒于此,本研究在借鑒美國運動教育模式“賽季”的基礎上,結合“學會、勤練、常賽”課程理念的實踐,選取高中排球模塊的小賽季(每個模塊內選取3~6個課時)進階設計為例,全貌展現圍繞6個不同的學習主題與核心內容進行班級內部或班級間的個人技能挑戰賽與團隊實戰比賽,設置不同的角色分工,讓學生完整感受排球項目的運動體驗,在真實情境中發展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習與運動的樂趣,逐步形成健康行為習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促進高中生排球項目完整體驗學習的小賽季進階設計依據
1.小賽季是“運動教育模式”在本土實踐中衍生的新方式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體育學者西登托普提出“運動教育模式”,主要目標是培養有能力、有文化、熱衷于運動的人,主要特點是以賽季的方式安排18~20課時教學活動,建立固定的小型運動團隊,采用正式或適當修改的比賽形式,不同角色的扮演與運動成績記錄,模擬世界大賽方式,營造運動歡慶氛圍與運動文化。
運動教育模式對體育教師專項知識與技能儲備、運動與比賽經歷、課堂組織與賽事管理、角色認知與分工、突發問題的應對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有些體育教師在嘗試一段時間后,止步于單一模塊的運用,難以連續推進多個模塊的運用,有些甚至不再運用。而3~6課時小賽季進階設計,在保留運動教育模式的真實情境教學比賽、運動技能和戰術學習、運動參與公平性、固定分組、角色扮演、賽場儀式與慶祝活動等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共同設計、縮短賽季時長、修改比賽規則、區分場上與場下角色、簡化慶祝活動、主題式設計等方式降低了運動教育模式大賽季設計與實施難度,適當增加了師生角色與責任要求,克服了可能產生的教學慣性和惰性,確保其持續有效開展,逐步實現排球運動項目的完整學習、角色學習、深度學習。
2.小賽季是“學會、勤練、常賽”課改理念落地的新常態
隨著《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的陸續出臺,“學會、勤練、常賽”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主旨。體育運動是一個圍繞著比賽按技能訓練的規律進行的自發、自愿和自主的活動,運動正因為有激烈的比賽而富有魅力和創造性。比賽是運動項目傳承與發展的本源動力,更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最佳方式,充滿著有挑戰的學習主題、有意義的學習行為、有選擇的學習表現、有價值的學習結果、有激勵的學習評價。
目前的高中排球教學,因受到以往體育課堂教學固有思維的影響,比賽的受重視程度并不高。體育教師的慣性思維中,要先逐一進行排球技戰術學練,達到教師認可的水平后或是模塊教學結束才能進行比賽。比賽在整個排球模塊教學中的時間分配相對較少,每節課的比賽安排更是匱乏,時間太短、體驗不深刻、走過場居多等現象多有存在,模塊教學結束后多是枯燥乏味、毫無懸念的單一技能考核,以及一些隨意組隊的“自由式”教學比賽。而3~6個課時的小賽季進階設計,前提是每節課都應以“學習知識、習得技能、比賽運用”呈現,通過隔網對抗實戰比賽,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而且能有效檢驗學生的真實學習行為與結果。一節課以一場小比賽來結束,解決了部分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節課或下一場小比賽,每一節課均體現出完整的“學、練、用”閉環式教學。如,一節課的學習主題是快速移動接扣球,首先學習快速移動的步法與接扣球的動作方法與運用時機,然后進行無球與有球快速移動步法練習、快速移動接扣球,最后是接扣球墊至指定區域比賽,重點解決稍蹲滑步快速移動,1min內完成6~8次快速移動扣球。下一節課的學習主題則是快速移動取位后接扣球至3號位,首先學習快速移動取位接扣球的動作方法與運用時機,然后進行一扣一接練習、固定高度扣接球練習、拋傳扣接練習,最后是快速移動取位接扣球墊至固定位置比賽,重點解決1號位快速移動后取位接扣球至3號位,成功率達40%……如此階梯式上升,直到在最后3~6個課時小賽季完整比賽的、真實的、具體的任務中,展示模塊學習的終結性行為與結果,檢驗學生實戰比賽運用能力、現實問題解決能力、高階體育思維,以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度。
二、促進高中生排球項目完整體驗學習的小賽季進階設計案例呈現
從理論上來講,高中生3年可以只選擇排球項目進行學習,即最多可以學習10個排球模塊,也可以在學習排球項目一年后選擇其他運動項目進行學習,高中3年最多可以選3個運動項目。但10個排球模塊連續性學習是超理想化的狀態,真正落實到位的屈指可數,更多是完成3~4個排球模塊的學習。綜合考慮現實因素,本研究選擇6個排球模塊,每個模塊均從小賽季學習主題、小賽季學習目標、小賽季活動安排(包括開幕式、團隊比賽、技能挑戰賽、頒獎典禮)等方面進行3~6個課時小賽季進階性的系統設計案例分析(表1),供廣大體育教師參考。其中,3~6個課時小賽季具體實施可采用完整與分解相結合方式,既可以在3~6節體育課中自然教學分段完成,也可以調整3~6節體育課在1~2個半天或全天連續完成。
1.小賽季學習主題
主題是對有價值指向內容的提煉。排球小賽季主題可從排球技術、戰術、規則、意識、品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入手制訂,抓住學生在排球小賽季活動中的關鍵能力與品行表現,兼顧學校特色活動與排球小賽季活動的融合、國內外排球大賽名稱、學校校名與校訓等因素,由師生共同或者學生自主設計不同的有挑戰性、趣味性、教育價值的主題。主題可在6個模塊中保持不變,如“校長杯”“星光杯”“火炬杯”“遠洋杯”,打造學校年度品牌活動;也可對每次小賽季主題進行變化,如“誰與爭鋒”“非凡賽事”“王牌對王牌”“每分必爭”“團隊之星”“制霸球場精英”等。
2.小賽季學習目標
小賽季目標亦是單個排球模塊技術的終結性學習目標,更多指向的是圍繞小賽季的計劃和管理、不同角色分工、固定分組和球隊文化、規程制定和修訂、賽場體驗和能力要點等方面的表現性行為描述,而非排球單一知識與技能的距離、時間、次數、落點、成功率、百分比等量化指標性描述。6個排球小賽季的學習目標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從場上角色的逐步固定與能力要求、場下角色的數量增加與職責變化、小賽季規程的自主編制與逐步完善、排球學習的成就感與獲得感等方面形成縱向的進階,不斷促進學生挑戰學習、深度學習。
3.小賽季活動安排
綜合考慮排球項目、運動教育模式、賽事學習的特點,每個3~6個課時的小賽季活動均安排開幕式、團隊正式比賽、個人技能比賽、頒獎典禮等4個環節。其中,開幕式主要包括入場儀式、開球儀式、賽場禮儀,可以結合所學的其他學科知識、其他運動項目技能展示、排球正式比賽的特定流程進行設計,但要充分展示儀式教育的價值。
團隊正式比賽主要包括淘汰賽、積分賽、循環賽3種,可以采用固定與不同的分值或時間比賽方式,如15分制、21分制,或是10min、15min、20min、40min,適當修改比賽規則,調整比賽難度,確保全員參與比賽,適度進階區分,且由學生自選1~2種比賽方式進行團隊正式比賽。如,一個班級40人,8人一組,分為A、B、C、D、E組,A、B、C、D組場上比賽,E組與各組其余成員承擔場下角色,固定進行10min比賽,得分排名第一、第二的組繼續進行下一個10min的比賽,E組與排名第三的組進行比賽,得分最低的組與各組其他成員承擔場下角色,依次輪換完成所有時間的比賽,最終以總積分高低決出名次。
個人技能比賽主要結合學生在本模塊中所學的墊球、傳球、扣球、發球、攔網等技術,以單人、雙人、多人、集體等方式,采用挑戰賽、擂臺賽、排名賽、吉尼斯、積分賽等形式進行。如,針對正面上手發球設計發球王挑戰賽;針對正面屈體扣球設計重炮手擂臺賽;針對墊球設計墊球精英排名賽;針對2人連續打防設計連續打防吉尼斯,針對二傳設計傳球落點積分賽等。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1~2種比賽進行單項技能挑戰,充分展示挑戰自我與學習競爭的結果。
頒獎典禮應結合團隊正式比賽和個人技能比賽的核心內容、場上與場下不同角色分工、比賽與學生能力進階程度等方面綜合考慮,由學生自行設計出各類獎項。主要目的是以愉悅氣氛結束每個排球模塊學習,表彰學生在排球模塊學習中獲得的成就,引發學生感悟排球學習的個人價值與團隊價值,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排球運動的動力。
三、結束語
相對于常規的排球模塊教學設計與實施,小賽季進階設計是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突破,是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展示的機會、有實戰比賽的經歷、參與組織服務的過程,通過真實的排球比賽感受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所有學習內容的價值所在;通過場上與場下不同角色的學習,體驗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體驗團結協作與意志品質的錘煉,凸顯學以致用與問題解決,凸顯排球項目特征與真實情境,促進學生高階體育思維的形成,促進學生體育深度學習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各所學校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排球項目特征、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賽事特點,結合校情、師情、學情等開展各具特色的小賽季,并從課時、內容、組織與實施形式等方面加以拓展和完善,也可以課內、課外相結合,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當然,這需要體育教師精心的設計與實施,更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高中生在每個排球模塊的最后3~6個課時成為課堂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通過組織與參與比賽,加強公平競爭、組織管理和責任擔當意識,促進強健體魄和健全人格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高航,高嶸,高朗.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及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02):107-113.
[3]汪曉贊,尹志華,李有強等.國際視域下當代體育課程模式的發展向度與脈絡解析[J]體育科學,2014(11):3-15,26.
[4]楊四耕,李春華.課程群:學習的深度聚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毛振明,張媛媛,葉玲.論運動樂趣在體育課堂中的迷失與回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0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