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昕,陳良琨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凸顯,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為了保證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相關政府部門對貧富差距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各界也更加關注弱勢群體,其中,作為弱勢群體的低保家庭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1]。
現階段,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僅是維持低保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并不能滿足低保家庭的更多需求,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完善低保制度,增加政策及資金支持。
除了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外,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一般來說,來自社會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幾類:來自人民群眾的個人支持、來自政府部門的正式支持、來自基層社區的準正式支持、來自社會專業組織的專業技術型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了全社會的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城鎮和農村低保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因此,以社會支持理論作為學理基礎,對某第三方機構入戶核查城鎮低保對象進行現狀描述及需求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他們尋求更多社會支持[2]。
城鎮低保家庭入戶核查項目中,引入了一項重要的內容——城鎮低保家庭需求調查。這份調查的意義在于其能夠直接反映出低保家庭面臨的困境和需求傾向。城鎮低保家庭需求不僅是該群體生存狀況的主觀表述,而且是研究該群體社會關系網絡的一個重要標準[3]。
同時,城鎮低保家庭需求是研究的起點。現根據有效調查問卷,從貧困類型、困境原因、需求評估3 部分內容進行分析。
在城鎮低保入戶核查過程中,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度訪談,并對訪談結果進行定量化處理,低保家庭的貧困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具體見表1。

表1 低保家庭貧困類型
由表1 可知,當前低保家庭致貧原因是多樣的。服刑和遭受自然災害的比例很高,兩者的總和占總比例的26.3%,這說明城鎮低保對象個人主觀行為對其家庭的影響較高。求職就業問題、發生重大生活變故占比分別為9.1%和10.9%,而心理與情緒、人際關系、重病重殘等方面的比例較小,分別為7.3%、7.9%和3.9%。
除了上述問題以外,子女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成為一些家庭的主要負擔,尤其是像調查對象中的民族邊疆地區,獨生子女家庭很少,多個子女同時入學,使家庭支出更加艱難。同時,這也反映出非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給予的相應補貼并不能覆蓋主要人群,這些教育費用直接轉嫁給家庭。在義務教育階段,城鎮低保家庭在免費教育的基礎上,針對農村戶口還有相應的補貼和資助等。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相對于城鎮低保家庭不是主要負擔[4]。
由表2 可知,36.4%的城鎮低保家庭是因為家庭成員無法自理、無法農耕、重病重殘即身體狀況導致家庭困境,離異或單親或喪偶、無就業機會、后續養老問題是次層面困境原因。這些原因分析符合上述對城鎮低保家庭現狀的調查。

表2 城鎮低保家庭困境原因
無一技之長是一些低保家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這也反映出了當前對城鎮低保家庭的幫扶還停留在經濟資助為主的階段,幫扶上還有待提高,“授人以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有工作能力也想有工作的家庭走出困境。
由表3 可知,照看留守兒童、孩子叛逆期處理技巧這兩類需求占總比例為41.2%,這意味著城鎮低保家庭對其子女的關注度提高。

表3 城鎮低保家庭需求類型
衣食住行等物質性補貼需求僅占2.1%,說明絕大部分城鎮低保家庭已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如果把康復納入醫療救助,近10%的城鎮低保家庭每個月500 元城鎮低保補貼僅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而這樣的城鎮低保家庭最擔心的就是疾病困境,雖然政府已給這些城鎮低保家庭成員購買了大病保險,可以由政府承擔住院的一定比例費用,但剩余部分費用對于這樣的家庭也難以承擔。
就業需求占總比例的16.5%,一方面是因為一些老人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或存在一些有勞動能力但不愿出去工作,也有一些人本身就在外面從事簡單的臨時工,但他們不愿意和核查工作人員說明,害怕失去城鎮低保資格,這兩類人群在城鎮低保家庭中具有代表性。
有些刑滿釋放人員也不工作,同時在享受城鎮低保,同樣說自己身體有疾病,卻沒有相關證明。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就業需求相對很低。
現階段對農村及城鎮低保家庭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于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每個月他們可以領到一定的救濟金,這樣的社會救濟無法兼顧和滿足其多方面的需求,而且非官方支持力度小、家庭穩定性差[5],以上問題亟待解決。從調查結果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議對策如下。
首先,應落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和城鎮低保制度的落實,深入了解低保用戶的實際需要,做到“應保盡保”;針對不同經濟地區的經濟水平,要實施不同數額的救濟金,不要“一刀切”。
其次,應建立多元化的支持體系,鼓勵低保家庭自己尋找支持資源,如出租耕地或者做小時工等[6]。
再次,應發揮村、鎮、縣的協調作用,基層領導及工作人員要深入低保家庭,充分與低保戶進行交流,真正了解低保家庭的需求,保證低保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