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喆
【摘? ? 要】在初中歷史階段,學生需要記憶的重大事件、年份、人物等知識點都非常多,且都較為分散,學生依靠機械的記憶難以牢固的記憶這些知識,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歷史自學方法,充分發掘各種歷史知識間的聯系,并依靠自身的發散思維將知識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促進歷史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33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素質教育對于整體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立足教材內容,進行發散講解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育思維,教學的內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當立足教材基本內容,對知識展開發散講解,通過對知識的發散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歷史知識的學習除了學習各種基礎知識外,還需要學生了解許多教材之外的古今中外歷史知識,做到廣泛涉獵,只有通過了解大量的知識,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只有具備創新思維與發散思維,才能將所學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獲得的知識基礎上取得更高的學習造詣。以“百家爭鳴”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注重對教材內容的發散講解和整合處理。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五大家思想,教師可以以此來進行發散,給學生介紹有關百家爭鳴的知識。本課重點闡述了幾大家的思想主張、代表人物以及對當時及后世社會的影響,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解,學生能理解為什么百家爭鳴能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這種發散講解和知識的整合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更加充滿興趣。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歷史熱情與興趣的培養。《論語》中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當學生樂于學習歷史時,就會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比較強烈的學習熱情,初中歷史教學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過程中,可以采取圖說歷史的方式。圖片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特殊方式,能夠傳達比語言更豐富更復雜的信息內容。初中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利用圖片、插圖等形式來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有助于增強教學模式的直觀性與形象性,把相對抽象的歷史知識與相對而言更加生動形象的圖片相融合,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以及強烈的學習興趣。
具體而言,教師不僅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相關插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所教內容的相關圖片、音視頻等教學資料。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具有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像同步等優勢,有助于打破時空限制,直觀地重現一些距離學生所處年代比較久遠、不容易代入、不容易熟悉和記憶的歷史事件,有助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的增強;而學生在觀看影視資料后更容易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也會對于歷史事件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形成更強烈的感受、更準確的認知,使學生掌握站在歷史的、當時的角度來學習、研究、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也就是歷史思維能力。如在教師講授“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可以在課上播放紀錄片或影視劇中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視頻片段,使學生能夠更深刻、更直觀地了解到鴉片對國人身心、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危害以及林則徐實施禁煙決策的重大意義和堅定決心。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以疑激趣的方式。提出疑問是獨立思考的開端,也可以說是學生積極探索的源泉、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課上提出的一個巧妙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追求、學習歷史知識的好奇心,令學生形成一種積極主動追求知識的高效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初中歷史知識,積極主動地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及自身經過獨立思考后產生的疑問進行探索,最終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三、創設問題情境,實現理解能力培養
“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問題引領下,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達成目標的學習環境,它對于歷史內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互動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中那些難以讓學生理解又不易講清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層層深入,打開學生的思維,合作探究,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如在學習“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時,對于西安事變的發生背景、結果、意義,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步步遞進,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在給出問題的同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必要的相關材料,有助于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看法,創造性地發現問題,通過質疑釋疑,進一步加深了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語
歷史思維能力是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重要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把握歷史規律以及各種歷史知識間的聯系,通過有效的歷史學習形成自身的歷史素養,并利用歷史知識的學習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齊志明.初中歷史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2020(28):202.
[2]郭慧海.初中歷史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研究[J].魅力中國,2019(51):361-362.
[3]劉子博.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的探究[J].文存閱刊,2018(5X):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