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郝子碩,劉金龍,田 振
(佳木斯大學理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糧食體系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糧食供給。目前,全球糧食體系仍十分脆弱。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有8.21 億人還在遭受饑餓。另外,糧食的生產、收儲、運輸、加工等環節,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環境污染的程度加劇。因此,重新優化糧食體系和綜合考慮糧食安全問題十分必要。
為了建立中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層分析模型,首先要確定各層級的評價指標。以效率、盈利能力、公平性、可持續發展性作為一級指標,同時設立14 個二級指標,具體如圖1 所示。
通過上述構造的指標圖,將指標按重要程度構造出判斷矩陣。經過一致性檢驗后,求得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1 所示。通過權重的大小作出糧食安全評價。
根據圖1、表1 可知,效率所占的權重值最高,可持續發展所占權重值最低。由此可分析得出,在中國糧食體系中,效率優先,盈利能力、公平性次之,可持續性最差。

表1 中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表
目前,中國糧食體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重生產、輕貿易。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糧食生產效率位居首位,糧食儲備量充足,但對糧食進出口的經濟意識不強,進出口貿易的管理體系不夠完善[1]。二是糧食體系缺乏可持續性,糧食生產加工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如水資源污染、溫室氣體超標排放等。
重新確定評價指標,由公式(1)~(7)計算出評價指標權重。各指標的權重值如表2 所示。

表2 熵權權重表
考慮到足夠和穩定的糧食只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2],基于熵值法和糧食安全系統構建綜合測度指標體系。通過計算求得綜合測度指標的熵權權重值,發現糧食的可用性和穩定性所占權重比值最高。由此可知,實現糧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根據2000—2019 年中國糧食安全系統的整體變化情況,繪制出食品安全發展指數圖,如圖2 所示。從變化過程上[3],可將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變化分為4 個階段。第1 階段為下降時期(2000—2003 年);第2 階段趨于上升階段(2003—2005 年);第3 階段大幅度下降(2005—2008 年),其指數值降為0.112;第4 階段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2008—2019 年),其指數值上升到0.732。
保證糧食的可持續性是保障國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實現國家戰略的重要因素。糧食的可持續性發展,應從糧食生產與儲存、節約糧食、進出口貿易往來3 方面著手。
首先,加強農耕技術,科學種植,科學管理,切實做到高效高產。儲存一定量的糧食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解決災荒問題。其次,節約是實現糧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糧食約為250 億kg。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節約糧食,將形成良性循環。再次,糧食進出口貿易往來中,要控制糧食價格,實現宏觀科學調控[4]。這不僅可以實現糧食的可持續性,還可以給我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保持糧食生產的高效率離不開農民的辛勤勞動。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實現糧食生產的高效率,需要重視綠色種植和保護環境,還需要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先進的種植技術。在生產過程中,要集收、儲、運于一體,提高農業整體效率。應建設試驗田,加大糧食種子研究力度,培養相關技術人員,研究出高產、成熟快的糧食種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5]。
加強糧食貿易的經濟效益,要處理好與各國的經濟貿易關系,做好貿易戰略部署。在糧食儲備充足、價格可觀時,可適量進行出口,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發展精加工行業,出口銷售精加工農產品,既能提高糧食的經濟價值,又能促進與各國的貿易關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