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琪
壽山石雕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演變過程,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壽山石雕歷史悠久,萌芽于南朝時期,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積淀,壽山石雕所具備的特殊藝術屬性廣為流傳,并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獲得完善。當前的壽山石雕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雕刻藝術共同存在、共同發展。
“一相抵九工”的說法,直接表明了壽山石雕刻過程中相石的重要地位。相石也可以被理解為選石,因為壽山石紋理、構造差異較大,為了雕刻出更優的作品,在選石時要結合壽山石的紋理和質地,實現摸骨、相形,找到最理想的壽山石。相石需要嚴格選擇壽山石的紋理與質地,雕刻過程中要完整地呈現出壽山石所具備的紋理與質地魅力。壽山石顏色豐富,雕刻者運用不同顏色呈現出不同的主題。因此,在相石環節掌握好色彩也同樣重要。
1.圓雕
壽山石雕刻中圓雕作為一種比較基礎的方法,便于觀賞者更全面地欣賞壽山石雕,也被叫作立體雕。一件優秀的壽山石圓雕作品,不僅需要雕刻者新穎的創作主題、熟練的雕刻技法,還需要雕刻者具備獨特的看法。雕刻者遇到一塊優質的壽山石原石很不容易,為了發揮出這一優勢,雕刻者要采用合適的藝術表現方式,為壽山石雕刻增添活力。不論是長、寬還是厚度,都要有與實物相匹配的比例,然后結合比例實現“打坯”。尤其是大型的圓雕作品,要先在泥土上實現“打坯”,將“泥稿”實現修訂之后,再正式在石材上面實現“打坯”,“打坯”的最終目的是保障雕刻作品的每一個部位都能達到比例要求,然后再進行雕刻,獲得惟妙惟肖的作品。壽山石雕刻中要更加關注刀法的使用技巧。圓雕通常會全方位實現雕刻,要重視作品的每一個角度與方位的融合。
2.浮雕
浮雕存在半立體感的特點,同樣從全方位展示出雕刻物體的形象,可是與圓雕并不一樣。發展到明清時期,浮雕這一方法展示出裝飾性的特點,最具典型性的是壽山石硯,此種方法具體運用到石硯四周與印章方柱的四個面上。壽山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成片開采,其體型都不是很大,與傳統浮雕作品有較大的差異。受到傳統浮雕藝術的影響,壽山石雕別具風格,顏色分明,裝飾效果極佳。
3.鈕雕
此種雕刻工藝主要是指印章頂部的雕刻,體積不大,呈現在物體的上部,無法全面展示。其大部分屬于動物雕刻,以古獸雕刻為主。印章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印章,是權力的象征。鈕雕的發展歷史與印章息息相關。由于壽山石質地較為脂潤,在進行雕刻時容易操刀,所以壽山石紐雕盛行于明朝時期。明清后,壽山石鈕雕的雕刻題材更加多樣,技法也更精妙絕倫。
4.薄意
這屬于具有較高難度的一種雕刻藝術,作為壽山石雕中專有的技法,從浮雕演化而成。薄意消耗材料不多,比較適合運用到較為珍貴的石種。此種雕刻需要雕刻者具備非常高的技巧,在雕刻前要重視石材的裂紋,輕輕進行勾勒。雕刻者需運用流暢的雕刻刀法雕刻出更優質的作品。
5.陰刻
壽山石雕中陰刻較常使用,在大部分情形下陰刻的運用能夠發揮出裝飾作用。以書法和白描作為主要的雕刻技巧,雕刻者要具備較強的繪畫功力,方便在創作中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采用這一雕刻方式時要聚精會神,利用流暢的刀法一步到位,避免產生斷續,熟練掌握刀的走向,掌握雕刻結構。
壽山石雕造型通常可以將當時的文化涵養體現出來,并且還能表現出雕刻者所具備的高超技藝。壽山石雕造型多,大部分主體以所處朝代的流行趨勢為主。比如唐代,佛教文化盛行,產生了非常多的宗教類型的壽山石雕作品。
壽山石雕不只是一種石雕技術,還屬于一種藝術。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不同國家的經濟與文化不斷融合,對壽山石雕來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不論是材料、主題都會與之前有所不同,將會帶給觀賞者不同的體會。現如今,多重文化交織,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多重信息涌現出來,變化萬千,造成當前審美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就讓壽山石雕的材料、使用工具與創作理念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現代的壽山石雕更具開創性。隨著人們思想的變化,逐步強化了壽山石雕的藝術價值。如創作《玉蘭》這一作品時,將傳統蘭花形象融入,并進行抽象變化,底座更是別致,在其中穿插上蘭花的枝葉,讓二者相互融合。雖然題材比較常見,但是表現形式卻比較新穎,正好是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理念進行融合。
選擇壽山石材時,要確保石材中不包含一絲雜質,不存在一點裂痕,只有確保精純,才能讓雕刻者在進行雕刻時更得心應手。微雕屬于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壽山石雕中微雕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微雕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在甲骨文中獲得體現了,將微雕運用到壽山石雕中是現代的一種創新措施。現如今傾向于進行壽山石創新的人,將壽山石看作最佳的書寫材料,所以開始在壽山石上展開微雕創作,在壽山石雕上運用中國書法和繪畫技巧,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壽山微雕的產生為壽山石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會,雕刻者擁有比較強的雕刻能力,擁有較為深厚的書法與繪畫功力,才能讓壽山石雕保持總體美觀性。
伴隨著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逐步將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成果運用到實際生活與生產中來,在壽山石雕的發展進程中也開始引入機器。通過將機器雕刻的方法引入壽山石雕中,能夠有效提高雕刻的速度,可機器雕刻的方式并不能成為主要的雕刻形式,不然無法推動雕刻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如今的壽山石雕中,要采用機器雕刻和人工雕刻結合的方法。比如,針對壽山石體較大的現象,可以利用機器來對石體展開打磨處理工作,從而更好地節省人工與時間,節約資金。機器打磨要比人工打磨得更為精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保護壽山石料的作用。當今,機械化開始變成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壽山石雕作品創作中雕刻者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促使壽山石雕的雕刻技術也能夠朝著機械化或者是半機械化的方向發展。
過去的壽山石雕的題材大多以人物、花鳥、神佛為主,與古代人的生活以及信仰間存在緊密的關系。而當前社會背景下,人們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不管是信仰還是審美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變,在保留傳統體裁的基礎上,可融入新的現代元素,讓造型變得更多樣。工匠要傳承前人所流傳的經驗,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創新。當前的壽山石雕造型多樣,都是人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對壽山石雕來講屬于一大創新與發展。如《相親相愛》這一壽山石雕作品,是兩只小天鵝親吻的形象,組成心的形狀,這一心形包容在大的壽山石中,構成全新的造型。
總而言之,壽山石雕從出現以來就展示出比較特殊的美,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壽山石在發展中,與宗教、繪畫、書法等多種文化進行滲透與結合,加上不同時期皇帝的推崇,構成一種特有的雕刻藝術。近代雕刻者把傳統工藝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在傳承中獲得創新,讓壽山石雕刻藝術更上一層樓。當前,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發展的關鍵點,而壽山石雕作為我國的傳統藝術,未來肯定可以獲得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