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國,其國家治理尤為重要。2013年,“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跨國合作倡議由中方提出,隨即受到了眾多沿路國家的熱議和響應。建設好“一帶一路”,不僅有利于區域內各國的資源配置優化,推進區域經濟和政治上的繁榮發展,還能夠促進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互信、合作。以“一帶一路”視域來研究民族國家的治理,能夠給中國和世界提供創新發展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 民族國家 國家治理 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11;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5-224-03
“一帶一路”完善了沿路各國之間的雙多邊機制,為區域合作提供新的途徑,使得舊絲綢之路重返榮光。和平發展的理念傳播到每一個國家,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合作,從而達到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西部雖然發展起來,卻和東部差距很遠。如果繼續長期處在這種內部矛盾中只會更加消耗自身,所以必須尋求新的發展途徑。由于國境內安全穩定的程度較高,且周邊國家越發重視同中方交流互通,中國提出了跨國合作的創新模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我國目前產能和外匯過剩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的資源非常依賴外國進口,沿海地區工業設施缺乏核心競爭力。通過讓東、西部共同開發、開放,促進沿邊城市發展,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市場的眾多資源, 建立起中國東西南北橫亙縱貫的對外經濟走廊,有助于中國走出一條創新發展道路。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現狀
1.政策的溝通。中方積極促進同他國簽立合作規劃以及備忘錄,健全聯合工作機制,落實具體計劃。現有合作組織: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SCO(上海合作組織)、GMS(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ASEM(亞歐會議)、CICA(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其他沿路國家也努力把其相關的國內發展路線,比如歐亞經濟聯盟(俄羅斯)、容克計劃(歐盟)、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英國北部振興計劃,和建設“一帶一路”進行掛鉤連結。
2.設施的聯通。“一帶”借助國際大型走廊,提升區域內基礎設施數量和質量,依靠沿路中心地區和城市,建設經濟貿易產業園區,不斷擴大規模和影響,為跨國合作搭建平臺。“一路”將重要的港口碼頭當作運輸節點,建立陸海空網絡化通道,提高安全程度和通行效率。目前已建成“六廊”“六路”,打造連接衛星與光纜的通訊網、石油電氣能源輸送的設施網、海陸空多維度的交通網。
3.貿易的暢通。“一帶一路”總工程達8.1萬公里,涉及沿線國家和地區共26個,和中方訂立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22個,覆蓋的人口數量為44億,經濟總規模21萬億美元,貨物與服務的出口量達到全球的23.9%。中國與沿路國家貿易金額占對外貿易總金額的比重逐年增長,其中來往數量最多的是東南亞國家,還有中東、西亞國家。
4.資金的融通。東亞活躍的經濟圈和歐洲發達的經濟圈連接起來,區域涉及歐、亞、非三個洲,且位于正中央的巨型腹地具有非常可觀的發展前景。目前,投資開發銀行、雙多邊基金是國家之間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合作方式。前者比如有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后者比如有絲路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中非發展基金、中俄投資基金。據統計,共有21個他國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雙邊本幣互換的協定。此外,人民幣獲得了貿易結算的特別提款權,能夠使得國家之間的資金融通更加快捷,減少貿易成本。中國企業向他國除金融外的直接投資數量不斷增長,年均不少于120億美元。
5.民心的相通。八年來,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建“一帶一路”,正是由于它沒有強制性的義務設置,也沒有排他的高準入門檻,還順應了沿路各國發展自身的需要。就比如東南亞地區普遍存在非常嚴重的供電問題,許多國家通過“一帶一路”順利推進自身的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發電量短缺。還有比如孟加拉國及柬埔寨一直有交通落后的問題,它們的經濟也都受制于此,“一帶一路”將其直接盤活救起。
三、“一帶一路”視域下民族國家治理的挑戰和問題
(一)“一帶一路”視域下民族國家治理所面臨的挑戰
1.時局的改變。大部分沿路他國的政體都還沒穩固,國內情況比較混亂,矛盾主要集中于執政、在野兩黨之間,還有族群之間、央地之間。如果新老政權相爭,那么很可能給其他地方帶來巨大的影響。
2.三股勢力的存在。沿路國家包括了一些目前還戰火不斷的國家,同時也是三股勢力共存之處,很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像隧道工程以及跨國能源管線這種大型項目,帶來運營成本增加的壓力。有數據表明,中國石油的成本中有十分之一就是用于安全保障。另外,很可能會影響到投資主體的心理狀態,因其威懾力而失去投資的信心。
3.社會的動亂。“一帶一路”的很多國家都面臨國內經濟水平相對落后,或者政府較為腐敗以及不公平的社會分配情況,而且常常受到他國勢力的影響。
4.地緣政治的影響。歐亞大陸地區之間的問題頻頻出現,存在大量的領土和鄰海方面的爭議,因此給各國交往遺留下來許多疑難雜癥。
(二)“一帶一路”視域下民族國家治理所存在的問題
1.信任的赤字。作為一個跨國合作項目,“一帶一路”需要做到政策以及發展規劃的協調和對接,然而目前在實施的過程中卻面臨了信任的赤字。存在部分人對該項目的動機表示否定,體現出一種零和競爭思維。這種情況很容易將經濟方面的問題過度地政治化,太多強調安全威脅,從而提高合作難度。
2.各種主義的抬頭。“一帶一路”面臨著民族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貿易投資)的質疑。中國經常成為WTO貿易救濟調查的重點。有些國家太過糾結于勞工保護、生態保護、質量高標,因此“理論正確”的觀點阻礙了項目的進程。但其實“發展優先”才是沿路國家正確的發展思路,最重要的是改善各國的民生。
3.基建的協調。基建是跨國合作的首要內容。由于資金缺乏,或出于安全以及主權債務依賴的考量,或是想要保護本土產業,生怕中方進行產品傾銷或產業壟斷,基建實施非常艱難。各國資源天賦參差不齊,經濟利益的糾紛難以化解。國家間面臨通道布局走向以及基建項目開展先后的想法觀念也差異較大。
4.便利化的障礙。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管理標準不全,尤其是質量管理方面,還有計量和設施的水平,無疑增加了互通成本。國際上對中方標準的公認度較低,影響到中方國際標準采標率,落后于歐洲發達國家,且更新太慢。如果基建和物流的項目缺乏彼此的標準認可度,那么就會提高共同規劃的難度。
5.協商機制的缺乏。沿線國家如何定位自身,制定長遠的發展目標和近階段的計劃安排,還有發展重點內容,都需進一步解決。發展順序怎么考量,如何推進,怎樣處理特大難題,值得思考商議。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跨國合作必須重視協商機制的建立,但國內還沒有全面高效的跨地區和部門的發展合作機制。
四、“一帶一路”視域下民族國家治理的正確路徑
(一)正確處理同他國之間的關系
1.以所有沿路的國家為中心位,對其表示承認和尊重。各國國情不同,外交目的不同,參與“一帶一路”的動機也不同。中方在掌握其基本國情,了解其政治生態、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之后,才能更好地同其交流合作。要考慮到其政治敏感,不談內政,利用外交以及提供援助,顯示充分的承認和尊重。努力平衡各國利益、促進合作共贏,落實基建發展和社會服務的項目,改變國家和民眾的信任赤字以及負面認識。
2.密切同他國就中亞問題的協商,由中國“主舞”到世界“共舞”。中亞地區往往愿意看到大國在其范圍內相互制衡的狀況,這樣就能夠更加穩固自身的政權且獲利。如果和大國之間沖突無法妥善解決,也許就會受到政權上的壓力和挑戰。2014年,中俄就進行了彼此戰略的對接,通過發布兩國關系的聯合聲明,呼吁在中亞地區尋找共同發展的平衡點。中美之間同樣如此,關鍵是美方應該放下傳統地緣政治觀點,不再認為二者排斥,而是兼容互補。
(二)建設好“一帶一路”經濟走廊項目
1.確立發展的基本方案。建設六條不同的經濟走廊,要有各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方必須進行背景調查,獲取相關信息,推動政府形成項目的總體設計,通過代表性會議確立具體方案,或讓國際組織共同商議。
2.完善區域間的合作機制。首先,各經濟走廊需要設置符合自身特色的交流對話機制。其次,各經濟走廊之間合作機制相互融洽。再者,國內各職能部門、層級之間必須協調統一。另外,有待進一步完善的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融資、風險聯防和利益糾紛方面。
3.執行標準必須相互對接。有些落后地區缺乏完善的執行標準,中方就需要給其提供一定的技術上的幫扶,此舉有利于促進兩國的標準統一。在各條經濟走廊的核心領域合作時,要分產業實施國家標準的相互對接。尤其是企業質檢和國際合作區,是合作標準對接的關鍵點,必須嚴格執行。
4.打造試點的示范項目。通過試點先行,建設工程模范,不斷優化具體方案,提高自身發展水平。選擇核心領域和他國共同發展,打造典型,爭取成果。如果項目沒有成功,那就及時止損、總結經驗。
5..重視并提供公共服務。中方要利用好公益性組織,設置綜合化的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梳理各級行政部門,以及企業與商協,還有中介、金融、研究等機構各種權威資料,進行綜合性地公布,讓需要的人參考。另外,需要同具有較強研究能力的機構和高校合作,組成國家級的經濟走廊研究中心,研究并發布“一帶一路”相關政策指示,重視人才隊伍培養,以及組織充分全面的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五、小結
作為中國提出的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意義。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曾說過:“‘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惠及世界”。建設“一帶一路”必須舍棄傳統地緣政治的狹隘,創新和平發展道路,加強經濟貿易來往,惠及各國民生。
參考文獻:
[1] 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
[2] 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
[3] 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5)
[4] 孔慶峰,董虹蔚.“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測算與貿易潛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12)
[5] 徐德順,江楠.基于社會網絡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經貿發展策略[J].社會科學,2020(8)
[6] 馬志云,劉云,楊國濤,桂秉修,楊芳娟.國家愿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0(8)
[7] 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J].地理研究,2015(6)
[8] 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
[9] 周平.“一帶一路”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及其管控[J].探索與爭鳴,2016(1)
[10]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1] 楊恕.轉型的中亞和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1620)
(作者簡介:李鮑佳(1995—),女,上海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政治學、立法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