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全木
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古建筑來說,其中的木雕藝術造型設計主要依附于民居建筑,一般體現于木質構件裝飾中,充分發揮了實用性和美觀性的功能,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對于南安古建筑來說,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既彰顯了建筑結構特點,發揮了建筑的實用性功能,同時也兼顧了大眾審美,通過巧妙的精心設計,融合了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色彩,所以南安木雕藝術普遍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并遵從重情重義的美學思想,通過合理的木雕造型設計,彰顯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以南安古建筑為例,其主要構件包括臺基、開間、大梁、斗拱、彩畫、房頂以及山墻,其中每一個構件的木雕設計都極具獨特性。
臺基是古建筑的基礎結構,古代建筑由于自重比較大,因此在建筑施工前,為了避免建筑塌陷,一般都會在開始建造前設置一個堅實的基礎結構,稱之為臺基,古建筑中常見的臺基類型為石質混凝土或鋼筋水泥,同時臺基也是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
在我國古建筑中,平面投影多為矩形,開間是和大門平行的一面,又稱之為面闊。
大梁作為古建筑中主要的圓柱木頭結構,是屋頂建筑的脊梁,一般以杉木為主,近來也有很多以紅木為主要材料,是中國傳統木結構的骨梁之一。
斗拱是我國古建筑中獨有的結構,“斗”指的是方形木頭,“拱”則指的是弓形短木,合稱為斗拱,通常情況下,斗拱一般放置在柱頭與屋面之間,用來支撐梁架,起裝飾作用,在北式古建筑中比較常見。
木雕藝術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閩南地區的木雕藝術起源于南宋時期,經歷了元代的發展,鼎盛于明清時期,最后衰落于清末時期。南安木雕藝術作為一種傳統藝術表現形態,其設計思路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并且本著實用性和傳統審美的原則,通過木質材料的合理運用,強調古典美學和思想的交融,將木雕藝術的實用價值與藝術性充分展現于古建筑中。
南安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要求比較嚴格,通常情況下是嚴格遵循古建筑的整體結構進行排列與設計,在古建筑木雕造型設計中,最主要的是第一進院落,通常將木雕藝術的設計重點放在正房上,然后依次是兩側的廂房。在一個空間內木雕的設計重點依次是上、中、下,通常建筑下部的木雕設計比較少。南安地區古建筑一般采用天井、廳堂、廂房和院落的基本結構,天井與廳堂相同,設計時要求保持良好的采光,同時廳堂要求具備寬敞的空間,主要用來接待客人與家人活動,因此,廳堂的木雕設計種類豐富。此外,廳堂是整個建筑中最中心的位置,有利于木雕藝術的觀瞻。南安古建筑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比較注重建筑整體結構,強調實用性的特點,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與轉變,形成了南安古建筑特有的造型風格。例如,古建筑中的門多為鏤空門,又稱蓮花門,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眉板、裙板、胸板與腰板。眉板是門的頂端結構,一般面積較小,大多數通過紋樣來點綴;胸板則是門的中上部分,大多數設計成鏤空圖案;而腰板與眉板的面積相差不大,主要以精雕細琢為設計核心;裙板則是面積最大的部分,多用浮雕設計,同時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視覺阻隔作用。
南安古建筑的木雕藝術設計展示了當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在進行木雕的造型設計時,其構圖和設計都充分融合了儒家文化思想,借鑒了傳統國畫中點、線、面的構成元素,使木雕設計更具文化底蘊和精神色彩。在傳統的木雕藝術設計中,主要是追求造型設計的寓意性、象征性與寫實性,給人們呈現豐富的儒家思想,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意境。
閩南地區古建筑中的木雕藝術屬于建筑附屬品,其多元化的裝飾風格對建筑本身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安地區古建筑的木雕工藝主要傳承了明清時期的裝飾風格,同時也融合了古建筑雕刻手法,不但具有明代雕刻的樸拙古雅,同時也具有清代木雕藝術的精雕細琢,木雕藝術工匠通過科學的選材、設計,與技巧融合,充分體現出傳統藝術氣息。所以,在古建筑的木雕工藝造型設計中,應該對不同的形式進行分析。首先,古建筑木雕藝術中最常見的形式為浮雕,浮雕又稱為剔地雕,一般常見于門窗裙板的雕刻,而在實際木雕設計過程中,還要確保地面平整,保證圖案表面更容易凸顯出來,在良好的木雕藝術創作環境下,能夠更加體現出雕刻作品的層次感。此外,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還應該遵循“以線條為主,以面為輔”的設計理念,展現出浮雕的藝術風格。其次,鏤空雕也是南安古建筑木雕藝術中常見的造型設計方式,鏤空雕在古代又稱為透雕,對于大門的門梁裝飾設計一般采用鏤空雕,常見的雕刻有鯉魚躍龍門和獅子滾繡球,通過雕刻工匠精湛的技術使畫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體現出獨特的藝術價值。對于閩南地區的古建筑來說,門窗也會采取花卉枝葉的造型設計,結合鏤空雕的精細手法,使畫面活靈活現,讓整個設計更加通透、自然。最后是圓雕,在古建筑中多為立體雕,能夠呈現出建筑各個角度的觀賞性,這種圓雕多運用于古建筑中的公共建筑,民用建筑應用較少,通過圓雕的設計搭配適合的木質材料,能夠更好地呈現出民族藝術特點,使建筑更具文化底蘊。

閩南古建筑1

閩南古建筑2
木雕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長期使用的裝飾手法,周代已有專業匠人從事小木雕刻工作。閩南古建筑木作分為大木和小木。大木是直接承受重量的梁、柱、檁等大木構件,一般不作雕刻。小木多雕刻裝飾線腳。次要承重構件如斗、拱、瓜筒、獅座等多作淺浮雕。附屬于建筑的木雕裝飾部位,多用于下落的“塔壽”及下廳、頂落步口及大廳、櫸頭間等。施以木雕的構件,一般雕彩結合,有雕刻必有彩繪。閩南古民居中的木雕刻以精湛的藝術手法而著稱,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當年匠師們的藝術才能與智慧。他們善于運用各種雕飾手法將一個普通的建筑構件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例如,在梁枋、窗花、柁架、斗拱、吊筒、格扇、圓光(通隨)等木構件上都雕滿了花飾,在花飾上貼以金箔,使整座房屋顯得氣派非凡,處處體現出雕刻家們的才華。
在古建筑木雕藝術中,構圖設計也十分關鍵,南安地區古建筑上的木雕設計多受到傳統繪畫技巧的影響,更講究位置的設計和形象藝術的運用,使木雕藝術的構圖更加飽滿,體現出設計的完整性。木雕藝術和建筑既要表現出和諧統一,同時也要突出重點,兼顧審美與實用兩大特點。例如,在格扇窗的木雕造型設計中,一般都會將主體形象設置在中央,在邊緣處采用格條的方式進行點綴,從而形成一種虛實相間的設計感覺。
綜上所述,我國古建筑中蘊含了精湛的傳統設計手法和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建筑雕刻藝術,作為中國古代的特色技藝,在古建筑中發揮著美觀和實用的功能。古建筑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也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