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娟,梁曉亮,宋丹,田悅,于振劍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開灤精神衛生中心,河北 唐山)
積極心理學把感戴特質看作是一種心理資源,并認為其對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有利影響[1],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心理學家均從各個方面對感戴進行了研究與界定,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童工相關的支持。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方面[2],感戴更加關注人性的優點和美德,是一種積極的人格力量,有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同時,感戴作為積極的情感中的一種,也是人們意識到自己得到了某種恩惠,而且這種恩惠是在他人無私幫助下產生的,是一種人際情感。李艷春[3]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感戴特質對不同來源社會支持的感知有重要影響。但伴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獨生子女的養育方式,尤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等,以及不良的輿論引導并影響著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感戴狀況進行客觀評價,以為增進大學生之間的感戴情感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從而形成高效的教育策略。
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河北省唐山市某理工大學4個年級分別隨機抽取2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男生110名(55%),女生90名(45%);獨生子女120名(60%),非獨生子女80名(40%)。
1.2.1 研究工具
大學生感戴自評量表。參照文獻[4,5],修訂后的量表包括13個條目,包括感戴廣度、深度、密度三個分量表。
以Likert 5點記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作為評分標準,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分。量表的構想效度較好,各因子與總問卷的相關性顯著,且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性低于總問卷之間的相關性。各因子和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系數均>0.58,提示,該問卷信度較高,可以作為大學生感戴情況的有效評估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也稱為90項癥狀檢核表,由帕洛夫等人開發,根據“Cornell醫學指數”發展而成。其中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障礙、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飲食及睡眠情況等10類。該量表應用范圍廣泛,可在門診的臨床工作和心理咨詢與治療中,有效幫助患者確定問題范圍,制定治療方案,評價療效,并觀察癥狀的波動變化。
1.2.2 統計學分析
對本研究所得的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感戴評分等數據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據之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將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識。
性別對大學生感戴總分及深度的影響顯著(P<0.05),但在廣度、密度方面差異不是十分顯著(P>0.05),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中學生的感戴比較[(±s),分]

表1 不同性別中學生的感戴比較[(±s),分]
注:*P<0.05
項目 男生(n=110)女生(n=90) t P感戴總分 3.79±0.57 3.94±0.45 -2.487 0.015*深度 4.10±0.64 4.28±0.55 -2.271 0.023*廣度 3.85±0.86 3.41±0.62 -1.730 0.086密度 3.77±1.15 3.95±0.57 -1.841 0.068
統計結果顯示,總體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感戴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影響(P>0.05);獨生子女的感恩密度分值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即非獨生子女的感戴密度更高(t=1.988,P<0.05);但在廣度、深度方面并無統計學差異(P>0.05)。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相比, 二者在飲食睡眠、軀體化、人際障礙、抑郁、焦慮、精神病性、敵對性因子上的得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在SCL-90總分、強迫、恐怖、偏執方面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比較[(±s),分]

表2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比較[(±s),分]
注:* P<0.05
項目 非獨生子女(n=80)獨生子女(n=120) t P總 分 186.41±89.610 158.89±78.560 2.068 0.042*軀體化 2.120±1.013 1.812±0.983 1.896 0.063強 迫 2.314±1.038 1.962±0.991 2.191 0.037*人際障礙 2.020±1.023 1.726±0.894 1.940 0.053抑 郁 2.122±1.023 1.876±0.996 1.501 0.152焦 慮 2.068±1.051 1.796±1.132 1.674 0.076敵對性 2.136±1.156 1.983±1.286 0.849 0.389恐 怖 1.830±0.993 1.482±0.854 2.451 0.036*偏 執 1.956±1.041 1.631±0.871 2.135 0.049*精神病性 1.941±1.048 1.672±0.754 2.437 0.058飲食睡眠 2.113±1.029 1.890±0.983 2.815 0.061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大學生感戴總分及深度的影響顯著(P<0.05),但在廣度、密度方面差異不是十分顯著(P>0.05),這一結果與王新柳[6]、朱敏[7]研究者的結論大致相同。筆者考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性別文化與教育的影響,以往,在女生所受到的性別角色教育中,溫柔、善良、奉獻往往被認為是女性的特征,女生在表達自己的感戴情緒時往往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持[8]。
本研究結果顯示,總體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感戴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影響(P>0.05);獨生子女的感恩密度分值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即非獨生子女的感戴密度更高(P<0.05);但在廣度、深度方面并無統計學差異(P>0.05)。獨生子女問題是我國計劃生育過程中的獨特問題。文獻[9,10]的研究提示對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重視。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獨生子女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從父母的辛苦養育和殷切期望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負的重大責任。其實千百年來,幾乎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將知恩圖報視作處世信條。而非獨生子女在多子女的家庭中,需要經常和其他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愛,同樣也分擔贍養父母的責任,這實際上削弱了他的部分責任感。結果表明,“小皇帝”和“小公主”的媒體宣傳可能不是普遍的現象,刻板印象不應該適用于所有的獨生子女。
本研究結果發現,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各因子均分相比較, 在總分、強迫、恐怖、偏執有統計學差異(P< 0.05)。因此,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應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注意調整積極的應對方式, 提高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 使身心愉悅,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11,12]。
本研究是一所學校的橫斷面研究,沒有對不同專業進行層次分析,今后還將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