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武
我個人認為,除了少數行業如嬰幼兒用品行業等之外,今后一二十年內,國民經濟及各行業市場受三孩政策的總體影響很小,而且其微弱的紅利要滯后15~20年才能享受。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生育率及人口增長受生育觀念及養育成本的影響遠大于生育政策影響。中國今后一二十年間的適齡生育人口,主要是“獨生子女”政策(1980~2015年)及信息、觀念無國界的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受到了計劃生育政策及西方生育、生活觀念的極大影響。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很多已經不再熱衷于多孩的家庭環境,甚至厭惡多孩的家庭環境。獨生子女政策(1980年)之前的人口,基本上已經全面退出了生育適齡人口;二孩政策以后出生的人口,要到15年以后才能成為適齡生育人口。因此,今后一二十年內的適齡生育人口,主要為獨生子女。“多子多福”已經不是他們的生育觀念。
此外,生育成本(主要為醫療、教育及住房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持續攀高,也決定了三孩政策對生育率、人口增長率的刺激效果有限。除非政府在二孩、三孩政策基礎上,再配套實施大力度的生育獎勵扶持政策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優惠福利政策。但目前看來,受制于國力,這種可能性很小。
可以說,生不生三孩,主要取決于“想不想生”(觀念)、能不能生、敢不敢生(養育成本及能力),而不是取決于“讓不讓生”(政策)。
選擇生育三孩的主要為兩類人群:其一為經濟完全自由的高產階層;其二為奉行“多子多?!庇^念及重男輕女的農村底層人群。這兩類人群,無論是否有三孩政策,該生幾孩還是會規避、逃避政策制約照生,事實上不會因為政策而極大影響生育率。
占比最高、經濟尚未完全自由的廣大城鎮中產階層,因為生育觀念及養育能力等方面的制約,生二孩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政策如何,占比最高的城鎮中產階層生育三孩的比例都很低。
一言以蔽之,不想生三孩的(比如廣大城鎮中產階層),無論是否有三孩政策都不會生。想生三孩的(主要為經濟完全自由的高產階層及落后的農村偏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底層人群),無論是否有三孩政策也照生。生育率不會因為三孩政策而受到很大影響。最樂觀的估計,提高一半的人口增長率,已經是政策能力的極限;對人口年增長率的最大影響,也很難突破2‰(近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5‰左右),因此對國民經濟及市場總體規模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三孩政策對人口增長率及人口總體規模的影響是很小的,三孩政策出臺以后的一二十年間,人口增長率不會有明顯提高,甚至還可能繼續走低。各行各業要明顯從二孩、三孩政策中受益,最起碼得要在二孩、三孩成長為適齡生育人口以后。也即,要在15年以后。

因此,其對各行各業消費規模的影響有限,各行各業因此受益也很有限。即使是影響較大的少兒用品行業,受三孩政策影響而新增的市場規模仍然有限。
當下暴漲的“三孩概念股”,投機炒作因素遠大于客觀潛力。
三孩政策會促使一定比例的勞動力人口轉為生育人口,甚至轉為“專職媽媽”徹底退出勞動力供給市場。因此造成對勞動力供給的負面影響,要比商品市場總體規模的增長更明顯、更直接。企業需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尤其是較多依賴女工的行業。
由于觀念、生育成本、生活壓力等原因,城鎮人口生育三孩的意愿大大低于農村人口。截至去年年底,中國一直維持每年1%以上的人口城鎮化率。城鎮化率提高,將減少三孩生育人群的比例與規模。
綜上分析,三孩政策給各行各業帶來的紅利微弱,且要滯后到二孩、三孩(主要是二孩)成為勞動力人口及適齡生育人口以后(15~20年)才能享受。少兒用品行業得到的紅利,也將被適齡生育人口規模萎縮、生育觀念改變、生育成本持續走高、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等諸多因素所削弱,實際紅利將不是那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