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井榮 王剛 傅春霞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222006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胃癌早期病情隱匿,有明顯癥狀時已發展為進展期,5年生存率為20%~50%,為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1]。有研究報道手術聯合術后化療是胃癌的常規治療方案,但總體治療方案欠佳,預后不理想[2]。近年來,應用新輔助化療治療胃癌的報道逐漸增多,對于降低患者術后轉移率和復發率方面有一定作用[3]。然而,胃癌的治療不僅僅局限于生理病痛的治療,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胃癌患者較正常人群更易產生負面情緒[4],而這顯然不利于患者預后,如何采用有效的情緒疏導方法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順利完成治療和護理行為也成為了臨床研究的熱點。四色性格分析(four-color personality analysis,FPA)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性格分析方法,根據紅、黃、藍、綠4種不同的性格色彩,并結合其生活背景、社會閱歷及知識水平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能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情緒管理策略,性格色彩學分析已經在臨床多領域取得顯著成效[5]。筆者聯合FPA優質護理干預方案,將其應用于胃癌患者中,以期改善患者狀態及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新輔助化療胃癌患者87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及觀察組(4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TNM分期、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本研究。入選標準:符合第8版外科學胃癌診斷標準[6];于本院行新輔助化療;未合并其他部位原發性腫瘤;無神經及精神系統疾病;患者有完整的病歷資料;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次研究方案,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呼吸或循環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有胃部放療、化療史的患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不配合本次研究、中途放棄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方案,入院時責任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填寫一般情況調查表及心理健康評估問卷,初步了解并評估患者基本信息及心理狀態;入院后7 d內,對小組內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住院期間,建立患者心理干預檔案,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及干預;出院后,詢問患者恢復情況及當前階段主要問題及困難,就期間產生的問題進行講解及回答,促進患者接受干預措施并及時改善生活習慣。
1.2.2 觀察組 給予FPA護理干預:(1)成立FPA護理小組,邀請FPA專家負責性格色彩分析相關知識的培訓和講解工作,發放相關書籍、音頻、視頻,并通過現場模擬、情景演練等方式與參與人員進行現場互動,增強參與者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培訓結束后,參訓人員考核通過后方可返崗參與本次研究。每個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干預小組組長,另外選擇6名主任護師作為組員。(2)制定評估表:醫院組建專家組和FPA護理小組共同討論,制定出簡單易行可操作的性格色彩評估表,分為紅、黃、藍、綠4種色彩,將評估表發放至執行護士,講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護士根據患者就診3 d內的情況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性格色彩評估,在初步試驗后表格若有問題可進行修訂。(3)實施干預措施:根據患者的性格分為紅黃藍綠4種,并以不同性格色彩、知識程度、社會閱歷為依據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①紅色:該類患者性格積極、樂觀,富有冒險性和好奇心,喜歡他人的贊美和肯定。護士應多贊美鼓勵患者,多傾聽患者的意見,但仍需把握話語權,日常為患者建立微信群,選取幽默生動、科學有趣的視頻進行分享,并鼓勵其發言,組織“每日打卡”“健康飲食分享”等活動鼓勵患者在完成小目標的同時,塑造患者的樂觀心態,增強治療的信心。②黃色:該類患者控制欲強,屬于目標導向型性格。護士在與其溝通時多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態度溫和,簡單明了,借助書刊、網絡等方式鼓勵患者自行探索胃癌新輔助化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病情和運動、飲食、用藥的關系;護士還應多肯定患者的成果,與患者協作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每月完成既定目標,監督患者養成自律的習慣;另外,為患者制定情緒控制的目標,告知其不良情緒對病情的危害。③綠色:該類患者心態平和穩定,不喜歡麻煩別人。護士應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對于“為家人帶來經濟負擔”這一想法,應鼓勵家屬多進行勸慰,給予更多的陪伴;針對患者所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應有針對性地開導和勸解,同時鼓勵患者每日記錄自身飲食、運動、用藥和病情康復情況,讓患者感受自身病情的好轉,重建自信。④藍色:該類患者較為悲觀,喜歡對事情進行合理規劃后行事。護士應在溝通時不僅要體現自身護理的專業性和嚴謹性,語言需實事求是,不可隨意得出或編造結論,還需要保持交流條理清晰,語速適中,令患者信服;向患者發放寓教于樂、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在學習過程中與患者一同制定康復計劃,并制定每個階段的小目標,盡力實現;鼓勵患者多與朋友、家人交流,通過聽歌、看視頻、寫日記、聊天、參加興趣活動等方式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緒,減少獨處的機會。(4)交流討論:護士每周與患者采用微信、電話或上門隨訪等方式進行聯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病情變化,及時更新信息。將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按照5~6人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均包含4種色彩性格的患者,每2周舉辦1次座談會,鼓勵患者表達自身感受、治療經歷、對疾病的認知以及情緒狀態等,鼓勵不同色彩性格的患者互相交流,了解他人的情況,去粗取精,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共同恢復。
1.3 療效評價
1.3.1 臨床療效 干預1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根據WHO實體瘤的效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7],療效共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D)和病情進展(PD)。有效率=(CR人數+PR人數)/總人數×100%。
1.3.2 癌因性疲乏 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評估患者癌因性疲乏情況,采用癌因性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評定[8]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的改善情況。量表包括認知、情緒、軀體等維度,評分越高,表示癌因性疲乏越嚴重。
1.3.3 心理狀態 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評估患者的心理情況,心理狀態評分參考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評分[9],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共9個維度,包含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0~5分5級評分制,患者評分越高,心理狀態越嚴重。
1.3.4 生存質量 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3個月以及6個月后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生存質量評分參考生存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100,QOL-100)[10]。量表由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精神支柱6個維度構成,共包括25個項目,采用1~4分4級評分制,分數越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經統計分析,所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CFS評分、心理狀況采用t檢驗,生存質量評分采用重復方差分析及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指數、TNM分期、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癌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3,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癌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CF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CF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FS評分顯著降低(均P<0.05),觀察組CF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癌患者干預前后CF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胃癌患者干預前后CFS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給予性格色彩學分析干預;CFS為癌因性疲乏量表;與干預前比較,a P<0.05
?
2.4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較干預前明顯改善(均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胃癌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xˉ±s)
2.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明顯改善,干預1、3、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均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消化道腫瘤,隨著新輔助化療等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胃癌患者生存期不斷提高,這對于胃癌患者的治療是極大的突破。手術治療仍是治療胃癌的首選方式,但目前新輔助化療已被眾多臨床研究所認可,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尤其對于提高腫瘤切除率和患者總體生存率有顯著作用[11-12]。然而,對于患者而言,生存期的延長并不意味著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在接受化療的同時,患者可能會遭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及并發癥。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常合并心理狀態改變,而負面情緒的產生不僅不利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而且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13]。為此,如何在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基礎上增加患者生活質量是胃癌患者治療的重要目標。國內外醫學專家為此開展了系統研究,發現只有細致深入地分析患者具體性格類型,了解其所處環境、社交、為人處世等獨特行為,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引導其走出心理誤區,重塑正常心態,性格色彩學應運而生。該學科最初于19世紀由瑞典心理學家Carl Jung提出,用于提高溝通效果。目前臨床工作中也多有相關報道,并逐漸將性格色彩學與情緒管理相結合,形成一種新型的心理護理干預手段[14]。本研究將其運用于實施新輔助化療的胃癌患者,取得了顯著成效。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表明,FPA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化療胃癌患者的療效。FPA護理模式是結合患者性格特色、生活環境、知識水平等要素,進行個性化護理措施,不同于常規護理干預,基于性格特色的護理理論更注重于收集了解患者個性信息,對不同性格特色的人群實施針對性護理行為,如對于目標導向型黃色性格人群,重視理性教育,充分挖掘患者自身的嚴格自律性,以患者為中心制定康復計劃;對于積極樂觀的紅色性格人群更加注重贊美、鼓勵和支持性語言,通過富有趣味的活動以提高患者的興趣和參與度;對于態度平和的綠色性格人群,著重從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多給予勸慰和開導;而對于相對悲觀抑郁的藍色性格人群,則以疏導其負面情緒為主。雖然不同類型的患者實施的具體護理行為各不相同,但其目標均旨在通過教育或輔導,對患者進行行為和心理干預,以達到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和病理狀態的效果[13];同時也能讓患者在輔導的同時還感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也是常規一對一心理輔導無法達到的效果。兩組患者干預前CF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FS評分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CF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較干預前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此結果表明,FPA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降低患者癌性疲勞,Tennant等[15]也在研究中發現,正念的保持對于患者治療及心理狀態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可能與心理狀態改善后患者內分泌系統也能有效改善有關,而多巴胺等內分泌激素的釋放能有效反饋于大腦,減少疲憊感。另外,根據患者不同性格、不同閱歷及知識水平,采取合適的語言和狀態幫助患者分析不良情緒的誘因,并基于理性視角和自身專業知識為患者分析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良情緒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制定相應方案引導其走出心理誤區,從而恢復患者的良好心理狀態。

表5 兩組胃癌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xˉ±s)
黃萍[16]發現性格色彩分析法在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甚至職場環境中均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性格不僅反映出患者最真實的心理狀態,還能體現對周圍世界和現實情況的認知和看法,是患者情緒管理的重要信息依據。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1、3、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顯示FPA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FPA性格色彩分析能幫助患者維持平和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促使其更加關注疾病相關知識,了解遵醫囑的重要性,同時掌握飲食、運動、康復相關知識,并逐漸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長此以往,患者治療依從性顯著改善,病情控制更加理想,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將性格色彩分析應用于新輔助化療的胃癌患者,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療效,降低癌因性疲乏及心理狀態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該種護理手段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