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麗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患開展運動康復護理的作用。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患為研究樣本,其研究時間均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之間。依據隨機投擲骰子單雙數字法將其分成常規組(42例)以及實驗組(42例),予以常規組基礎護理,予以實驗組基礎護理以及運動康復干預。對比每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情況以及6分鐘步行距離。結果 干預后實驗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以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均低于常規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水平高于常規組(P<0.05)。干預后實驗組6分鐘步行距離長于常規組(P<0.05)。結論 慢性心力衰竭病患開展運動康復護理能夠提升心功能,發揮一定干預效果。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運動康復護理;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健康宣教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315-01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在原有慢性心臟疾病的同時,逐漸發生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心臟在有足夠靜脈回流的情況下,每次心搏出量仍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求,或是有依賴于充盈壓升高來進行補償的一種病理狀態。該疾病是一種多種因素導致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同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終末期表現以及導致病患死亡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病程長、病情復雜,加之疾病預后差等因素影響,會對病患工作以及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疾病確診后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1]。當前臨床對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藥物方式進行干預,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臨床表現,但是在提升病患心功能方面仍存在不足。為此,本文對實驗組病患開展運動康復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就研究相關內容作出以下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開展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84例病患為研究樣本,其治療時間均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之間,依據隨機投擲骰子單雙數字法將其分成常規組(42例)以及實驗組(42例)。常規組與實驗組中,女性病患例數依次是16:17、男性病患例數依次是26:25;年齡平均值依次是70.22±5.26歲、70.29±5.31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2]分級例數依次是Ⅳ級6:7、Ⅲ級17:16、Ⅱ級19:19。在統計學計算軟件內分別錄入每組一般數據,當計算結果顯示P>0.05時,代表存在分組研究價值。納入標準:(1)全部病患在開展臨床檢查后均被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3];(2)全部病患均使用相同的藥物開展治療,并且在用藥效果方面無明顯差異;(3)病患及其家屬存在知情權,在全面了解研究內容后表示自愿簽署醫療文件。排除標準:(1)近期使用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者[4];(2)機體肝腎功能出現明顯障礙者;(3)伴有關節以及骨折等疾病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研究方法
予以常規組基礎護理,對病患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以及心理干預等。予以實驗組基礎護理以及運動康復護理,措施有:(1)健康宣教,當病患進入醫院后,為其全面介紹疾病有關內容,包含治療方法、疾病知識以及預后情況等,提升其對疾病的了解程度,避免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強病患治療信心。(2)在治療第一周,囑病患臥床休息,由護理人員協助其開展被動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需密切觀察病患狀態,引導其逐漸轉變為主動運動,運動方式有腿部屈伸、變更體位以及翻身等,每日五次,每次十分鐘。(3)在治療第二周,當病患病情逐步穩定后,可協助其下床活動,囑病患可在椅子上靜坐,并將身體盡量貼緊椅背,維持十分鐘,針對機體恢復良好的病患,可協助其進行上下樓梯以及步行等運動方式。其中心功能Ⅳ級的病患可保障充足睡眠;心功能Ⅲ級的病患能夠開展挪步以及站立等運動形式,每日三次,每次五分鐘至十分鐘,待其病情改善后可逐漸調整運動形式以及增加運動強度等;心功能Ⅱ級病患能夠進行500米的步行,每日兩次。在病患運動過程中,需予以保護,避免其跌倒受傷,同時囑病患家屬多予以鼓勵,增強其運動依從性。(4)出院前指導,在病患出院前需對其再次開展健康宣教,使其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營養支持、用藥、運動方式以及治療目標等內容,尤其需要為病患介紹健康行為方式和開展運動康復鍛煉的必要性。(5)出院后隨訪,在病患出院后需對其實施持續追蹤,通過上門訪視以及電話隨訪等形式了解病患出院后機體恢復情況,其中上門訪視每月一次,每次四十分鐘;電話隨訪每周一次,每次三十分鐘。依據病患機體恢復情況對運動方案進行合理調整。每組病患均持續干預六個月。
1.3觀察項目
(1)對比干預前后每組心功能情況。(2)對比干預前后每組6分鐘步行距離。
1.4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中,數據均使用SPSS22.0軟件開展計算,其中計量資料采用()的形式表達,實施t檢測;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達,實施 X2檢測,當檢測結果顯示 P<0.05時,表明數據存在研究價值。
2研究結果
2.1對比干預前后每組心功能情況
干預后常規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以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均高于實驗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水平低于實驗組(P<0.05)。見下表1:
2.2對比干預前后每組6分鐘步行距離
干預后常規組6分鐘步行距離短于實驗組(P<0.05)。見下表2: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復雜、病程長,并且呈進行性加重,會對病患機體其他臟器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對于老年病患而言,在年齡增長的同時,其機體各項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并且自身免疫功能較低,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治療難度。藥物是臨床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在開展藥物干預的同時還需進行護理干預,進而改善其臨床表現,提升干預效果[5]。但目前臨床對于選擇何種護理干預措施尚未形成統一結論,仍需開展深入研究。因此,臨床將探尋何種能夠提升病患心功能的護理措施作為研究重點。
基礎護理一般要求病患長期臥床,對其運動鍛煉進行限制。通過上述措施能夠使病患獲得充足休息,但是極易導致其運動功能降低,出現深靜脈血栓以及便秘等并發癥,影響其機體康復。在陳裕芳等[6]人的研究中,其對慢性心衰病患實施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后病患心功能指標有明顯提升,6分鐘步行距離有明顯增加,因此其認為對病患開展運動康復護理能夠改善其心功能,獲得良好干預效果。本次研究中,干預后在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以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方面,實驗組相較于常規組明顯低;在左心室射血分數方面,實驗組相較于常規組明顯高;在6分鐘步行距離方面,實驗組相較于常規組明顯長(P<0.05)。分析結果可知,開展運動康復護理,在病患骨骼肌血流和肌肉收縮方面能夠發揮一定改善作用,提升新陳代謝,因此能夠提升病患心功能。另外,依據病患心功能等級實施相應的運動指導,可防止病患因過度運動而出現不良反應,進而保障康復措施順利開展。實施針對性運動干預,能夠促進病患機體血液循環,提升心臟泵血量,有利于冠狀動脈擴張,進而改善心肌缺氧情況。同時,通過運動還可提升血容量,對血液進行稀釋,進而使血液黏稠度下降,促進血液運行。
綜上,慢性心力衰竭病患實施運動康復護理,能夠提升病患心功能,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麗萍,鐘國榮,吳少瓊,等.以代謝當量為考量依據的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標及生活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1):3995-3998.
[2]陳姝錦,閆海艷.自我效能干預聯合運動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8):3411-3415.
[3]王瑤,卞曉煒.運動抗阻康復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23):2918-2921.
[4]葉慧芳,張杰,楊揚,等.運動訓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癥老年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1,43(4):352-354.
[5]惠海鵬,張麗,周萱,等.心肺一體化心臟康復在高齡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0,18(10):880-883.
[6]陳裕芳,黃寧.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指標、機體耐力水平及預后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5):2827-2829.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廣西欽州 ?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