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萍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拓展,對于語文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已經不單單依靠分數來判斷,需要依據學生在平時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評定。閱讀一直以來在語文的學習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中存在的題目都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閱讀能力才能完美解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對于寫作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對于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者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科目,語文的學習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著直接聯系,加強自我閱讀能力將會有效減輕其他科目的學習負擔,甚至會影響未來的發展。隨著新課改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在考試中的字數將大幅度增加,這就是在變相地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鍛煉和加強自我的閱讀能力,利用怎樣的教學方式來加強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目前的重點研究任務。
關鍵詞:經典誦讀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近些年來,中國一直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追求國際化、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對于本土文化的發展和繼承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提升。為了與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相同步,將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成了現代小學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將經典誦讀與語文閱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同時學生可以積極汲取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知識,培養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但由于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沒有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等原因,所以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在開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中,積極探究并不斷總結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文章將圍繞目前培養小學語文閱讀習慣所遇到的問題,經典誦讀背景下開展語文閱讀課堂的重要原則,將經典誦讀融入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策略。
一、 經典誦讀對于培養學生閱讀的重要性
反觀以往的語文教學方式,教師為了能夠快速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往往只注重古詩、字詞、閱讀理解等知識點的了解,因為這些講解這類知識點時有模板、有套路,教師能夠非常快地幫助學生語文分數的增長,但是閱讀的提升需要學生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地發掘。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很多詞語,并且能夠正確的運用這些詞語,增強自身遣詞造句的能力,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能夠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不斷地豐富自我的思想內容和提升思想高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促進學的全面發展。而將經典誦讀與語文閱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同時學生可以積極汲取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知識,培養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 目前培養小學語文閱讀習慣所遇到的問題
(一)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語文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僅僅重視學生的語文分數的文章,對于閱讀能力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更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怎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一個長期經營才能顯現效果的技能,很大一部分教師不愿在其能力的提高上浪費時間,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除了語文課堂上簡單的閱讀之外,學生很少有時間去進行自主閱讀,即使在周末,自我的空余時間也會被父母安排的補習班給搶占,短暫的閱讀對于提升自我的閱讀能力來說起不到有用的效果,并且教師并不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為學生開設專門的閱讀課和閱讀教室,缺少提倡閱讀的氛圍。
(二)教學模式單一,缺乏教學技巧
在傳統閱讀課堂的開展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師都是開門見山式的教學方式,直接揭示閱讀主題并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學生常常因為對文章主題或者文章內容不夠了解,而沒有興趣閱讀下去,出現部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做樣子,敷衍了事,并沒有真正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針對這種想象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探索多元化、有趣化的教學模式。
(三)學生對于閱讀缺乏積極性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并沒有做好自我的角色定位,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限制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表達和學習潛能的釋放,并且教師的授課方式沒有新意,閱讀的能力表現方式僅僅是通過試卷,閱讀的講解也僅僅依靠考試后的試卷,教師并沒有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閱讀學習的欲望,不僅教師的講解存在機械化地現象,學生的學習也只是對于教師的知識進行復制粘貼,并沒有進行發掘和探索,學生對于閱讀課堂的參與度非常低,所以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
三、 經典誦讀背景下開展語文閱讀課堂的重要原則
(一)有效引導
任何教學模式要想順利開展并發揮出應用的作用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師的指導在教學實踐的開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而經典閱讀更是需要教師為學生鋪設橋梁,積極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地開展閱讀。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弱,所儲備的文化知識還不足以支撐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且在一個有代表性、經典性的文章中,大多使用會使用文言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較深刻、隱晦。如果沒有教師的幫助,學生很難通過自己的能力對文章進行透徹的理解,那么閱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于所閱讀書目的背景以及書目的作者有一個大致地了解,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深入了解的欲望。
(二)師生共探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起著引領大局的作用。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積極交流與配合,當然在這之中,教師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對所閱讀的文本進行深入體會,才能用自己的經驗以及收獲,引領學生走進文章,以自我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與文本聯系,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文字背后所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