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洪梅
摘要:伴隨時代不斷發展,傳統質監模式無法應對現有的監管困境。為此,本文圍繞工程建設質量管理,積極探討如何構建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以及如何高效實現工程建設智能化質量管理,希望能為該領域的研究以及相關人士帶來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框架;方法
參照“頂層設計”理論,構建多系統、全方位的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是當代工程建設質量管理的大勢所趨。為此,就需要相關工程企業遵循大數據理念,由專業技術人員構建質量數據庫,以便全面監督與管理工程全過程的數據動態,從而全面保障工程建設質量。
一、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現實困境
日前,我國工程質量管理還未達到全面智能化局面,不僅缺少頂層設計,也缺少相關部門強化質量監管的制度,部門與部門間缺少協同效應。現階段,智能化平臺只是個別存在的,在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信息孤島”現象,很難實現信息聯動。與此同時,缺少質量監管鏈條,整個工程質量監管過程并非無縫閉合式監管,并且缺少統一且規范的管理平臺數據標準,整體監管體系極其不完善。在工程建設質量控制時,普遍側重于事后檢查,缺少全程監管與預控。
二、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頂層設計
(一)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頂層設計原則
1.完整覆蓋業務
保障業務覆蓋的完整性,這就需要充分考慮相關質檢部門的具體業務內容。通過明確各種業務種類、內容,識別關鍵業務,并且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明確優先級。接著,對業務流程進行再造,以便切實提高政府監管工程質量的成效。
2.統一技術架構
保障技術架構統一性,在明確與業務規劃基礎上,需要針對技術架構進行詳細描述,以便能強化技術架構的統一性特征。由此一來,便可保障工程建設質量智能化監控體系效能,更有利于接入各系統。
3.規范數據標準
這里的規范性,主要有兩個含義。首先,要確保所有數據在信息編碼之際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要明確數據自身的標準。其次,要清晰梳理工程建設質量以及其安全影響效率偏大的重要數據,也就是要創建嚴格的數據標準。
4.拓展系統結構
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應具有“可拓性”,主要指所創建的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需要結合實際工程項目施工質量接入其他系統,發揮智能化效率,切實提高智能化監控系統應用水準,全面監測工程建設質量,保障工程建設質量。
(二)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頂層設計總架構
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頂層設計,屬于系統性工程,涉及眾多主體,且各方主體擁有不同的訴求,涉獵的建設內容也是極其復雜,涵蓋了諸多方面。為此,在具體的頂層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方因素,以便能切實實現集約建設目標,促進業務協同發展。具體來說,不僅要加強頂層設計,還要注重總體把控,并且全面覆蓋,凸顯主次點[1]。所以,本次研究主要就是通過業務、數據、應用、技術及安全等方面設計總體架構。
1.業務架構
一般來講,業務架構都全面地貫徹了企業的業務戰略,如圖1所示。業務架構的目的,在于清晰描述所有業務與業務間的交互關系,抓住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及工程建設安全管理這兩條主線,用數據管理、用戶管理等加以支撐,實現信息、資金、人力、物力的高效互動,從而打破“信息孤島”現象,確保所有業務運作模式得到優化。
2.數據架構
數據架構,實則就是創建信息模型。通過數據架構,可以改變傳統業務模式,慢慢地向質量管理智能化信息模型開始轉變,促進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政府質監部門以及其他施工單位協同發展,從而實現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全面改進業務流程,提高業務支撐力[2]。
3.應用架構
應用架構的創建目的,在于實現信息流動,以業務數據流向及分布為依據,清晰展示其所呈現的業務與業務之間的集成關系,從而無縫接入信息,促進信息自動化流動,代替傳統信息交換方式,全面增強工程建設質量,減少投入成本,并高效的支持業務活動如實開展,具體如圖2所示。
4.技術架構
技術架構的作用,在于保障應用與執行。技術架構是高效應用架構的前提條件,也是必要的技術基礎。通過全面整合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基礎技術,可以全面提升數據采集效率、傳輸效率、分析效率,進而保障應用架構正常運轉,如圖3所示。
5.安全架構
安全架構,就是為了全面保障系統的安全性以及數據的安全性。在保障系統、數據、運行安全的基礎上,可以全面帶動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的安全運行,從而實現碎片化儲存,加固系統安全,并且避免出現危險要素入侵防御系統的現象。
三、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具體實現方法
(1)利用數據標準抓手
在針對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進行頂層設計時,需要全面考慮工程質量管理以及建設安全管理。本文就以橋梁主體工程質量管理為例,要分析橋梁主體工程涵蓋了橋梁基礎梁段以及墩臺等。在制定具體的工程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時,要明確數據標準,并保有自動采集數據、實時上傳數據的原則,明確數據標準的統一性與規范性,當然也需要考慮工程建設時的全面性與復雜性。
(2)堅持用管理方法做助推器
管理方法,是實現工程建設質量管理質量的有力助推器。一般來說,在管理工程建設質量時,所應用到的管理方法都是由行業主管部門頒發與制定的,自帶強制性特點。然而,若能有效落實這些管理方法,便會對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帶來巨大意義。具體來說,科學且有效的管理方法普遍都具有“三明”功能,也就是所謂的明確主客體、明確責權利以及明確規程等。
1.明確應用主客體
對于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來說,被應用的客體,主要就是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的數據標準等,在上面所提及的客體應用主體往往都是監理單位、政府質監部門以及建設施工單位等。由于主體權限不同,所以責任與義務也就不同。其中,作為政府質監部門,普遍應用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觀察施工過程中的實時監測數據,針對工程建設質量展開針對性的監管,從而提高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工作成效[3]。與此同時,由于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可以自動采集信息、上傳信息以及儲存信息,所以還可為工程建設質量及其安全性帶來追溯作用,可以震懾工程建設單位以及相關監理單位,并且還可以縮減質量監督部門的工作量。
2.明確責權利
如果想有效明確責權利,就需要明晰所有主體的使用權限以及各自承擔的責任和既得利益,以便助力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效果有所改善。
3.明確規程
所謂的明細規程,實際上就是要針對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加以完善,從而明確其使用流程,具體如圖4所示。在明確規程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數據,這就要求相關施工單位能夠自檢數據,并且記錄數據,將其自動傳輸到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平臺上,由相關政府質監部門查看數據記錄,并且為其提供針對性指導,最終切實改善質檢工作效率及品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建設工期質量高低以及控制工作是否到位,直接關乎項目建設成敗。為此,需要建立高效且完備的質量監管體系。在我國工程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后,所面臨的施工環境愈加復雜,技術難度越來越高,存在的質量風險也越來越多了。所以,在質量控制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阻礙,這就需要牢牢把握大數據優勢,打造“智慧質監”,以便與我國工程建設發展趨勢契合,全面提升質量監管效率與質量,為我國工程建設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磊.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實現路徑研究[J].智能城市,2021,7(05):67-68.
[2]白慧娟.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實現路徑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6):202-203.
[3]黃發林,銀樂利,肖鑫.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實現路徑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9,63(09):39-45.
重慶市沙坪壩區住房保障中心 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