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楠 馮萍
摘 要:目前國內對課外補習現象尚未做到理性、正確的認識,本文以蘇中農村地區某小學為調查研究對象,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該校小學生參與課外補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以此為樣本研究分析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利與弊。
關鍵詞:農村; 小學生; 課外補習; 利弊
中圖分類號:G424.2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28-002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補習的現狀
自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解決了不少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兒童上學難題。但高速發展的社會對優質人才的需求使得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逐漸凸顯,使得農村孩子難以享受到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資源,這促進了農村校外教育市場的快速發展。
本文選取江蘇省儀征市某鄉村小學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對該校411名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以下突出情況:1.農村小學各年級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呈普遍狀態。本次調查的學生中參加課外補習的小學生人數超過半數,其中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小學生課外補習參加率均在50%-60%;2.農村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具有培優補差的特點,成績優秀和偏落后的學生課外補習參與率較高,成績良好和成績中等的小學生課外補習參加率都在50%左右;3.參加課外補習的科目較全,英語科目的參加人次最高,其次是數學、語文。較少部分同學參加繪畫、舞蹈等藝術類補習;4.農村小學生補課強度大,有80.26%的小學生參加了超過1門的課外補習;5.75.9%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參加補習后成績有所進步。但在提及是否喜好課外補習時,47%的同學表示不是出于自愿參加的;6.25.3%的小學生表示參加補習班是由于其他同學也參加了課外補習班,課外補習班出現跟風現象。
二、理性看待農村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利與弊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法對該學校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現狀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建立了用于研究該問題的基礎數據庫,對該校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現狀以及利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現將利弊分析做以下闡述:
1.適當的補習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
1.1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
調查發現,該校75.9%學生表示參加補習后學生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知識點會遺漏,且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盡相同,擅長與不擅長的科目也視學生自身狀況而定。那么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適當的課外補習,有利于強化學習進度和學習成效的把控,鞏固復習學過的知識,補足薄弱點。在訪問中了解到,部分小學生表示喜歡參加課外補習的原因之一就是參加課外補習讓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斷增強,自己較之前的學習方法也有所改善,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不難看出部分小學生在課外補習老師的指導下對自己薄弱的學習區域產生了新的理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在所補習的科目上有了一定進步,而且還能對其他科目的學習產生有利影響,有利于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的培養。
1.2增強學生自信,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調查發現,農村小學生通過參加課外補習后,成績有大幅度提升,從而增強了他們在小學階段的自信,激起了他們更多的學習求知欲,同時在課外補習班與補習老師以及同學們的交流溝通中,提高了交際溝通的社交能力。學生A表示回到學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知識,他都能夠回答得有條不紊,這不僅提升了他自己學習的自信心,也提升了老師教學的信心,增強信心后對學習充滿興趣,不再有排斥心理。農村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科目不僅限于語數外等文化類學科,還有繪畫、書法等藝術類學科,藝術類學科的學習豐富了農村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這些使得農村小學生們不僅在文化課學習方面得以發展,更是從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使他們有了自信心,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修養和綜合能力,這對農村小學生的發展彌足珍貴。
1.3彌補教育資源的短缺,緩解農村學校的教學壓力
農村教育資源處于弱勢,師資力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較尚為欠缺,并且教學體系的目標主要是以為升學為主,這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程成績上的提升。教師擔任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承擔評職稱的壓力,面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很難實現成績大幅提升,而評職稱又和教學息息相關,這就不僅導致教師壓力過大,還妨礙教師的個人發展。課外補習機構將師資帶到農村市場正是彌補了這一短缺。農村小學生可通過課外補習,對老師講授的知識能夠更容易的理解和消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從而緩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壓力。通過調查分析表明,課外補習帶給小學生的進步可能不僅僅是涵蓋認知的發展,還有應試技巧和學習方法等,而且還包括人際交往能力、興趣愛好、自信心等。課外補習具有針對性、深入性的教學方法,能靈活的使用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讓老師和學生之間更加深入的探討學習和交流。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使學生自我學習復習,除了多方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的擴展學生的學習知識面,使得主流學校教育的不足得以補充。
2.盲目的補習不利于學生成長成才
2.1增加學生學業負擔,易使學生形成依賴性習慣
調查數據顯示,部分小學生在課后時間不僅要完成學校的課后作業,還要完成課外補習班的補習題,這使得他們在課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文化學習上。同時學生認為父母為自己的學習投入過多時間和金錢,這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樣的學習強度和壓力感可能會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課堂學習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外補習會使學生花費大量的休息時間,而一直在學習的狀態中的小學生,很容易導致天平一邊倒,遏制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影響課堂學習的效果。
經調查發現,69.1%的課外補習班的上課形式是集中授課,所教授的學習方法等屬于“填鴨式教學”。與此同時,參加課外補習活動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校結束了一天的學習,課后再參加課外補習,這會導致小學生漸漸缺乏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鍛煉,依賴于課外補習。他們在補習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雖然還有一定的自覺,但一旦回到家進行獨立學習,能動性、積極性就會明顯下降。從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對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且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開發不大。
2.2易使親子關系疏遠,增加家庭經濟壓力
在訪談中了解到,多數家長在對于子女的教育上沒有系統的方法,對于子女教育的關注點更多的在學習成績上。農村家長們普遍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就已經完成了,剩下的作業和任務是老師的應負的責任,將孩子的學習托付給課外補習班。這種“放手式教育”有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的原因,大部分則是受到時間、工作的制約。一些家長認為自己輔導不了孩子的功課,或是孩子上補習班并非出于自愿,使得孩子不愿把內心想法與父母交流,父母和孩子之間就缺乏了交流,產生了隔閡,所以盲目地參加各種課外輔導,很容易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
雖然城市與農村在物質水平、教育資源上有著客觀存在的差距,但農村家長們不甘自己子女落于人后,盡己所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通過調查發現超過55%的家庭課外補習費用要占家庭月收入的10%-20%,這樣的支出占比對于普通的工人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農村小學生參加校外教育的費用已遠超在校內教育的費用。校外教育的有償性在給農村家長們家庭經濟帶來嚴重負擔的同時,陪伴子女參加課外補習又讓農村家長們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在增加農村家庭的運營成本。
2.3攀比從眾之風盛行,新的教育不平等形成
通過孩子在校內的溝通交流不難發現,對于課外補習部分學生存在從眾心理,因為自己的好朋友參加某補習班,所以自己也想參加,并沒有進行理性分析自己是否合適。而家長在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期間聊天的過程中,會相互詢問對方孩子的學習情況,如若對方家庭的孩子在課外補習次數較多,或選擇不同的學科種類投入比重的過大則會造成家長們之間互相攀比。相互都認為對方孩子在學習某科投入較大,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和對方孩子一樣甚至超過對方。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盲目從眾心理、家長的攀比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調查顯示,農村小學各年級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無明顯差別,成普遍狀態。農村家長及小學生都希望通過參加課外補習來提升綜合能力和競爭力。在當前形勢下,就讀于同一所學校,課外補習讓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和形式上有明顯差異:部分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家長將子女送至市區參加課外補習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農村家庭比收入較低的農村家庭更能負擔得起更多數量、更高水平的課外補習。由于教育投資可能帶來更高的、終身的收益,這對于收入中等或者偏低的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換言之,課外補習班的發展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分析這種現象,可見課外補習對實現教育公平這一目標是不利的,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三、課外補習利弊之我見
不論是從被調查地區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現狀分析,還是從各位學者對課外輔導班的長期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外輔導對于農村地區的孩子而言也已經成為常態化。我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農村地區的小學生、家長、學校提供關于農村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的科學理性、準確的認識。我們不應盲目從眾的追求參加課外補習,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式地反對否定它。從農村市場中發現課外補習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積極作用,如學生在課外補習中獲得進步、成長等都是課外輔導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其對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盲目的課外輔導不一定有利,家長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分析孩子的不足與性格特點來決定如何補習。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理智地判斷是否需要補習,而不是人從眾。合理地選擇、看待課外補習,注重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完美結合,這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形成正確的課外輔導班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晶晶,許玲.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初中生為何更難獲得學業成功——教育價值觀與未來取向的多重中介作用[J]教育科學研究,2020(12):33-38
[2]易艷陽,周沛.緣情共同體:農村弱勢群體支持中的情感邏輯——基于對兩個助殘扶貧案例的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20(06):130-137
[3]陳晶晶,任玉潔.父母教養方式對留守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未來取向的中介作用[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10
[4]莊眾顯.我國教育公平的當代追求和突出問題[J]戲劇之家,2018(22):171+173
[5]陳宇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J]大眾文藝,2019(10):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