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菊,尹琳瑜,劉春萍
(1.東明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山東菏澤 274500;2.東明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菏澤 274500)
子宮肌瘤是婦科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常見的妊娠并發癥之一就是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會對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1]。剖宮產術是產科領域中重要的手術,可有效解決難產與產科的合并癥,挽救圍產兒與產婦的生命,但由于產婦產后出血量較大,不利于產婦恢復。而子宮肌瘤剔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可以清除產婦子宮肌瘤,且手術操作方便,產后產婦的出血量有所減少,促使產婦身體恢復[2]。但對于剖宮產聯合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的爭議較多,現針對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剖宮產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性激素水平的療效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東明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10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為研究對象,基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28.46±3.39)歲;子宮肌瘤直徑1.8~6.5 cm,平均(4.23±1.36)cm。觀察組產婦年齡23~34歲,平均(28.48±3.42)歲;子宮肌瘤直徑1.9~6.4 cm,平均(4.26±1.39)cm。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華婦產科學:下冊》[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足月單胎妊娠者;經彩超鑒定符合手術標準者。排除標準:患有心、腎、肝臟功能障礙,高血壓及神經性疾病的產婦;心臟衰竭和嚴重的呼吸衰竭產婦;先天性心臟病的產婦。產婦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行剖宮產術,給予產婦硬膜外麻醉,術前30 min進行抗生素抗感染處理,在產婦子宮下端腹壁作一橫向切口,胎兒娩出后,對產婦注射宮縮素,用甲硝唑清洗產婦宮腔并進行檢查無誤后進行切口縫合。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患者仰臥并進行全麻消毒,于臍孔部作切口,根據其實際位置與子宮體積對手術點進行明確,建立氣腹,仔細檢查肌瘤數量及分布狀況,待娩出胎兒及胎盤后,在5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10 U縮宮素對產婦進行靜脈滴注,在瘤體周圍注入10 U宮縮素,有利于減少出血量,加大患者子宮收縮,之后打開肌瘤包膜并將肌瘤取出,檢查腹腔并清洗,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包括產后出血量、生產時間、止血時間。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4]對兩組產婦的焦慮進行評估,總分80分,分數越高表明產婦焦慮癥狀越嚴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5]對產婦抑郁情緒進行評判,滿分100分,分值與產婦的抑郁程度呈正比。③比較兩組產婦術前與術后3個月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及雌二醇(E2)等性激素水平,分別采集兩組產婦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膠體金法檢測LH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FSH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E2水平。④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產褥感染、腹痛、尿頻。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手術指標、不良情緒評分、性激素、并發癥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增多,止血時間縮短,生產時間延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產后出血量(mL)生產時間(min) 止血時間(min)對照組 50 110.25±30.79 90.68±8.29 60.48±5.42觀察組 50 170.14±35.67 112.91±10.02 42.71±6.63 t值 8.987 12.087 14.673 P值 <0.05 <0.05 <0.05
2.2 不良情緒評分 相較于術前,術后3個月兩組產婦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產婦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相較于術前,*P<0.05。
組別 例數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50 68.31±3.49 54.16±1.34* 72.21±3.48 56.89±1.25*觀察組 50 68.24±3.52 48.17±1.21* 72.16±3.53 51.45±1.09*t值 0.010 23.460 0.071 23.194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性激素 術后3個月,兩組產婦LH、FSH、E2水平相較于術前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s)
注:相較于術前,*P<0.05。LH:促黃體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E2:雌二醇。
組別 例數 LH(U/L) FSH(U/L) E2(pmol/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50 11.75±2.52 9.93±1.78* 6.09±1.23 5.14±0.84* 63.33±3.98 59.69±6.83*觀察組 50 11.88±2.61 7.98±1.65* 6.11±1.21 4.21±0.59* 62.29±4.11 53.31±6.78*t值 0.253 5.681 0.082 6.406 1.285 4.68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癥 對比兩組產婦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子宮肌瘤也被稱作子宮纖維瘤、纖維肌瘤等。目前我國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增長,并且出現了低齡化趨勢,由于肌瘤的增長子宮肌瘤,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子宮出血以及腹部包塊等癥狀[6]。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會因為子宮肌瘤的存在不利于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所以需要重視子宮肌瘤對產婦的影響,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是否在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存在爭議。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子宮血供處于充沛狀態,此時子宮肌瘤的瘤體邊界清晰,易分離。 剖宮產時可同時切除子宮肌瘤,能夠減少二次剔除子宮肌瘤對產婦機體的損害,且可以降低剖宮產術后并發癥,緩解產婦的痛苦,減輕產婦焦慮與抑郁的不良情緒。而將其與剖宮產聯合,可減少產后的出血量,縮短止血時間,且不會對胎兒產生造成影響,更不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由于需要對產婦子宮肌瘤進行剔除,故手術時間較長[7]。本研究中,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增多,止血時間縮短,生產時間延長,不良情緒評分下降,表明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剖宮產,可改善產婦手術相關指標,緩解不良情緒,且安全性較高。
血清LH與FSH主要由垂體分泌,能夠將性腺細胞內的膽固醇轉化為性激素,其水平升高表明產婦卵巢儲備功能下降;E2是由卵巢成熟濾泡分泌的一種自然雌激素,妊娠期雌、孕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子宮肌瘤有增大的傾向。子宮肌瘤剔除術可阻斷子宮動脈與卵巢動脈,建立側支循環,剔除子宮肌瘤后使性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水平,使其對機體內環境的干擾減弱,表現為LH、FSH、E2水平降低[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產婦LH、FSH、E2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剖宮產,可改善產婦性激素水平。
綜上,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剖宮產治療,能夠進一步提升其分娩狀況,縮短產婦止血時間,降低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并且能夠有效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改善性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