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毅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端硯用石,取自廣東省肇慶市的爛柯山、北嶺山一帶,為當地特有,石質溫潤如玉,細嫩如小兒肌膚,并且帶有許多天然的花紋,非常美觀。在制作中,還與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相結合,雕刻出的圖案或華麗、或質樸,因此成品端硯古往今來深受文人墨客、收藏家的歡迎,被譽為 “天下第一硯”。
端硯之所以高端華貴,與其復雜的制作過程密不可分。端硯的制作環節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和復雜的流程。其中,雕刻、磨光環節是體現端硯制作水平的主要環節,也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端硯雕刻,是端硯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硯雕集美術、文學、篆刻、書法等于一體,博大精深,對于創作者而言,既需要靈感的火花,也離不開數十年如一日的經驗積累。因此,傳承傳統的端硯制作技藝,首先要了解、掌握硯雕的工藝流程。
端硯原石極富自然美感,雕刻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過程,必須善用原石、尊重自然,稍微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弄巧成拙,不僅達不到藝術的表達,反而影響石材的整體感受。因此,因材施藝是前提和基礎,雕刻藝人首先要因石構圖,在選好石材的前提下,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巧妙構思,以自己的文藝儲備為基礎,確立硯雕要表達的題材,以此立意、構圖,作為雕刻的準備工作。
端硯雕刻的刀法十分豐富,主要有深刀、淺刀(浮雕)、細刻、線刻、鏤空等,具體的雕刻技法和刀法,要根據事先選定的題材,以及石材的形狀、樣式而定,不同的刀法可以表現不同的主題或效果。例如,可以用深刀雕刻的方法,表現豪邁、陽剛的題材;淺刀雕刻的技法,主要用來雕刻精致、細膩、古樸風格的作品。硯雕講究“工精藝巧”,雕刻線條既要精細、準確,又要靈巧、流暢,做到繁簡得當,才能達到較高的境界。此外,端硯雕刻的整體要求是線條清晰,一目了然,要讓人有清爽之感。

《江南勝景硯》

《人間美景硯》
磨光是雕刻的輔助程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也是硯雕技藝傳承的重點之一。手感是否細膩、潤滑,這是選購、判斷端硯重要的指標之一,要達到這一點,不僅要有美觀的雕刻,更離不開精細的打磨。磨光的目的,是讓端硯表面更光潔細膩,去除生硬的雕刻印記,讓整件作品渾然天成。磨光具體流程有三步:首先,要用油石、幼河砂進行粗磨,磨去鑿口、刀路;然后,用滑石、幼砂紙反復磨滑,粗糙度在1000目左右,打磨到手感光滑為止;最后,經過褪墨處理,讓硯石的品質、使用效果達到一個新高度。
綜上所述,掌握一項技藝,必須提綱挈領,找準重點。在對傳統端硯制作技藝的傳承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雕刻、磨光兩大環節,這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端硯匠人需要具備的基本功。
端硯雕刻是一種傳統手工藝,不可能完全被機器取代,尤其是木硯盒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工藝復雜,對手工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端硯傳承的主體是人,而如今端硯雕刻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行業人才培養與利用的問題。
人才培養方面,目前行業整體處于一個“青黃不接”的斷層狀態。一方面,高級制硯技術人才比重低,流失比較嚴重,且整體呈現老齡化特征,嚴重制約行業的整體發展;另一方面,當今的年輕人大多比較浮躁,不能潛下心來從事端硯雕刻這門精細卻薄利的工作,對傳統手工藝缺乏敬畏之心,耐心不足,技藝傳承困難。曾有社會機構對端硯從業人員做過統計,年輕人占比不足20%,這已經成為端硯雕刻技藝傳承中面臨的最嚴重問題。
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相關行業都做出了許多努力,以便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例如,近年來多次端硯理論專家學者、制硯大師走進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或舉行講座,面向大學生傳授端硯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端硯、喜歡端硯,同時,吸納有文化、有美術基礎的學生加入端硯行業,擴充人才隊伍,為行業注入活力。除此之外,小學、初中相關教育也在開展,爭取引導更多青少年認識端硯,培養興趣,以達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端硯傳承中存在的另一大問題是市場混亂,粗制濫造的現象依然存在,嚴重擾亂競爭秩序。在傳統的端硯創作中,優秀的硯雕師都會盡量好地設計、雕刻每一塊硯石,精益求精,匠心獨具,成就了許多精品。但如今,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人為了眼前利益,追求轟動效應,用龐大、厚重的石材制作簡單的硯臺,工藝粗糙,以最低價格吸引消費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在形狀、技法、題材內容等方面,市場上許多端硯作品千篇一律,設計簡單的山水題材硯臺充斥市場,使端硯失去了本應具備的價值,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提高文化品位和藝術高度,是解決市場混亂問題的一劑良藥。為此,應多角度提高作品的文化內涵、審美品位,在傳承、完善雕工和技法的基礎上,讓更多人,尤其是消費者,認識到文化內涵和藝術設計的重要性,提高需求,倒逼端硯雕刻設計的改革、進步。
其實,現代人的藝術追求并不差,設計精良的端硯作品不缺少市場,問題在于,平庸的作品數量太多,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掩蓋了優秀作品的光芒。因此,硯雕師應在繼承傳統技藝精華的基礎上,從硯臺的造型、題材內容、雕刻藝術等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效果,開辟更多新的題材內容,不斷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開拓創新,創造出既有傳統特色又符合時代特點的端硯藝術精品,讓硯雕風格更加多樣化,進一步打破陳規,打造精品。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向市場,更好地市場化,是端硯藝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的關鍵,結合多年從業經驗,筆者認為,必須努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才能實現端硯雕刻技藝的市場化發展。
(1)與旅游市場結合,打破常規,靈活設計、制作一批小型端硯作品、工藝品等,入駐當地景點,打開年輕人消費市場。
(2)與禮品市場結合,注重實用性,聘請專業設計人才,開發兼具藝術價值、使用價值的高、中檔端硯禮品,讓端硯走進生活。
(3)與收藏品市場結合,打造較為高端的端硯藝術精品,以滿足收藏愛好者的需求,使這一領域成為端硯設計的廣闊舞臺,激勵設計師不斷進步,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
端硯雕刻藝術的保護、傳承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既需要每一位端硯制造者的責任心、使命感,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與支持,更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扶持與鼓勵。在全社會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端硯雕刻工藝勢必革故鼎新,擁有更加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