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涵,劉曉婷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2)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利用互聯網推進扶貧、脫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國各地區政府,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政府積極開展互聯網電商與當地農業的整合工作,利用互聯網技術精準實現農產品供需對接,打破地理、社會、經濟環境對貧困地區的限制,為脫貧攻堅開拓了全新道路。
為了提高“互聯網+”時代農村地區的脫貧效果,分析“電商脫貧”面臨的問題并探索具體解決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近年來,現代農業建設、農村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等多項農村農業經濟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了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求,我國政府號召各地區積極開展農村電商扶貧專項活動。
由表1 可知,在農村電商扶貧專項活動的帶動下,2019 年我國農產品線上期貨交易額為52.68 萬億元,同比增長7%,期權交易額為205.58 億元,同比增長了61%。

表1 2018—2019 年中國農產品(食品)網上交易統計
同時,在2019 年,上海、大連、鄭州等地的期貨交易所陸續引入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形成特有的期貨、期權交易版塊以及相應的金融交易模式,為農產品電商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從側面促進了農村電商扶貧工作順利開展[1]。
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額增長,預示著我國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供應鏈進入全新的階段。相關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超過2 500 個,其中超過1/3 的交易市場為農產品交易類,年交易額超過25 萬億元,同比增長25%。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扶貧工作所取得的優秀成果。
雖然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性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扶貧工作的實施效果,還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健康、穩定發展?,F階段,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扶貧工作主要面臨以下發展性問題。
首先,經營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仍然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普遍以傳統的農戶生產作為主要農作形式,不僅生產規模小,而且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導致農產品質量存在較大差異。當互聯網電商將農產品銷售范圍擴大后,往往會出現農產品生產力不足、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和銷售持續量下降,進而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品牌建設問題。目前,我國已注冊品牌的農產品少之又少,大多數農產品的市場價值都沒有被充分挖掘和體現出來。導致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緩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農業發展內在動力不足,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導致農產品自身不具備建立品牌的實力;二是品牌建設意識缺失,很多高品質、高市場價值的農產品沒有被注冊為品牌[2]。
再次,物流問題。受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大多數偏遠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物流成本,還會在運輸過程中對農產品的品質造成一定破壞,嚴重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價值。
針對目前農村電商扶貧工作面臨的經營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和生產技術標準的建立健全工作,以科技興農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單位在邊遠貧困地區農業技術優化、農業產品改良等工作上的指導作用,努力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的質量。
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有效落實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大力培養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建設,積極引入以電商為代表的多元化社會資源,構建“個體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區域性農業產業+互聯網電商”的產業化農產品新型經營模式,使農村貧困地區農產品經營方式,更切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代化、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的市場需求,從而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重視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培養工作,鼓勵農村貧困地區基于自身地理條件和農業結構優勢,深入挖掘當地農產品資源的市場潛力,大力開展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工作,尤其是扶貧品牌的建立和塑造。
同時,借助“互聯網”時代多元化的宣傳手段,加大電商扶貧工作的宣傳力度,推動社會“消費扶貧”,構建新媒體、互聯網電商平臺、農戶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全新營銷模式。
政府應鼓勵和引導各地區與互聯網電商企業進行對接,集合政府、企業、社會的力量,共同打造品牌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推廣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強偏遠貧困地區物流相關設施的建設和對“產地倉+冷鏈專線”物流模式的引導與支持,顯著提升生鮮類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產品品質。
同時,各地區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有效落實上述物流模式的集約化建設工作,最大化提升物流設施的利用率,為實現扶貧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另外,政府應積極響應商務部“出村進城”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電商的途徑,把當地特色、優質農產品“送出去”;另一方面,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頒布脫貧優惠政策,將外界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引進來”,通過雙向流通的手段,進一步提升“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的開展效果[3]。
作為“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市場交易形式,電商將會持續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未來電商扶貧會成為國家工作的重要內容,其力度會不斷增大,類型會更加多樣,作用也會更加明顯。在“慶豐收、迎小康”發展主題的指導下,電商扶貧會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傳統農業模式向現代化農業模式轉變的重要信號[4]。
下沉市場指的是三線以下城市和偏遠農村地區的市場。這類市場具有覆蓋范圍廣、缺乏集中性、服務產業相對稀缺等特點。根據國家權威統計,在過去的9 年中,下沉市場零售消費總額的增長幅度要高于一、二線城市。由此可見,在未來,農產品電商在下沉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下沉市場持續釋放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下沉市場不斷發掘和開發,農村地區的經濟會得到有效改善,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環境會更舒適、效果會更明顯[5]。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扶貧主要面臨農產品經營、農產品品牌建設、物流建設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規范化標準、鼓勵和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宏觀調控等策略進行優化,進一步提升電商扶貧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