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超宇 王怡寧
(集美大學 福建·廈門)
[提要] 隨著2012 年4 月中國對傳統村落搶救行動的展開,傳統村落的價值變得越來越重要,開發商業旅游也成為一種普遍方式。但是,目前傳統村落商業旅游面臨開發不合理、管理不當等情況,發展遇到困境。本文以全國14 省20 個傳統村落為例,通過問卷、談話等調查法,對以上傳統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分類和評價。最后創新性地將傳統村落分為綜合發展型、人文優越型、自然優越型和發展潛力型等四種類型,并對不同類型的傳統村落提出相應的研學模式。
傳統村落是指形成較早、文化和自然資源豐富、需要保護的村落。從2000 年到2010 年,中國傳統村落的數量從360 萬個變成270 萬個,10 年間共有90 萬個傳統村落消失。2012 年4 月,中國搶救性地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經過九年的努力,已有6,000 多個村落被列入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國內的傳統村落文化旅游資源被大量利用與開發,傳統村落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部分開發商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對傳統村落進行不合理的開發與不恰當的管理,導致大量傳統村落原有的文化內涵逐漸消失。
反思以往的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模式,大部分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開發商沒有在規劃初期對傳統村落固有文化做大量調研與分析,并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行歸納分類,這種旅游開發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了對資源、環境和風景的保護,反而加速了傳統村落的消失,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目前,鄉村旅游產業大多針對成年人,并以觀光旅游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愈發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基于李克強提出的“互聯網+”理念,“旅游+”理念應運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有“旅游+農業”的鄉村旅游以及“旅游+教育”的研學旅游,本文將以后者為重點,對全國14 個省份的20 個傳統村落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分類,進一步將被調研村落按資源的特點劃分為四種類型,并對不同類型的傳統村落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研學助力模式。
(一)研學助力傳統村落發展的可能性
1、研學能帶動當地旅游業深度發展。隨著旅游行業的發展和人們旅游觀念的轉變,大眾對于旅游需求的動機也在發生改變。以觀光型旅游為長期市場定位的傳統村落旅游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傳統村落旅游必須主動求新求變。
研學能深度開發旅游市場,促進傳統觀光型旅游轉型升級。通過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程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加研學,進而建立游客對傳統村落的歸屬感,留住游客的心。同時,帶動餐飲、交通以及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研學能助力當地傳統文化傳承。觀光型旅游在傳統村落資源開發過程中,開發商為迎合市場和游客,過于注重傳統村落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文化共同體的保護和重建,格式化的旅游不斷格式化著傳統村落,讓承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傳統村落淪為“生意的叫賣場”。
研學旅行從人文角度入手,以文化干預的手段喚醒傳統村落的內生力。以當地實際發展情況以及資源為依據,科學合理地規劃研學旅行路線,在開展研學旅行過程中將當地文化等資源賦值文創產品,在帶動傳統村落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幫助鄉土文化傳承,增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二)研學助力傳統村落發展的必要性
1、傳統村落為研學保留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是世界上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國家,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而這些資源大多都由傳統村落承載著,在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情感、景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文化遺產被視為傳統村落公共文化的寶貴資源,是祖祖輩輩在歷史上創造并保存下來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地區的根與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開展研學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傳統村落為研學提供良好的自然教育資源。自然教育即以自然環境為背景,以人類為媒介,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使體驗者融入大自然,通過系統的手段,實現體驗者對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編織,形成社會生活有效邏輯思維的教育過程。傳統村落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如果將此作為自然教育研學基地,挖掘其內在資源,將更接地氣,更具本土化氣息。
(一)旅游資源收集。截至2019 年4 月,我國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已發布了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筆者將名錄中的全部村落作為總體,從每個省中按1∶200 的比例對該省的傳統村落進行隨機抽樣(數量不足200 個的省則不抽取樣本),最終選取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鎮堂安村等共14 個省份20 個傳統村落為樣本,使抽取的樣本具有覆蓋面積大、操作性強的特點。
(二)旅游資源分類。通過建立信息數據庫,把大量的無序資源進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態、傳統文化、革命歷史、勞動實踐等類型分類,以《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8972-2003)為分類標準,在各種類型中根據科學文化價值、規模、完整度等角度對全國14 省20 個傳統村落的旅游資源進行分級,構建資源規劃。
筆者根據不同類型傳統村落的特點及其資源未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因,將傳統村落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綜合發展型、人文優越型、自然優越型和發展潛力型。有針對性地提出四種研學助力模式,每一個模式都與傳統村落自身擁有的自然、人文資源相匹配。(表1)

表1 傳統村落類型分類表
(一)綜合發展型。這一類型研學模式可總結為四個字:多元、特色。綜合發展型傳統村落存在資源開發不符合自身情況、優質資源因短期經濟效益較低的特點受到忽視的問題,本文在多元特色助力模式中提出素質研學的核心對策。
豐富優質的資源可通過對資源要求高的素質教育課程進行整合,并且可以較快速地吸引周邊小學生到此開展研學實踐活動。由于該村落資源種類眾多,因此當地可以在有一定基礎之后,嘗試設計康養、藝術等面向其他年齡及不同身份群體的研學,在未來定制個性化研學,打造傳統村落IP。
村民、政府等作為在研學的各個環節中受益較多的主體,應在研學反饋中對資源開發進行完善以便尋求更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此外,由于其資源水平高、體量大,當地還可以嘗試在后期引入互聯網技術,進行資源的線上整合、線上開發。
(二)人文優越型。這一類型的研學模式可總結為四個字:鄉土、傳承。結合該類型傳統村落存在的傳統文化難以傳承、受到現代文化沖擊的困境,本文提出鄉土文化研學。
鄉土文化發展基調與人文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相一致,深厚的人文資源正是鄉土文化研學的亮點所在。前期在對周邊小學生精準開展鄉土教育后,可嘗試深挖人文資源打造適合更多年齡段的、附加值高的長期沉浸式文化研學。隨著人文資源作為課程資源重要性的提升,文化自然會得到其所適應的時代的傳承。通過助力文化自信,從而形成促進人文資源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提高傳統村落的競爭力。當對人文資源有更深理解時,互聯網技術的介入會使得傳統文化觸達現代生活更多方面。
(三)自然優越型。這一類型的研學模式可總結為四個字:生態、健康。結合該類型傳統村落存在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可能超出生態承載力的問題,本文提出自然研學。
目前,除了教育領域正在推行勞動教育、自然教育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健康領域的消費也逐漸火熱。當對前期的自然教育有一定的積累后,可嘗試開展相關產業鏈更長的康養、休閑類健康研學,以此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此時,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入則可以為教育乃至整個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四)發展潛力型。這一類型的研學模式可總結為四個字:歸屬、關注。結合該類型傳統村落常見的村民對本村資源未有足夠重視、需外界關注支持、人才流失等情況,本文提出周邊研學。
當資源本身缺乏突出優勢時,村民往往會降低對資源的重視程度,最終導致人才流失。因此,需改變村民的觀念。親身參與本村的研學則是一個培養村民主人翁意識的好辦法,并且從周邊研學做起,也是結合自身資源水平逐步吸引外界關注的良策。當傳統村落中的各方對自身資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后,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資源搜集、線上資源宣傳則更有可行性。
通過梳理傳統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發現全國傳統村落旅游資源豐富,資源空間組合良好,具備研學開發條件,但卻存在整體風貌不佳、傳統村落文化凸顯不夠,缺乏優良文化表現形式與載體等問題。本文根據傳統村落的資源特點,以激活傳統村落的內在機制與生存活力為目標,探究傳統村落研學發展路徑。在對全國14 省20 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調查基礎上,分析研學助力傳統村落發展的效益,提煉總結出四種可推廣的研學模式。未來將繼續在行動研究中考量研學活動對傳統村落長期發展的助力作用,希望中國的傳統村落因地制宜選擇創新性發展路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