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碩,高宇欣,王澤萍,李國棟
(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文管學院 河北 滄州 061100)
“縮小城鄉間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笔俏覈鴮崿F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表示,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
我國新農村建設必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和諧統一的科學發展建設。當前,農村基本公共設施得到完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多數農村已經初步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在農村硬件設施已經初步得到完善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更多地考慮新農村的“軟件”工程,即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積極進行鄉村思想文化建設[2]。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是鄉村振興水平和程度的重要表現,鄉風文明建設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深入挖掘鄉風文明建設的現存問題與影響因素,因地制宜尋找解決措施。
在對秦皇島市昌黎縣村民進行“農民精神生活滿意度”調查,得出調查情況如下:有19.7%的村民一年僅有1~2 次的村莊文娛活動,有60.1%的村民一年中有3~5 次文娛活動,有20.2%的村民一年中有5 次以上的文娛活動。村內舉辦的大型文娛活動數量不足以充實村民的文化生活。
調查所得如圖1 所示,村民文化形式單一匱乏,打麻將、打撲克牌與看電視、上網的比重相似,村民對看書或看新聞的興趣不高,鄉村中打牌、賭博等不良風氣盛行,在文化活動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對村民進行“鄉風文明建設影響因素”調查中發現,有72%的村民認為目前村里仍存在封建思想并且阻礙“新農村”建設;有59%的村民認為農村教育基礎薄弱,影響村民的思想進步和鄉村經濟發展,阻礙鄉村建設;有56%的村民認為村莊基礎設施缺失,阻礙鄉村建設。
從調查數據及結果得出,昌黎縣鄉風文明建設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差距不斷拉大。受城市發達經濟的影響,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空巢村”現象嚴重。村莊內部人才外流,人才建設隊伍專業化不足,鄉風文明建設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農民群體對信息的接收能力相對遲緩,受封建舊習俗影響較重。改變農民生活習慣、宣傳新時代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良好有序的鄉村習俗任務重大。部分農村受封建陋習影響較深,村里天價彩禮、豪華喪葬、人情禮金、孝道式微等問題仍大量存在。這些社會不良風氣危害鄉村生活氛圍,不利于鄰里構建和諧關系,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進程。農民精神生活匱乏,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發展不均衡。農村缺乏固定文娛場所,農村文化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村民需求。
政府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常態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推行文明生活觀與文明生態觀習慣化??梢圆扇—剟睢土P等方式鼓勵村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建立良好的公序良俗,讓優秀習俗融入村民生活中,形成新農村新風尚。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村民的日常行為,著力引導村民轉變不良生活習慣。加強對村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陣地建設。深入挖掘農村傳統優秀習俗,推進社會公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加強推進誠信建設、強化村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集體意識與規則意識。
政府應加大對移風易俗的重視,著力整治農村陳規陋習,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政府要倡導婚喪事簡辦,禁止搞封建活動,禁止在農村中宣傳、傳播封建舊習俗。通過移風易俗革新農村封建陋習,改善農村文化生活氛圍,建設社會主義鄉風文明新風貌。通過優秀習俗對農村經濟、政治方面潤物無聲地滲透,促進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弘揚與發展。
政府要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當地環境朝著設施更完備、環境更整潔、服務更便利的方向發展?!稗r民利益無小事,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要從農民的身邊事做起,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一現階段農民最迫切需求、最易有明顯成效的事情入手?!闭瀼芈鋵嵵醒胍惶栁募囊?,努力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堅持進行廁所革命、污水處理、村莊整潔等。要支持、鼓勵農村開展清潔、綠化活動,推動鄉村環境治理。政府進行鄉村生活環境治理要堅持好字當頭、質量優先的工作原則,強化部門協調、注重實效的工作方法,堅決打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形式主義。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治理狀況,提高當地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水平。
人居環境是由大家共同維護的,政府要加強環境意識宣傳,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培養村民“人居環境由大家共同維護”的思維,讓村民切實將農村人居環境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共同創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要著重推進農村娛樂廣場、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物質體系[3]。
同時,政府要鼓勵社會企業參與進來,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人員技術培訓,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建設鄉村,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動基礎設施投入向農村傾斜,大幅度提高農業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應更加注重村民的主體需求,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政府可以設置農村干部培訓班,由縣級黨組織的黨員與村民進行溝通交流,加強村莊宣傳隊伍建設,提高村民整體素質。政府可以對村主任、村支書等村民委員會干部率先進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明教育與鄉風文明培訓,由少數成員帶動、鼓勵、引導村民進行移風易俗、發展鄉風文明[4]。
政府要支持、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到基層工作,由于農民與大學生在知識儲備、思維方式、思想理念等方面存在差異,并且村民受封建陋習影響較深,老化觀念根深蒂固。因此,要鼓勵大學生深入農村,及時辨別不良鄉風,采用多種形式促使更新轉換村民的思想,從而促進鄉風文明發展。
政府要鼓勵、支持、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或返鄉建設農村。政府要以多元思維、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經濟,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政府要深入了解當地的優秀習俗,倡導農村優秀習俗傳承與弘揚。
政府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與當地高等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地方鄉風文明治理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加強對村民的業務培訓,培養技術骨干。
政府要充分給予農村高度的自治權利,充分實現民主管理。讓村民自治,召開村民交流會與群眾動員會,充分了解村民的意見,集中村民智慧,增強村民委員會與農村自治組織的公信力。農村自治組織要制定行之有效、具有嚴肅公信力的村規民約,實現“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
同時,自治組織可以推行積分式管理,保證農村每戶都有至少一個積分賬戶,將民主參與、日常行為、良好美德等百姓日常生活以積分的形式量化體現,努力實現“一事一記錄,一月一總結”。自治組織要健全考評激勵機制,樹立先進典范,發揮榜樣作用,定期開展優秀文明戶評選活動,對先進模范進行獎勵,對落后村民進行批評教導、扶持幫助。要充分利用“榜樣力量”,發展先賢文化。村莊內樹立愛國愛家、崇德向善的精神,樹立優秀道德模范與鄉村建設標兵,形成“向榜樣學習,向榜樣看齊”的生活習慣。農村內部要加強地域性的鄉情紐帶,吸引和凝聚優秀的家鄉人回報建設農村,在經濟和技術方面支持鄉村建設。農村發展優秀的先賢文化,以優秀先賢為榜樣,將他們的嘉言懿行滲透到鄉村文化與村民生活中,促進鄉風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