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云堃
摘 要:新課程實驗教材在很多小節內容后面安排了數學閱讀材料“你知道嗎”?這里的內容涉及數學史料、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自然科學、環境保護等很多方面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 閱讀材料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48-001
一、讓學生“讀一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閱讀是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閱讀課本的能力。在數學課中,讓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懂圖、式、文,再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適當引入“你知道嗎”的內容,讓學生去讀一讀,在讀的時候,聯系所學內容進行思考: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感想?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我們向學生介紹了閱讀材料:時間的學問。利用圖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了古代原始人用“日”、“夜”計時到利用測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 到后來用滴水和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再到用鐘表來計算時間,并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鐘表,最后布置思考題:你會想辦法做一個太陽鐘或滴水鐘嗎?你會想象未來社會最新式的計時方法嗎?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鐘表的歷史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并且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你知道嗎”教學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合理的設計和補充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的教育。例如: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除了引導學生讀一讀教材中的“你知道嗎”里面提供的的計算器一些功能鍵的介紹,可補充一些閱讀材料,如:計算機的歷史,讓學生了解了從算籌到算盤再到計算器的發展歷史;介紹了數學奇才、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故事;同時還介紹了數學小游戲“長龍回頭”和神奇的“198”,讓學生去讀一讀、試一試、做一做。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讓學生“找一找”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你知道嗎”學習內容,自己學會課外查閱資料,動手去搜集一些學習材料,然后通過課堂交流、卡片展示、辦小報以及舉行信息發布會、辯論會等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并學會獨立學習。如在教學“認數”時,教師講了成語故事,從“屈指可數”到“成千上萬”,讓學生了解古代人們計數是用石子、結繩、刻痕、雙手十指逐漸形成了十進制,有了“百”“千”“萬”等計數單位。課后布置了思考題:除了十進制,人們還發明了其他的計數方法,你能了解哪些呢?去《十萬個為什么》查一查,或者上網查一查。學生的興趣很濃,通過找資料了解了二進制、十六進制等方面的知識。在教學確定位置時,讓學生知道地理學家建立經緯線概念,并在地圖上找出首都北京、省會南京及家鄉在地圖上的位置。
三、讓學生“想一想”
“你知道嗎?”中介紹了一些數學史料和數學家的故事,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想一想: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確立心中學習的榜樣,樹立遠大的理想,把認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同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學習意志同學習的榜樣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華。同時,“你知道嗎”還涉及一些自然科學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想一想。例如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中,“你知道嗎”介紹了有關空氣污染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內容進行聯想: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正在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怎樣盡自己的力量去減少污染呢?讓學生通過調查和訪問,制成統計圖表,寫成數學日記,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而且使學生受到深深的環保教育,極大地發揮了“你知道嗎”的作用。
四、讓學生“做一做”
數學閱讀材料不僅可以讓學生讀一讀,也可以讓學生去做一做。我在教學“游戲的公平性”的時候,就在課前布置了實踐性作業:用一枚硬幣進行實驗,在統計表中紀錄你試驗的次數,正面朝上的次數和反面朝上的次數,寫出你的推論。我在布置作業時并沒有規定學生實驗的次數,因此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時,學生最多的做了100次,最少的只有30次。然后我讓學生打開了教材,讓大家看到了“你知道嗎”介紹的德·摩根、蒲豐、費勒、皮爾遜、羅曼諾夫斯基五位著名的學者是如何實驗的,他們各實驗了多少次。看到這些數據,你又想到了什么?好多學生都非常感慨:科學實驗來不得半點馬虎,科學實驗必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數學是精確的,研究數學必須有科學、嚴謹、求真的態度。
五、讓學生“算一算”
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在教學圓時,多媒體演示“你知道嗎”中介紹自然現象、工藝品、建筑物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圓是美的,同學們想一想圓的周長如何求,讓學生算一算圓的周長總是直徑3倍多一點,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2008年第二十九奧運會在我國勝利召開,北京新建了許多比賽場館,多面體演示鳥巢、水立方等運動場館,演示田徑場上運動員比賽場景,設問:田徑場上進行200米、400米賽跑時,參加比賽的運動員起跑時并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站在外圈的運動員總是比站在里圈的運動員靠前一些,這是為什么?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適時引出“你知道嗎”閱讀材料,當知道200米起跑線設置規則后,再讓學生算一算400米起跑線規則。
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你知道嗎”的數學閱讀教育功能,將數學閱讀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基本環節中去,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應當是一種意識,一種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學能力和習慣的意識,而不是一種形式,它應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數學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加學習興趣,使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還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的發展,從而真正達到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