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彩,王秋憶,張 平,王 寧,姜寶法
(1.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2;2.青島市市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慢病防治科;b.傳防科;c.免疫規劃科,山東青島 266071)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急性傳染病,該病隱匿性強、傳播速度快,短期內可導致大范圍流行,控制難度較大[1]。大多數患兒可出現發熱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皰疹輕微癥狀,少數嚴重者可出現腦炎、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癥狀,個別嚴重者進展快,甚至可導致死亡[2]。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 A 16)、人腸道病毒71型(EV 71)及其他腸道病毒為引起手足口病常見的病原體,目前尚無針對性抗病毒藥物,常以接種疫苗預防病毒感染為主[3]。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特征,以研究影響手足口病發病的主要因素,為該疾病的預防措施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中2009年至2015年青島市市南區手足口病疫情數據。診斷標準: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4]執行,手足口病報告卡與相關分析資料來源于臨床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且實驗室診斷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①分離出的腸道病毒為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②Cox A 16、EV 71等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測為陽性;③急性期與恢復期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升高4倍以上。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病原學與血清學檢查確診者;體溫>38 ℃,且手、足、口臀部出現皮疹或皰疹者。排除標準:患有水痘、風疹、帶狀皰疹等其他出疹性疾病者;其他病毒所致臨床表現與手足口病相似者;因脊髓灰質炎表現為雙峰熱者。
1.2 方法 青島市市南區轄區醫療機構與疾控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負責采集手足口病患者糞便樣本,共采集1 790份樣本,且所有樣本均送至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所采集的樣本用含10%氯仿的PBS液處理,震蕩、離心后,取上層清液200 μL,RNA核酸使用QIAGEN Reansy Mini Kit試劑盒進行提取,病毒RNA核酸置于-20 ℃備用,采用EV-71型、CVA16型和腸道病毒通用型實時熒光定量PCR試劑盒對腸道病毒核酸進行檢測和分型。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發病概況。②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學特征。③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地區分布情況。④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例年齡、性別分布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發病概況 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發病率分別為8.41?(451/53.60萬)、16.76?(894/53.33萬)、9.87?(529/53.57萬)、13.06?(694/53.14萬)、6.55?(352/53.76萬)、9.87?(528/53.51萬)、10.99?(552/50.24萬)。
2.2 病原學特征 采集的1 790份樣本中,其中檢測出核酸陽性720份,陽性率為40.22%。病原學構成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占53.47%,EV 71和Cox A16分別占28.47%,18.06%,見表1。
表1 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學特征
2.3 地區分布 青島市市南區10個街道辦事處,其中發病數居前3位的分別為八大湖街道辦事處、金門路街道辦事處、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分別占發病總數的19.33%、17.43%、12.30%,見表2。
表2 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地區分布
2.4 年齡、性別分布 青島市市南區發病人群中男性2 411例,女性1 589例,男女性別比為1.52∶1,發病年齡集中在1~5歲,共報告3 204例,占發病總數的80.10%,見表3。
表3 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例年齡、性別分布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且常見于10歲以下兒童,兒童可通過密切接觸、呼吸道及消化道進行傳播,因此極易造成幼托兒童聚集性發病,不僅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也會間接影響家長的正常工作與幼托機構的正常運行,從而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影響[5]。
據報道,手足口病的流行周期一般不超過5年,通常為2~3年[6]。本調查結果顯示,青島市市南區手足口病年發病呈現出波動的趨勢,流行周期為2~4年,與手足口病流行周期基本相似。2010年發病率最高,且當出現首例手足口病案例時,短期內迅速傳播,提示在流行高峰年更需要關注疫情擴散情況,加強各項防控措施。2009—2015年青島市市南區手足口病發病病例大多集中在幼兒園,少數集中在小學低級班,提示應重點防控幼托機構,提高教育工作者和托幼機構管理人員的防控意識。對地區分布進行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發病病例在全地區廣泛分布,各地區之間差異較大,可能與地區內公共娛樂活動場所密集程度有關。從年齡、性別分布進行分析顯示,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1~5歲兒童,且男性多于女性,其主要與該年齡兒童抵抗力差,男孩比較好動、頻繁接觸他人易增加感染風險有關。從病原學特征進行分析,青島市市南區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學構成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其次是EV 71,因此應加強監控因其他腸道病毒與EV 71病毒而發病的病例,避免病情惡化[7]。
根據以上特點,首先,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加強對流行年的疫情監測。其次,當發生首例病例時,市疾控、區疾控專家應及時到現場進行調查,提醒托幼機構與學校衛生老師做好健康教育宣傳、每天的晨檢工作及消毒工作,防止后續發病。最后,教育部門與區衛生部門應及時溝通、配合,加強對全區托幼機構和學校衛生老師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知識培訓,加強公共設施的清潔與消毒,對學生進行個人衛生教育,手足口病方可得到有效預防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