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億華,劉 沖
(延安大學 陜西 延安 716000)
園林技術具有提高綠化覆蓋率的作用,在綠化建設中,能夠打造出美麗的田園景觀。因此,可以用園林景觀原理和生態經濟理念規劃、設計及建設生態宜居小城鎮。應圍繞“栽花種果”的主題,做好“四個相結合”,即觀賞與實用相結合、宏觀布局與細節相結合、整體規劃與重點推進相結合、利用成果與集中智慧相結合,打造集本地性、經濟型、多樣性、參與性于一體,一步一景、一地一景的美麗馬召。
周至縣馬召鎮的總人口為4.97 萬人,在城鎮區居住的人口達到1.71 萬人,2020 年為4.97 萬人,城鎮化率36.4%;計劃在2035 年達到7.45 萬人,城鎮化率升至58.4%。
鎮域空間結構為一軸一帶、一心多點的總體格局,適合打造具有明顯景觀軸線的特色生態景觀小鎮。以中心景觀為主,呈輻射狀向外擴散,每一條小軸線都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有利于宣傳本地特色文化,打造特色產業,吸引外地游客,解決小鎮人口就業問題,緩解城市生態壓力。
依據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將鎮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協調區。馬召鎮所要建設的景觀小鎮屬于生態協調區的范疇,建設時要嚴格遵守生態協調區的規定,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小鎮經濟[1]。
小鎮公園綠地總面積53.74 hm2,占規劃建設用地的7.90%。在綠地規劃中,主鎮區無污染工業,防護綠地主要分布于物流片區周邊、市政設施周邊及公路沿線,總面積116.53 hm2;廣場綠地主要分布在小鎮道路周邊,與公園綠地緊密連接,總面積6.47 hm2。小鎮建設以農業宏觀景觀格局為背景,以生態綠化為景觀基調,以各服務中心為景觀核心,依托道路形成景觀軸與景觀環線,配合對外聯系的門口景觀節點,構成城鎮的整體景觀結構。
周至縣馬召鎮有西北最大的獼猴桃產業和獼猴桃物流基地、假山奇石產業、假山奇石公園,能夠帶動常住人口發展第三產業,應將當地建設成為一個集旅游、度假、會議、教育基地于一體的生態城鎮。
在旅游產業方面,以仙游寺為龍頭,著力挖掘當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休閑娛樂資源,著力籌建黑河民俗園,營建涌泉寺、圓覺寺、興隆山、演樂洞,使周至縣馬召鎮成為西安的生態旅游目的地。整治108 國道沿線街景,打造獼猴桃產業基地和假山奇石公園,建設特色旅游區,利用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惠秦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熨斗高品質獼猴桃示范園、萬畝獼猴桃示范園,打造“產、學、研”和“產、加、銷”一體化綜合性園區。
小鎮景觀前期的規劃建設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包括資金支持、人員支持、技術支持等。鎮政府相關領導要積極向縣級領導反映情況,大力爭取上級單位支持,以便獲取資源[2-3]。
整個項目的順利展開必定建立在小鎮居民認同的基礎上,小鎮居民的思想工作是項目推進的難點之一。這就需要鎮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各村開展大量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的積極性,鼓勵居民一同加入景觀小鎮建設中[4-5]。
目前,小鎮的游客范圍只限于西安市內,缺少外地游客。游客來源單一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濟效益,在打造小鎮知名度方面存在弊端。要充分利用自媒體、網絡等途徑加大宣傳力度,進而豐富客流量,增加收益。
依據國家發展小鎮經濟、打造特色產業的指導方針,以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建設生態旅游小鎮為重點,以項目帶動資金,以投資推動發展,抓好生態農業建設,不斷完善獼猴桃主導產業。積極推廣、引進和發展園林景觀,確立規劃立鎮、生態強鎮、旅游興鎮、三產富鎮、項目帶動的發展戰略。
以產業化為動力,以人口空間集聚為重點,推動鎮域空間結構形成“一軸一帶、一心多點”的格局。推廣特色文化,包括仙游寺佛教文化節、黑河水庫觀光節、獼猴桃產業觀光節、蠶桑種植觀光園、興隆山景區、辛口峪紅色文化節,以實現公共服務為目標,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鄉鎮空間結構,加速鄉村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立足鄉鎮主導產業和交通區位等實際情況,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優化列入建設范疇之中,全面發展中心景觀與每條軸線的特色產業以及次節點,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明確相關設施的配置情況,實現外觀與功能的雙“飛躍”[6]。
園林產業的空間布局是落實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載體,而產業空間布局一般會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區。周至縣馬召鎮已經形成了六大產業片區,按照“雙輪驅動戰略”的思路,以當地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品牌和以仙游寺等景點為基礎的旅游品牌,都為獼猴桃產業的宣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馬召鎮力爭成為周至縣最重要的獼猴桃生產示范基地之一。
周至縣馬召鎮有野生林果生產出口基地和重要的養殖基地等,所以要加大鎮內第二產業的發展力度,充分打造以農副產品加工和交通運輸為主的特色產業,突出當地的區域自然、生態景觀特色;結合周至縣馬召鎮總體功能結構和空間景觀,完善交通系統,開設旅游交通線路[7]。周至縣馬召鎮村鎮規模與職能發展布局見表1。

表1 馬召鎮村鎮規模與職能發展布局
發揮“強村經濟”資源優勢,選取在交通要道附近、地理位置良好的獼猴桃果園。政府與農戶共同建設試點觀光農業園,打造輻射帶動性強,集生態、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縣域生態旅游名村,形成品牌效應。
著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對現有的獼猴桃示范園、綠化園、觀光園、獼猴桃基地等特色農業示范園區提檔升級,打造一批集農耕文化、采摘體驗、鄉村旅游等于一體的精品農業園區、觀光體驗園。政府資助大部分資金,個人投入小部分資金,建設完成再進行試營業。一段時間后統計各項數據(產果量、游客數量、資金投入、利潤等),觀察并記錄運營狀況,經過風險估算后評定為低風險即可在縣域內大規模推廣,吸引外來游客,增加農民收入[8]。
以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為目標,依托周至縣3 大旅游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綠化苗木種植基地;人文景觀資源——周至樓觀臺;民俗特色資源——農耕文化及廟會,規劃建設旅游項目,打造獼猴桃生態觀光區、生態餐飲區、農俗文化體驗區等,充分發揮鎮區位優勢,連片發展,提升景觀質量,打造休閑、娛樂的中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