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萌 張宏
一、棒壘球運動進入小學課堂的路徑
目前北京高校棒壘球開展比較普及,但小學的學校棒壘球開展卻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于小學階段學生身心、智力、思維發展程度有限,不能完成較難技術動作和戰術思維,并且大部分小學在場地及安全性上難以保證。近幾年,北京市一些區縣雖然也在學校開展棒壘球運動,但多以運動隊訓練為主,能夠被選拔參與訓練的學生人數十分有限,不能做到項目普及。
棒壘球運動從技術上講,需要掌握的技術動作較多,涉及投、接、傳、跑、擊打等,戰術靈活多變,不易掌握。從規則方法上講,規則繁復,不易理解,有一定難度,而且激烈的比賽具有一定危險性。從場地器材上講,獨特的扇形場地、安全防護要求、手套、球棒、護具等確實成為小學開展該項目的阻力。
有些學校也試圖將棒壘球運動引入到體育課堂,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棒壘球的樂趣。但在師資和教材方面缺乏相應的支撐,這就讓棒壘球進入小學體育課堂顯得舉步維艱。在小學階段開展棒壘球學習需要進行拆分內容、簡化規則、改變形式、使用安全器材等,讓棒壘球運動簡單化、游戲化、趣味化,成為符合小學階段不同年級學習的多個小任務,任務與任務間既分開獨立又互有聯系,有梯度地逐步開展。要在小學階段以棒壘球游戲和軟式棒壘球學習為主,逐步過渡到慢投壘球,最終實現完整運動項目的體驗學習。
二、小學棒壘球課程內容體系設計思路
小學棒壘球運動專項課遵循橫向一體化、縱向進階化的總體設計要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能學習特點,讓學生能夠“動起來”“用起來”“玩起來”。
小學棒壘球專項課核心內容是面向普通學生的棒壘球比賽,設計課程的主線是圍繞棒壘球比賽進行的技術練習、戰術學習、文化滲透、品行教育等。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到這項集智慧與勇敢、趣味與協作于一體的集體運動項目當中。
在真實情境下,采用“學、練、賽”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愛體育、熱愛體育課,能夠掌握棒壘球專項運動。
三、小學棒壘球“主題式”和“進階性”的學習構建
(一)“主題式”的任務學習
小學棒壘球運動專項課的主題設計是圍繞棒壘球游戲和比賽,從學習主題、內容結構、教學方案等方面層層遞進,區分各年級的棒壘球項目學習任務。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一個主題,進行主題式學習,這個主題即這學年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也叫任務式學習。如,小學六年級的學習主題是“有位置感的團隊棒壘球比賽”,關鍵任務要在六年級36個課時的學習中圍繞“位置感”“團隊比賽”進行,要在內容設計與形式方法上表現出讓學生體驗棒壘球不同位置的區別,在團隊比賽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場上位置,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優勢與特長,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比賽。
(二)“進階性”的學習構建
1.小學低年齡段
一年級的主題任務是用軟式海綿壘球進行簡單地拋、接、傳、移動等練習,在游戲中學會一些基礎動作。二年級是在簡單游戲的基礎上加入有棒壘球項目特性的游戲,如,擊球游戲和搶壘游戲。
2.小學中年齡段
三年級的學生更喜歡有競爭的比賽,所以在學習內容上設置了五人制比賽,在比賽中將較難掌握的用球棒擊球替換成用手掌擊地面反彈海綿球,讓學生先了解初步的“擊球”、跑壘體驗和基本規則。
四年級是學習棒壘球的關鍵階段,應先學習初級軟式棒壘球,將此內容作為小學階段重點學習的內容,為后面學習關鍵技術與比賽規則奠定基礎。學習內容圍繞“T”座擊球后的一系列任務展開,通過擊球、跑壘、接球、傳球等完成簡單的或有條件限制的軟式棒壘球比賽。
3.小學高年齡段
五年級學生更向往激烈的、有身體對抗的比賽,對贏得比賽有一定的渴求。所以五年級學習內容在四年級學習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簡單戰術、時機選擇、裁判法學習等內容。使學習更貼近正式的棒壘球比賽。六年級學生要逐步開始慢投壘球的學習,除了要完成下手投球、擊球和技戰術的學習外,還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客觀的認知,知道自己更適合在比賽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團隊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讓學生逐步從棒壘球游戲向正式比賽過渡。
從主題任務上看,一至六年級主題的設定都是在前一個主題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遞進,內容安排上是有進階性區分的(表1)。從小學低段至高段逐級進行傳拋球游戲、五人制比賽、軟式棒壘球趣味賽、慢投壘球條件限制賽等多種遞進式的比賽,隨著年級的升高,比賽部分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加大,激烈程度、專業性也隨之增強。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棒壘球運動技能,培養團隊精神,充分表現自我個性,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小學棒壘球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內容版塊與課時
小學棒壘球專項課內容包括: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六大板塊內容,分為上、下學期各18個課時。專項課內容結構按年級分別列舉出在相應年級學習時需要關注的六大板塊學習重點。
(二)板塊內容構建(以六年級內容構建為例)
1.基礎知識與技能
通過一至五年級的學習,六年級進入到“有位置感的團隊棒壘球比賽”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從四、五年級的軟式棒壘球向慢投壘球轉變。以六年級學習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幾項技術為例,包括慢投壘球特點和器材、慢投下手投球、接平直球、“T”座擊11寸安全壘球等。這些技術的學習是保證學生從軟式到慢投的基礎,需要重點學習。
2.技戰術運用
技戰術運用的側重點是在比賽中,防守方多人在壘的情況下封殺、觸殺局面的控制與處理;進攻方多人在壘時相互配合、把握時機成功進攻得分,應強調比賽中戰術運用及攻守間的博弈。
3.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
專項體能有折返跑和快速擊球等內容。需要說明的是,專項體能不是單獨在某一節課就可以解決的,而應在每節課中安排5~8min的練習,重點是發展學生的專項素質。
4.展示與比賽
重點進行特殊條件限制的慢投壘球比賽。這種條件限制可以是人數上的限制、比賽場地的限制、對某個規則的限制、對某個技術的限制等。采用簡化比賽規則的方式提高比賽對抗性。如,可要求學生完成4個出局后交換攻守、只能擊出外場球,內場球直接出局、A隊每局開局1壘有人,B隊每局開局1壘和2壘有人等不同的條件限制。
5.規則與裁判
要讓學生在比賽中,有不同的角色體驗或責任分工。規則的學習往往是對技能學習更好的促進。在這種體驗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棒壘球的規則與裁判方法進一步了解,并進行實際操作。在三至五年級的規則裁判學習中,學生已經對裁判站位、手勢、安全出局規則有了一定的學習,并且能夠在比賽中進行正確判罰。但三至五年級的五人制和軟式棒壘球比賽沒有投手投球,所以也不涉及司球裁判,那么在六年級的裁判學習中就要重點學習慢投壘球的投球判罰,即“司球裁判”。
6.欣賞與評價
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欣賞比賽、看懂比賽、知道比賽禮儀,并且能夠對自己、對隊友、對比賽雙方做出客觀評價等。六年級的學生要能夠對比賽中的好壞球進行分析,對安打、本壘打進行欣賞與評價。教師應從多個方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欣賞能力與體育綜合素養。
小學棒壘球課程內容體系的六大板塊內容構建是從一年級至六年級成遞進式螺旋上升的。每個年級都在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觀賞與評價等方面有具體的要求與呈現,對關鍵技能和重點關注的學習行為進行了列舉(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