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澤婷 吳攀升 劉俊
摘 要:主城區功能區優化是指依據城市各功能區發展現狀,對城市進行高質量更新優化,旨在提升功能區的內升動力及相互間的吸引力,增強城市發展動力,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忻州市主城區作為城鎮化進程中最主要的地區,存在空間發展無序蔓延、粗放式的擴張,集聚投射功能較差,產業結構不夠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等問題,導致城市功能缺少組合優勢。研究在對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進行優化細分和適當調整的基礎上,提出深化老城區文化與民生功能,推動舊城區功能升級和疏解遷移、東西邊緣地帶的有序蔓延,促進城市新區的高質量發展等優化對策,旨在實現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激發經濟發展活力,進而為忻州市主城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功能區 優化 忻州市主城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5-131-03
一、引言
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構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當前城市功能空間紊亂的問題普遍存在,城市各功能空間的不協調導致城市運行的低效率,服務空間過度集聚于城市核心區。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市蔓延問題嚴重,出現了“冒進式”的土地失控。伴隨著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主體功能區是我國探索的一條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空間治理之路,是基于深入的理論創新、系統的科學研究、充分理解和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空間治理方式。城市開發建設強度加大,城市內部空間功能布局發生重大變化,打破了城市原有協調穩定的內部空間結構。因此,需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旨在解決城區功能區在改造與建設中的諸多難題,實現城市功能區的優化升級。
二、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概述
(一)忻州市主城區概況
忻州市主城區位于市政府駐地忻府區內,北至忻阜高速公路,南至牧馬河,西至奇村及九龍崗邊山地區,東至北肖村,面積為230km2,人口36.28萬(2019年)。按照《忻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忻州市主城區分為三大區:一為老城區,即秀容街以南部分。二為舊城區,即秀容街以北、九原街以南的部分。三為新城區,即九原街以北至云中河兩岸。
(二)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現狀
“十三五”發展期間,忻州市主城區明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的目標與任務,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提高城市化水平。當前主城區中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產業、教育產業快速發展,依托政府福利政策吸引著眾多投資商,積極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增強區域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道路擴改、城市綠化、便民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城市的民生溫度,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逐年增高。依托城區內現有的忻州古城、頓村度假村和云中河景區,開發旅游業與康養產業,提升城市知名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升級城區內高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硬件設施,提升教育水平滿足城市教育需求。忻州西站的開通,加強了忻州市主城區對外界的聯系,為積極融入太原都市圈提供了必要條件。
忻州市主城區總體成南北狹長型的空間格局,由于受經濟、土地等條件的制約,并未有較大的發展,城市居民大部分的活動空間仍然停留在老城區與舊城區,城區發展格局受限。受西側的大運高速以及東側的北同蒲鐵路的制約,城市東西向的發展空間基本飽和,南側受牧馬河不規則走向的影響,向南發展的空間受限。受制于城市功能區的籠統劃分,主城區在城市擴張更新的進程中,城市優化仍然集中于核心區域,致使邊緣地帶在發展過程中吸引資金的能力弱,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了發展過程中的惡性循環。
三、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優化發展對策
(一)深化老城區文化與民生功能
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人們提高了保護城市的意識,城市古城在保護和更新過程中,需要注入新的經濟活力,提升民生溫度,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之下,探索出一條“利城利民”的發展模式。老城區的發展之重是在平衡居住、游客和就業人群的不同需求,未來的老城區將把商業、居住、文化結合在一起,通過古城活化促進文旅產業發展,解決城區中民生問題。
1.古城活化與文旅產業發展。未來的忻州古城作為忻州市的“文化地標”,承載著歷史傳承、文旅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使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需要對古城進行修復改造,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位,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把握發展機遇,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更大的發展,努力成為古城建設領域的標桿。
古城活化應該堅持走“忻州特色之路”,改造完成的古城充分體現“晉北鎖鑰”的特色。活化修復主要以秀容書院、古城墻、北城門樓和連接南城門口、東城門口和北城門口為核心,緊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向,打造特色歷史街區。逐步恢復老城區的傳統風貌,彰顯古城特色,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積極培育民俗文化產業、傳統特色商業,加大政策扶持,推動古城產業升級轉型。修繕過程中,盡量減少拆遷,避免犯盲目蓋新樓的錯誤,做到不破壞古城原有風貌,維持古城現有的和諧局面;做到符合歷史記載,不以翻新為目的而過于強調新,注重修舊如故,還原歷史特色,研究城墻、環城公園和道路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布局,統籌規劃,將充滿古色古韻的忻州古城展現出來。對現有建筑形態保護和更新雙管齊下,使古城中傳統建筑在保存傳統風貌的前提下,兼顧現代產業對使用功能的需求。
同時,以活化修繕為契機,培育服務經濟,激發古城中商家和消費者的活力,以政策為引導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挖掘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建設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健全的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忻州,打造忻州文化旅游產業高地。迎合游客喜愛的休閑旅游方式,增強古城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活化古城文旅產業,讓忻州市民有處游玩,更讓外地游客流連忘返。從游、住、食、觀這四方面著手,體現晉北民俗特色,打造真正的特色商業街。
2.民生與就業工程提升。老城區房屋、道路、供暖、排污等基礎設施落后,群眾對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的意愿十分迫切。著力改善古城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整修老式住宅,減少安全隱患,將忻州古城外的老城區納入規劃范圍,分階段進行整修,與古城內的道路、供暖和排污聯通起來,讓廣大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古城修繕帶來的惠利。古城中的文娛設施向市民開放,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做到民城融合,營造出商業繁榮,居民幸福的民生環境,著力實現具有民生溫度、文化濃郁和環境優美的歷史老城區。
政府幫助職業技能和就業條件低的弱勢群體,增強其生存和就業能力,進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老城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服務經濟的平臺,做到城區招商,百姓創業就業的良性促進。加強專業指導人員對弱勢群體的咨詢幫助服務,轉變其傳統就業觀念。對于其他確實無法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群體,政府提供給他們如古城綠化、環境保護、清潔的公益性工作崗位。
(二)舊城區功能升級與疏解遷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面臨著諸多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國必須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舊城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逐漸演變為主城區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主城區中集聚能力較強的城區,針對城區部分功能飽和的現狀,需要對城區中的某些功能進行疏解,優化舊城區的發展空間,盡可能發揮其商業價值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調整完善提高服務能力,更新城市功能,減輕城區發展負擔。
通過架構形成的聚集方式發展商業,實現多個商業建筑及周邊相關建筑設施的集聚,從而達到個體資源和信息之間的互補,增加商業的適應性,使商業具有更好的生存發展能力。舊城區依托大欣城、田森匯、北方商城、東大購物中心、君華天地購物中心等形成居住區級的商業中心,形成與完善的服務業相配合的居住區級商業區。特定的消費人群決定了區域的消費模式應該是集購物、社交、美食、娛樂、景觀為一體的多元化體驗式消費模式,其特點應該是商業無阻隔地聚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綜合體、集約化、高效率的商業開發模式。傳統商業建筑封閉型的公共空間,對消費人群來說已喪失了足夠的吸引力,需要嘗試將公共空間從室內解放出來,將城市的人氣和生活引入到購物中心內部,采用開放性的設計,讓街道、廣場、大廈、景觀都成為商業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舊城區發展規劃中,力求擺脫單體建筑設計的局限,從城市商業節點的開發性設計入手進行規劃。基于舊城區的主體業態,以完善調整為主,立足忻州市主城區整體規劃現狀與經濟發展水平,促使其商業功能最大化,提升服務能力。
與此同時,疏解更新舊城區中的部分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不僅僅屬于校園本身,更是對城市環境的點綴,忻州師范學院校區已經不能最大化發揮其教育功能,作為教育地標的建筑影響力較小,但其占用的土地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因此,忻州師范學院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搬遷,能夠更好地發揮現有土地的價值,為舊城區中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具有良好區位條件的場所,同時帶動城市對外的空間擴展。舊城區中的中小學教育場所分布密集,在高峰時間段會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亂,造成市民生活的不便。因此,對舊城區教育功能的疏解遷移,不僅會改善教育環境,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還能夠實現老校區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促進城區內教育功能的科學健康發展。對舊城區飽和的功能疏解遷移后,能夠破解制約舊城區發展的瓶頸因素,發展空間得以進一步優化,進而充分發揮舊城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激發區域間的良性競爭,推動舊城區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東西邊緣地帶的有序蔓延
城市邊緣地帶的更新涉及城市社會、經濟與物質環境等諸多方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從綜合性、系統性和政策性綜合考慮。應提高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的水平,建立多層次的城市更新規劃體系,集約高效、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使用容積率。邊緣地帶不僅承擔著中心城的外溢功能,還包括部分城中村的建設,應考慮不同利益的權衡,關注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的整個過程中要加強城市設計的作用,避免走城市更新依靠建設商品住宅的粗放發展模式。
1.西部邊緣地帶拓展高鐵相關產業。主城區的西部邊緣地帶,依托大西高鐵和高速公路的便利條件,逐漸形成發展時間較長、基礎較好、功能相對完善的城市功能拓展區。大西高鐵的開通及高速公路的互聯互通,打破以往孤立的狀態,忻州市立體交通網絡初步成型,具備對外聯系的便利條件,能夠第一時間展示忻州“生態宜居城市”的形象,實現功能區更新擴展與城鎮化相匹配。拓展高鐵站周邊潛在產業,在未來形成客流量大,產業類型豐富,充滿活力的新區域。雖然在高鐵開通的初期,由于資源條件的限制,無法顯著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不可忽視后期能產生的持續推動作用。西部城區鐵路和公路網絡的不斷完善,豐富了市民的出行方式,對沿線房地產業的升級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調整區域空間內的經濟格局,促進經濟資源在城區內的流動,盤活周邊功能區的經濟發展。
依托公路加強城區內部功能區的聯系,帶動城市自身的發展,其對外聯結的功能也需要重視起來。完善的道路網絡能夠減輕區域之間的交流障礙,優化各區域間的資源配置,加強與太原都市圈、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忻定原一體化的聯系,拉動投資,提升市場潛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就業提供更多的區位選擇。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促進區域一體化的形成,縮小各城區之間的貧富差距。
2.東部邊緣地帶產業園區聯動發展。主城區的東部邊緣地帶由于同蒲鐵路穿城而過,一定程度阻礙了空間拓展,要對東部進行管控,減少向東的擴展。作為城市功能的輻射區,在完善內部功能的同時,還需要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起到補充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以輔助發展為主。功能的優化調控要建設成功能完善發展的拓展區,推進城市整體開發,城區的功能建設上比以往更為豐富全面,改變以往比較單一的城區功能結構,向綜合型方向發展的同時完善內部功能,起到城區服務功能延伸的作用。完善現有的制造產業,形成布局規整的現代產業園區形態,在現有資源、社會經濟與城市建設中滲透融合,促進城市功能區際協調。打造以半導體為標志的新型產業集聚區,重在精細化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進行有效的資源聚集,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統籌園區內各產業,通過技術革新的手段,提高產業匹配度,延伸產業鏈,呈現產區特色,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傳統園區的轉型升級。發揮政府優惠政策驅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雙重作用,對生產要素重新整合,優化配套條件,形成產業集群布局,促進城市功能和產業的功能的融合,達到產業園區聯動發展。
(四)城市新區的高質量發展
忻州市主城區總體南北狹長型的空間格局以及“北進”的城市發展基調,決定了城市新區是未來轉移城市職能的重要區域,以經濟開發區內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優先建設道路,帶動城市發展,擴大城市影響力;重點建設忻州師范學院新校區,逐步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發展;依托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休閑康養產業等新興業態,配套建設旅游服務中心、中高端生活區等,發展會展、金融、旅游等產業。立足城市自身的需求,帶動附近的城中村改造,完善周邊基礎設施,在未來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形成集養生、教育和金融為一體的城市功能新區,開辟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
1.經濟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潛力大,未來需要豐富開發區產業發展類型,改變以往偏重于空間拓展和形態建設,產業結構不明晰的發展狀態,增強其服務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積極融入太原都市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結合創新驅動轉變,依靠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人才體制創新,匯集新的競爭優勢。
由經濟開發區設立相關融資和監管機構,促進產業轉型及協同發展,對中小型企業進行集群培養,在空間上形成集聚的狀態。同時,在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趨勢下,實現社會、銀行、企業與開發區整體發展協同聯動,幫助當前開發區中小型微科技產業擺脫困境。大型企業重在考慮如何實現高端技術升級,提高經濟開發區中資本、技術和勞動之間的關聯性。未來的開發區依托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優勢條件,形成高新產業集群,深化與京津冀及雄安新區協同發展,主動融入太原都市圈的發展,促進忻定原一體化發展。
經濟開發區未來的文化建設項目主要以市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體育館、文化館和歌舞劇院為核心,改變當前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多分布于舊城區無獨立用地的現狀。建成后將形成聯結云中河沿岸的重要文化服務中心,以市級公共設施的建設,帶動社區級文化的配套設施以及附近的教育片區整合發展,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更新能力。
2.教育園區資源整合發展。加強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用地的布局,整合資源建設教育園區,注重核心區大學、中等職業院校和中小學的居住配套設施建設,立足于高等院校及科研等服務設施發展。
教育園區中目前中小學的布局較為均衡,小學以服務社區居民為主,初中和高中的覆蓋半徑較大,多數為新建學校,硬件設施得以保障的情況下,著力提高學校的培養質量。因此,整合園區中的教育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城市新區建設中小學,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園區的高質量資源,實現對舊城區中小學建筑老舊、硬件設施落后和分布密集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的疏解。
經濟開發區需要就業人口的規模為20萬人,以目前開發區擁有的5至6萬就業人口,可知未來開發區的就業人口需求量大,尤其需要有職業教育背景。建設教育園區為開發區保障必要的職業教育資源,同時能夠為周邊農村地區實現城鎮化提供保障。依托目前職業技術學院現狀,建成后的教育園區將進行整合發展,形成與開發區產業項目緊密結合的產、學、研職業教育體系,為開發區及忻州市提供優質的中高端技術型人才。
以忻州師范學院新校區為核心,建設高等教育、科研、創新發展基地,積極促進科研單位入駐開發區,規劃保留現有科研設施的基礎上,沿忻州師范學院新校區南側和云中河北岸進一步開發科研功能,為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基礎。對開發區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就業、文化教育甚至整個城市的建設、社會服務和社會經濟都有深遠的影響,打造忻州市的“教育地標園區”,擴大城市教育資源和文化輻射的范圍,由單純規模擴張進入到內涵提升的發展階段。
3.康養產業提質增效。頓村和云中河景區借助溫泉地熱資源,形成獨特的康養服務業和配套產業,打造城市重要的旅游服務目的地,成為城市旅游服務功能的重要體現。頓村溫泉旅游區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具備一定的硬件基礎,交通及區位優勢明顯,具備豐富的人文積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特色旅游、發展第三產業的重大突破口。著手于加強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整理周圍環境,進行統一規劃,使旅游產品種類多元化,使旅游者以體驗溫泉、感悟溫泉文化為主題,達到溫泉養生、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游,溫泉旅游產品的多元化設計必須以旅游者的需求為依據,進行多層次的產品開發。
沿云中河兩岸開辟大型生態綠化區,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創造生態園林城市提供條件。云中河治理工程將使云中河形成一個大的生態綠地系統,兩岸濱河景觀帶將成為忻州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依托忻州市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資源,架構形成“山、水、林、路、城”的點線面有機整體,營造服務于市民及游客的濱水開放空間,體現“新生活、新景觀”的空間特征。
四、結論與討論
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優化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快調整以保障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隨著城鎮化在區域內的發展,城市規劃應當以區域的視野,拋棄將中心城市與外圍地區割裂的慣性思維。從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現狀認識到當前在城市更新發展中的問題,在忻州市主城區規劃現狀的基礎上,發現當前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區的劃分側重于把握宏觀主體而忽視對邊緣地帶的發展,城區內部的劃分不夠精準的問題。對功能區進行優化細分和適當的調整,使城市在更新和增量發展中,加強片區間的組合優勢,注重城市的內涵發展,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發展階段。明確各功能區的發展定位,以政策為引導實現民城融合,激活忻州市主城區的整體發展動力,提高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形成整體形態緊湊和有序的優化模式,推進忻州市主城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忻州市主城區功能分區研究”(2018510)]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4/t20200409_1225431.html.
[2] 申慶喜,李誠固,馬佐澎,等.基于服務空間視角的長春市城市功能空間擴展研究[J].地理科學,2016,36(02):274-282.
[3] 姚士謀,陸大道,陳振光,等.順應我國國情條件的城鎮化問題的嚴峻思考[J].經濟地理,2012,32(05):1-6.
[4] 樊杰.以主體功能區戰略打造高品質國土空間[N].中國科學報,2019-09-23(001)
[5] 何東.重慶主城區城市多中心體系空間結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6] 寧曉剛,劉婭菲,王浩,等.基于眾源數據的北京市主城區功能用地劃分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8,34(06):42-49+1.
[7] 陳浩,張京祥.功能區與行政區“雙軌制”:城市政府空間管理與創新——以南京市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10):59-67.
[8] 陳浩,張京祥,李響宇.國家空間分異與國家空間視角的中國城市研究思路初探[J].人文地理,2017,32(05):9-16.
[9] 閆梅,黃金川.國內外城市空間擴展研究評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07):1039-1050.
[10] 劉云剛,葉清露.中國城市基層地域的領域化與領域政治——基于東莞東泰社區的案例研究[J].地理學報,2015,70(02):283-296.
[11] 林錦耀,黎夏.基于空間自相關的東莞市主體功能區劃分[J].地理研究,2014,33(02):349-357.
[12] 陽建強.城市更新與功能提升[J].城市規劃,2016,40(01):99-106.
[13] 王發曾.中原經濟區的新型城鎮化之路[J].經濟地理,2010,30(12):1972-1977.
[14] 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04):75-78.
(作者單位:忻州師范學院地理系 山西忻州 034000)
[作者簡介:賈澤婷,忻州師范學院地理系學生,區域規劃與分析專業;通訊作者:劉俊,忻州師范學院地理系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規劃與分析。]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