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貴旺
根雕藝術主要是將樹根的自然形態或者是發生形變后的狀態作為一種藝術題材進行創作,通過發散思維,對人物、動物等進行塑造,在此過程中題材、雕刻方式、材料的選擇都關系著根系的自然形態。根雕藝術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地進行人工修飾,使其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長眉羅漢》
將傳統人物作為根雕藝術創作題材,最早起源于明清時期。對相關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時在安徽有一位根雕水平較高的藝術家,其較為擅長以傳統人物為題材進行根雕藝術創作,并且在選材時對于廢棄根材的應用比較多,實現了變廢為寶。分析當代根雕藝術,可以發現以傳統人物作為題材的根雕作品數量比較多,大部分是以觀音、佛像、傳奇人物或者英雄人物為主要素材,雖然滿足了市場需求,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市場上的人物根雕作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利于根雕藝術的穩定發展。因此,在根雕創作的過程中,應該學習最新的藝術創作思維,借鑒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打破傳統固有的表現方式,使其更具有現代特色。例如,在作品《長眉羅漢》的創作過程中,選取了扭動的根材,利用其天然造型巧妙構思,刻畫了長眉羅漢形象,栩栩如生,產生了一種形似自然但又美于自然的藝術效果。作品紋理流暢,一氣呵成,突出了流瀉而下的長眉,而長眉下面的臉部有著仙風道骨之感。
我國根雕藝術在裝飾上講究整體造型精巧,所以只有細致地進行觀察、分析,才能找出神韻所在,才能發現其中的驚奇、巧妙和特殊性,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才能領略創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而體悟其內涵。一件完美的根雕藝術作品就像一幅優美的畫,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情感。
我國的根雕藝術在表現形式上非常注重寫意傳神。一般會將天然作為立足點,使人們借助于外在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引人入勝。根雕作為雕塑的重要構成,觀賞性比較強,一般被用于裝飾、擺設,供人們欣賞。創作者通常會運用立體圓雕、鏤空雕等雕刻技法,從而使作品主題更突出、刻畫更生動。
中國根雕藝術的意象特征較為突出,在表現手法上非常注重以形寫神,將物象作為關注的重點,追求形神兼備。在根雕創作的過程中力求將簡約和神韻相結合,展現出人文特征,表現出深刻的內涵,使其更具趣味性,提升其感染性。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需要將感覺和理解作為立足點,注重運用簡練、明快、夸張等方式,展現出人物或者動物的韻味,在創作中巧借自然、妙施雕藝,使其更加精巧,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方式營造神奇的藝術境界,呈現一種源于自然但卻超出自然的藝術,充分展現出人們的智慧以及自然的魅力。例如,作品《持經觀音》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所展現出的觀音形象較為接地氣,和藹可親、生動傳神,表現出了觀音悠然安詳的神態,細細品味,能從中體悟到中國根雕藝術的博大精深。
我國的根雕對人物的塑造天然生動、活潑傳神。其可以借助雕塑的體積以及空間等進行表現,在這個過程中也較為關注對輪廓的刻畫,特別是人物衣服和線條的轉變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不要求和人物一模一樣,但是形態上要比較相似。這些線條和繪畫中所運用的線條相同,是經過多次提煉加工而成,局部平面感較為突出,非常注重繪畫的平面效果。
從造型藝術的角度來展開分析,我國根雕藝術非常注重根的自然形態,巧用自然腐蝕和蟲蛀的效果,把“朽”的非凡能力視為鬼斧神工,即使能工巧匠也無能為力。在技巧表現上將關注的重點從簡明質樸轉變為精巧圓熟,并且借助于抽象的手法用線條概括物象的神態,使物象更具有立體感。通常情況下,羅漢較為圓潤,眉眼比較秀長,笑意較為明顯,給人以端莊的感覺。而對關公進行塑造時,面部表情則較為精細,三庭五眼非常精準,特別是對人物的眼神、骸骨等的變化的表達到位,可以表現出不同人物的個性。
在根雕人物塑造的過程中,還非常重視對人物服飾的塑造,注重輪廓線、衣服紋飾的節奏以及韻律的刻畫,能夠充分展現出人物的服飾之美。一般情況下,服飾的質地較為輕薄,并且有一種厚重感,借助衣紋的走向可以體現出人的形體優美,巧妙借助衣物的類型和特征等展現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點。例如,在塑造關公形象的過程中,不同的坐姿以及造型都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有關聯,其實人物造像的形態就是人們生活的一舉一動,不同的坐姿使關公更加貼近世俗,具有較強的寫實性。
在現代根雕創作過程中,應用傳統人物題材并對其進行創新,能夠為之后根雕藝術發展提供支持,使其將理論轉變成為實踐。如今,根雕藝術傳統塑造和現代雕塑的關聯更加緊密,想要提升根雕創作水平,需要根雕創作者加大研究力度,在根雕藝術創作過程中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使根雕藝術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為我國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人物題材在當代根雕藝術中應用較為普遍,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在現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根雕藝術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所以不斷進行著改革與發展,根雕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該合理地應用中國傳統人物題材,充分展現出根雕藝術的魅力,為根雕藝術的繼承和發揚貢獻力量。

《持經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