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麗 劉英梅 畢春梅
摘 要:通過對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2014—2018年5年間的醫療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得出三級綜合醫院在承接患者方面在北京市醫院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對其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文章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資源、服務量、運行效率和費用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執業醫師數、衛技人員數和實有床位數平均每年分別增長-3.4%、-4.4%和2.3%,占全市醫院的比例變動分別為-10.9個百分點,-15.9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三級綜合醫院的總診療人次、出院人數平均每年分別增長-0.5%、4.7%,占全市醫院的比例分別下降了1.5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平均每年下降3.3%;北京市部分三級綜合(政府辦)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平均每年增長5.4%,住院例均費用平均每年增長3.7%,低于全市綜合(政府辦)醫院次均費用的增長水平。從而得出結論: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費用控制較為有效,應積極探索分級診療模式的途徑和方式,并利用“互聯網+醫療”來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荷。
關鍵詞:三級綜合醫院 分級診療 運行效率
中圖分類號:F0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5-24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三級綜合醫院作為醫療服務提供的中堅力量,承擔著群眾疑難重癥診療重任。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共39家,占北京市所有醫院的5.3%,診療人次卻占北京市所有醫院的46%。隨著醫藥分開、醫耗聯動綜合改革、醫保支付改革、基層醫療機構快速發展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三級綜合醫院內外部壓力與日俱增,構建優質高效運行新機制已是三級綜合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1]。分析三級綜合醫院經濟運行質量對于管理部門制定發展戰略和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2014—2018年的經濟運行進行分析,來探索改善三級綜合醫院經濟運行效率的措施和方法。
一、資料與方法
(一)數據及指標來源
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自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網站、北京市衛生工作統計資料簡編、北京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根據可獲得的資料,門診次均費用、出院例均費用以及藥占比等指標只選取了北京市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以及北京市(政府辦)綜合醫院的相關數據。
文中三級綜合醫院運行情況指標選自衛健委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運營效率中的部分相關指標。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核定,位于北京市的,等級為三級的醫院,且類型為綜合醫院的醫院。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檢索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百度學術等主要數據庫,對查閱到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對比,對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運行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
2.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利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對比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和全市醫院5年來的各項資源量、服務量、運行效率、醫療質量、公益性表現等指標的變化情況,以及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相關指標在全市醫院中的構成比情況。
二、結果
(一)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和全市醫院資源及增長率情況及三級綜合醫院占比情況
2014—2018年,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數量減少了12家,降低了23.5%,實有床位數增長了11.5%,執業醫師數降低16.9%、衛技人員數降低22.2%;全市醫院數量增長了9.5%,實有床位數增長了13.1%,執業醫師數增長22.1%,衛技人員數降低12.9%,5年間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數量年均降低4.7%,執業醫師數占全市醫院的比例逐年降低,平均每年下降2.2個百分點,而同期北京市所有醫院的執業醫師的數量年均增長4.4%;衛技人員數占全市醫院的比例逐年降低,平均每年下降3.2個百分點,而同期北京市所有醫院的衛技人員數量年均增長2.6%;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實有床位數在北京市所有醫院的占比逐年下降,臨床醫務人員配置低于《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執行草案》的標準,制約著醫院的進一步發展。三級綜合醫院實有床位數在北京市醫院里的占比維持在35%~36%之間,由于地理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現有大型綜合性醫院很難在原來地理位置上擴充發展,對醫院規模發展及醫療輻射能力提高產生了較大的阻礙影響,詳見表1。
(二)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和全市醫院工作量及增長率情況及三級綜合醫院占比情況
2014—2018年,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診療人次平均每年下降0.51%,其中,2017年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2017年診療人次較2016年有大幅下降,降低了10.2%,2018年略有回升,較2017年增長0.8%;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出院人數逐年上升,年均增長4.71%;全市醫院的診療人次年均增長0.5%,出院人數逐年上升,年均增長5.2%。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的診療人次占全市醫院的比例年均下降0.5個百分點,出院人數占全市醫院的比例年均下降0.2個百分點,三級綜合醫院2014—2018年5年間診療人次和出院人數在全市醫院中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但變化不大,說明三級綜合醫院在北京市醫院中仍然承擔著大部分的救治工作,三級綜合醫院仍然是來京就醫的患者的首要選擇。分級診療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診療效率、減輕醫療負擔,依據各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結合疾病的輕重緩急、治療的難易程度,分級整合醫療資源,以改變當前無序就醫流程[2],由上面的數據分析可見,分級診療模式的實施并未平衡北京市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就診人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級診療實施的效果還未充分發揮[3],詳見表2。
2.本表中,全市醫院2014—2015年包括15家駐京部隊醫院,2015—2017年包括15家駐京部隊醫院和4家武警醫院,2018年包括12家駐京部隊醫院。
(三)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和全市醫院運行效率及變化率情況及三級綜合醫院與全市醫院比較情況
2014—2018年,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3%,減少了1.6天,全市醫院平均住院日平均每年下降1.9%,減少了1.0天,與2014年相比,三級綜合醫院的平均住院日比全市醫院的平均住院日的縮短的速度逐年增加,平均住院日的縮短加速了病床的周轉,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了病人的住院費用;三級綜合醫院在平均住院日縮短的情況下,實有床位使用率一直維持在92%,始終高于全市醫院實有床位使用率10個百分點,表明三級綜合醫院工作負荷較重的現象沒有得到改善,詳見表3。
(四)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和全市(政府辦)綜合醫院費用及變化率情況及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與全市(政府辦)綜合醫院比較情況
2014—2018年,北京市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漲5.4%,其中,2017年門診次均費用增長12.3%,受醫改影響,2014—2018年門診次均費用中藥占比下降了14.48個百分點,2017年和2018年藥占比下降較多,兩年下降了11.25個百分點;北京市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的住院例均費用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漲3.6%,2017年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住院病人次均費用中藥占比下降了4.3個百分點,2014—2018年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住院病人次均費用中藥占比下降了6.8個百分點。從表中可以看出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和住院例均費用的增長比例小于全市(政府辦)綜合醫院的增長比例,表明三級(政府辦)綜合醫院在控費和控制藥占比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詳見表4。
三、討論與建議
(一)三級綜合醫院應積極探索實現分級診療模式的途徑
根據衛健委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指南(2016年版)中的三級綜合醫院的作用的規定,三級綜合醫院應該發揮好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對口幫扶和構建醫聯體的方式,來實現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帶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推動分級診療模式的實現。
(二)三級綜合醫院應通過組建醫聯體促進醫療資源共享
醫聯體建設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提高醫療服務體系運行效率的有效途徑。三級綜合醫院可以依據地域遠近、經濟水平、基礎醫院需求等建立不同形式的醫聯體:與北京市內不同城區的醫療機構之間,探索建立人、財、物一體化管理的緊密型醫聯體,與周邊城市可以建立以托管為重點,長期派出管理和臨床專家團隊,掛牌分院的半緊密型醫聯體,與偏遠地區建立以“互聯網+醫療”為主要方式的松散型醫聯體,通過常態化線上轉診,聯通雙向轉診信息,共享疑難病診斷信息。此外,鼓勵醫院各學科聯合北京區域外的基層醫院組建專科聯盟,暢通會診、轉診通道,提升基層專科專病救治能力,共同推進醫療同質化發展[1]。
(三)三級綜合醫院應加強精細化管理應對支付改革
三級綜合醫院的醫療費用從高于全市醫院的平均水平,到低于其近2%,表明費用的增長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醫療費用中藥占比逐年下降,其中門診藥占比平均每年下降2.9個百分點,住院藥占比平均每年下降1.4個百分點。表明三級綜合醫院在規范診療行為,控制費用不合理增長方面做出了長足的努力,但在醫保支付改革中,三級綜合醫院應加強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對科室運營成本乃至單病種或DRGs成本的精準測算,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
(四)借助“互聯網+醫療”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
2014—2018年,北京市三級綜合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在全市醫院占比中減少了15.9個百分點,執業醫師數在全市醫院占比中減少了10.9%,隨著醫學領域的改革和發展,民營醫院和一、二級醫院獲得了發展的機會,以及醫學人才就業觀念的逐步轉變和擇業選擇的多元化,使得三級綜合醫院具有的傳統優勢不再領先,越來越多基層醫院和其他性質醫院也采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診療設備,也能從人才市場獲得高素質醫學人才,因此選擇到大醫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較之以前減少[4]。還有一些優秀醫生選擇離開公立醫院,或成立醫生集團,或投身民營醫院,或開辦私人診所,這些原因都導致三級綜合醫院人員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借助“互聯網+醫療”,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擔,避免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減少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 張明,胡豫,張杰,等.三級綜合醫院構建優質高效運行機制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9,039(006):67-68.
[2] 王虎峰,王鴻蘊.關于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相關問題的思考[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4,4(1):28-30.
[3] 謝麗娜.運用SWOT分析法探討分級診療背景下三級醫院的發展策略[J].現代醫院管理,2019,17(01):55-57.
[4] 馮光謂,馮澤永.轉型時期城市綜合醫院的改革與發展思考[J]. 醫學教育探索,2009(03):104-106.
(作者單位:中日友好醫院 北京 100029)
(通訊作者:劉英梅,經濟師,中日友好醫院財務處。)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