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正所謂,品牌營銷如戰場,節日營銷就是這場戰爭中的高光時刻。遺憾的是,基于節點頻繁導致儀式感減弱、消費者對營銷玩法疲軟無感、眾多品牌扎堆內卷難被記住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品牌經常陷入“不做不行,做又做不好”的節日營銷尷尬。
節日營銷到底怎么做才能出圈?
最近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研究了100多個節日營銷案例,梳理關于節日營銷的思考,得出了以下4個結論。
節日營銷的本質在于“共同經歷”,進而形成對品牌價值觀的認同。如果一次經歷不夠,那就約定“一節一會”,從“新友見面”到“老友敘舊”,企業在各個節點將品牌價值觀貫穿始終,傳遞一個聲音,將品牌價值持續傳遞出去才是終極目標。
比如,百事近年一直在做的“把樂帶回家”系列影片。在這些影片中,明星們沒有對產品的直白廣告語,只有家人之間的對白、溫馨的家庭團聚場景,看到這些,觀眾會將新年團圓就要買百事可樂關聯在一起,從而讓百事成為過年的“觸點”。
在“史上最具戲劇性”的2020年高考前夕,蒙牛推出了押題包裝牛奶,將高考各科目的考題和知識點印在包裝紙盒上,有簡單易做、增加信心的基礎題,也有高深莫測的“學霸專屬”題,成功借勢高考這一熱點話題。到今年高考,蒙牛又推出了押題奶2.0版。蒙牛避開了正統嚴肅的正面鼓勵,將營銷重心放在高考最后階段“押題”這一自帶流量的熱點上,做出了持續性的曝光和熱度。將“蒙什么都牛,做什么都對”這個勵志口號做成了蒙牛的經典符號。
同樣的道理,在品牌價值觀的傳遞上,可口可樂一直在堅持自己的“玩瓶策略”,從昵稱瓶、歌詞瓶、臺詞瓶,到點贊瓶、密語瓶。2013年以來,可口可樂連續推出多款創意瓶身設計。2020年可口可樂推出了21款“城市罐”,包括北京范、上海潮、廣州味、杭州媚、廈門風、洛陽韻、青島浪、成都閑……將每個城市都用一個字定位,總結出對于城市的印象,并進行了擬人的表達,設計出具有當地特色的人物形象作為瓶身圖案,也傳遞出了年輕人的活力和朝氣。對于可口可樂的粉絲來說,每逢重要節點圍觀可口可樂的包裝設計,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節日營銷也要遵循這一定律。公關之父伯內斯說過,如果說宣傳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話,那就是重復。當然,這句話你肯定聽過戈培爾的版本——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
反套路,就是打破慣例、跳出思維定勢。常規促銷方式難以擦出火花,那就反著來試試。
比如父親節做營銷的時候,不用一直把父親塑造成一個父愛如山、沉默寡言的固定形象,他可以是嘮叨的,也可以是看起來很慫的。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效果反而會更好。甚至,跳出一味的溫情模式,重新探討一下父親的角色,也是個不錯的思路。歐派曾經推出的《共享爸爸》廣告,對喪偶式育兒這一社會現象提出了思考,就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在2020年兒童節廣告中,百度正話反說推出的“六月一日,放過孩子吧!百度APP不想營業”的廣告,與主流營銷形成了強烈反差。
父親節,百度將同年輕層次用戶群的熱門問題進行提煉,最后落腳在“別問百度,回家問你爸”,這樣活潑有趣的方式讓受眾與“父親”交流。“別問百度”與百度品牌Slogan“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形成落差,激發了用戶的好奇心,這種反向營銷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

喜茶曾經在白色情人節做了一個叫“單身抱”的活動。當別的品牌都在宣傳甜蜜小情侶的時候,喜茶反其道而行之,將重點放在廣大單身狗身上。因為活動設置獨特,很快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
大量事實表明,高明的營銷往往都是反套路的。反套路意味著跳出經驗束縛、擺脫路徑依賴,憑借著新鮮感、愉悅感,迅速占據消費者心智。
反套路營銷的關鍵點在于:清晰的定位,提高品牌營銷專屬品質感。切忌盲目追節點,而是讓節點為我所用。

節日營銷天生具有儀式感的基因。
《小王子》中狐貍的一段話對“儀式感”做了一個很好的解釋:“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一年中其實有很多值得銘記的時刻,讓你頗有感受或者頓悟的時刻,如果用儀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是與眾不同的?!?p>
據研究,儀式感已成為驅動女性節日消費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女性認為禮物是節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禮物所具備的情感價值遠超使用價值,甚至與多數人的自我價值相連接。
網紅雪糕鐘薛高從包裝到雪糕都具備高品質標準,更重要的是,在門店購買時,店員會將包裝撕開,雙手遞給客戶。這和早期的DQ一樣,都是在打造一種儀式感,是品牌的加分項。
星巴克曾經在情人節做了一個很有儀式感的營銷活動:你只要去全國任意一家星巴克門店,對店員說一句“來一杯情人節”,就可以獲得一杯情人節特飲。
為什么2020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在微信朋友圈、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刷屏?茶是儀式感的衍生物——下午茶,因此,喝奶茶本身具有滿滿的儀式感,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是強化了奶茶的儀式感,很應景地滿足人們對儀式感的追求。此外,“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話題本身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能夠激發用戶的二次UGC產出,在朋友圈和社交網站進行分享,實現裂變式傳播效果。
對于“生活需要儀式感”的年輕群體而言,節日就要有節日的氛圍,不去消費似乎總少了點什么。儀式,就是幫助品牌轉換狀態的“觸點”,是品牌征服用戶的最有效武器。
與只是圖個熱鬧不同,有效的節日營銷一定有一個較為充足的周期,包括預熱、引爆、發酵、鎖定。很多營銷人誤以為,節日當天才是節日營銷的最好時間,這大錯特錯,難道你到了過年當天才開始辦年貨嗎?
根據巨量引擎與群邑聯合發布的《2020節日營銷洞察報告》顯示,以情緒為基點,節日營銷策略正在向長周期、多爆發發展,節日營銷周期拉長、大促頻次提升是明顯趨勢。比如,“雙11”由最初的1天單次爆發延長至如今的1個月雙次爆發;今年很多春節營銷也已從跨年就開始啟動,周期甚至長達2個月;今年的6·18包括天貓、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多家主流電商平臺的預售站早在5月24日左右就已開啟。
節日營銷的關鍵點就是一定要提前啟動,充分利用人們期待過節的愉悅心情和沖動購物心理,將你打算在節日當天憋的大招兒提前幾天放出來,你會發現效果至少好上一半兒。
比如兒童食品的推廣,則盡量趕在暑期來臨前便在賣場持續堆頭造勢,在暑期便可以乘勢進一步營造消費氛圍和消費話題,而開學后學生群體中的圈子營銷又會帶來一輪圈粉,幫助品牌實現爆炸級的口碑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狂歡大促周期變長,主要原因就是消費者消費理念的轉變,當前人們的消費越來越趨于理性化,也就是說消費者買東西都會進行一個長時間的思考和對比,如果節日營銷還停留在一天,那么客戶會有流失的現象,其成交量會大打折扣。
另外,企業還要善于利用連環假日,這樣也可以拉長促銷的周期。比如,勞動節+母親節+六一兒童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等。
值得一提的是,節日營銷還有兩個特別要注意的點:
第一,千萬不要搞成自嗨。很多節日營銷是運營人在自嗨。其實很多人做營銷有這種心理,以為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用戶,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既然營銷了,那就請走心。
第二,一年有200多個節日和新聞節點,企業要學會取舍,根據自身定位選擇適合的節日來營銷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