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惠,陳素娟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政策性金融是我國金融系統的重要部分,引導與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要求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黨和政府繼續落實這一方針理念,出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有力推動鄉村振興。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重心放在深度貧困地區,對不同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政策,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1]。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人民的居住環境質量,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事關農民生活,包括農村地區交通路網和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等。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創新服務方式,加強對地區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推動現代化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業在國家經濟中處于基礎性地位,農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大重點,支持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需要資金支持。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應對不同地區的金融需求,積極制定不同的農業金融政策,支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
從鄉村振興角度看,產業興旺的重點是發展農村地區的第一產業,即發展農業。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可以看出,政府將產業放在了首位。發展農村經濟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才能使農村的經濟水平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實現生態環保、鄉風文明、農業治理現代化、農村人民全體富裕。地區產業興旺,能給當地居民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當地民生水平。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尋找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發掘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3]。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傳導路徑是,農村企業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國家農業發展銀行利用優惠金融政策,給予農村企業信貸資金支持,幫助其獲得發展資金。農業企業擁有充足的資金能夠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生產質量和產量,同一地區相似的企業不斷合并壯大,聯合推動農業發展,形成區域化特色農業,形成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從而推動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從資金需求的角度來說,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支持,但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財政資金未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由于農業發展的限制,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業產業化項目融資受限。第二,財政資金未充分滿足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農業產業化項目多樣化發展,對資金的需求總量增加,但財政資金能夠給予的扶持相對有限[4]。
農業企業在發展前期需要資金支持,但政府財政撥款和農民自發籌集的資金不足以支持企業長期發展,容易形成資金缺口。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國家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能夠為資金需求方提供合理優惠的信貸政策,創新信貸種類與方式,服務農村產業。
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有效對接,農業企業從農業發展銀行得到所需資金,大力推動企業發展。一個地區的農業企業聯合發展,能夠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促進當地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生態宜居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發展趨勢,注重綠色發展。
金融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鄉村宜居的具體路徑是,國家農業發展銀行和財政撥款給予融資平臺相應的資本和提供信貸支持,政府利用上級政府的財政撥款和農業發展銀行提供的資金援助和信貸支持,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鄉村。
農業發展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較大的項目,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大項目資金償還周期長,收益增速慢,出于對資金的考慮,地方財政所能給予的資金支持有限。從資金的供給方來說,政策性銀行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采取行動與措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與摸索。第一,提供有效的信貸政策支持模式。農村的貸款率一般由政策性銀行自行確定,面對不斷發展的農村,自行確定貸款利率缺乏彈性,因此國家允許由市場確定政策性金融機構利率,使政策性銀行貸款利率能夠彈性浮動。第二,政府信用擔保。由于農民貸款時需要一定的信用擔保,政府在此時就起到了擔保中介的作用,搭建農民與政策性銀行貸款的橋梁,方便農民及時得到信用貸款。第三,抵押貸款信用模式創新。政府制定政策,將壟斷性公共項目交給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統一的信貸抵押貸款,創新農村地區信貸產品,提高公共事業項目貸款的數量與質量。
從上述的政策實施方情況來看,對于建設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政府和農業政策性銀行應不斷改革創新,創新服務方式與手段,為農村發展籌集所需的資金和貸款援助,加強生態宜居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按照中央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各部門支持涉農企業的發展,加大涉農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與此同時,涉農主體信貸支持存在資金供求雙方貫通困難的問題。從涉農主體個人來說,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推動了個人營銷農戶的發展,個人營銷農戶的發展有時候面臨的資金需求大,但是農業發展銀行不支持受理個人信貸業務,滿足不了個人營銷農戶主體的小額信貸需求。從涉農企業來說,有些中小涉農企業由于環保設備不達標等問題被限產、停產甚至取締,難以符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準入條件。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壓力,對信貸資金的承載力較弱,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政策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涉農企業的發展也加大了其對資金的需求,但除農村信用社外,其他各大銀行網點無法遍及各個鄉鎮。農村金融市場基本是農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有限,農村涉農主體無法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不能有效滿足涉農主體金融需求,這些問題都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的表現。
另外,由于農村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存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促使農業發展銀行選擇涉農承貸主體合作時必須審慎考慮。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需要財政、銀行、稅收、保險等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但是鄉村戰略實施過程中缺少健全的配套政策。第一,涉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如果涉農主體面臨農產品滯銷等問題,風險轉移能力不足,無法轉嫁虧損風險,農業發展銀行等機構投放涉農貸款會受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很難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補償。第二,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推動了鄉村振興,降低了涉農承貸主體資金需求的可獲得性,增加了農業發展銀行對預期風險收益的顧慮。第三,金融機構內部針對不同涉農主體的機制存在差異,例如涉農貸款配置效率的差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支持的積極性和工作力度。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主體多元化、產業發展多樣化。隨著金融市場化進程加快,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傳統信貸業務的發展空間卻在不斷壓縮,同時農業發展銀行的產品創新較為緩慢,服務手段相對落后,難以通過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流轉、支農租賃等新生事物實現發展。這表明傳統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和手段相對落后,難以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創新機制開發多元化信貸產品,解決涉農企業的信貸需求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對實現產業興旺十分重要,因此政策性金融應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積極提高信貸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加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力度。例如對涉農企業加大再貸款、扶貧再貸款投放力度,對再貸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給予優惠。第二,拓寬農商行資本補充渠道。發行補充資本金,給予政策支持。第三,鼓勵農業與多種產業結合,推動金融服務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要積極與商業銀行開展全方位合作,例如開展銀團貸款、存款合作,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規模優勢與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網點優勢銜接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滿足不同層次涉農主體的金融需求,推動農業發展高效化。堅持滿足農村金融需求,進一步完善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互助金融組織體系,健全組織管理機制。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加大投入,在農村脫貧攻堅、推動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信貸的引領作用。第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進一步深化股權改革,優化網點渠道,提高服務“三農”水平,增加農村金融供給需求。第三,加強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探索完善農村產權評估、交易流轉等配套機制,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進行,促進涉農企業債券融資發展,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農業生產需面對惡劣天氣、病蟲害等自然風險,同時存在技術和市場價格風險等,因此完善農村風險補償機制十分重要。第一,針對不同涉農主體開發多層次、寬領域、多樣化的保險產品。結合涉農主體的情況,拓寬農業保險品種和保障范圍,形成“政策保險”和“農業保險”相互補充的機制。第二,政策性金融機構要與政府相關部門和涉農主體溝通合作,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協商風險補償比例,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降低金融風險。
拓寬融資渠道,為鄉村振興背景下“三農”新主體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信貸產品。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改革創新,創新服務功能,豐富信貸產品,打造關于“三農”發展的子產品和專項信貸產品。第二,政策性金融機構應探索建立信貸產品鏈式化模式,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鏈、供應鏈等構建產業鏈信貸產品,助力鄉村產業在多元化信貸產品中發展。第三,政策性金融機構創新合作機制,多方合力,助推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融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