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淑芳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德智”雙修成為基礎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已經成為幼兒教育的頭等大事。對于教師而言,在面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兒時,想要以傳統的方式完成對他們的德育顯然并不可行。所以,教師必須要在掌握幼兒認知需求的基礎上,做好德育工作的創新設計,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一、師幼互動,制定班級行為規范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兒而言,班級行為規范是保證班集體生活質量,實現對幼兒有效教育和引導的關鍵要素。從幼兒的認知角度而言,在他們尚不具備獨立思維能力,用科學的行為規范對他們予以約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做好班級行為規范的制定勢在必行。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提升幼兒對班級事務的參與感,同時更好地發揮出班級行為規范對幼兒的約束作用,我選擇以主題班會的形式組織全班幼兒一起進行班級行為規范的制定,做到讓每個幼兒都參與班級管理當中,由此來實現對他們集體意識的培養。考慮到幼兒有限的思維能力,我會盡量在制定班級行為規范時發揮出自己的引導作用,以科學的語言方式來讓幼兒產生認知共鳴,從而完成對班級行為規范的制定。例如,在班級紀律方面,我會說:“課堂上應該保持安靜,那樣大家才能集中精神學習,所以我們在課堂上不應該……”然后將話語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說“不應該說話,不應該搞小動作”等,然后就以這些內容為基礎完成對班級行為規范的制定。
實際上,從工作效率角度來看,此種方式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此種方式能夠帶給幼兒良好的參與感,而且他們自己制定的行為規范對他們更有約束力。所以,為了更好地完成對幼兒的教育,教師應當不惜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空間,以實現對他們的有效培養。
二、言傳身教,發揮教師模范作用
在幼兒教育階段,想要實現對幼兒的教育,發揮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是最佳教學方法。從陪伴角度來看,教師是幼兒在幼兒園中的監護人,很多時候幼兒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要比父母還多。那么,我們可以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來實現對幼兒的引導,讓幼兒能夠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獲得成長與進步。
在實際生活中,教師要認識到想要實現對幼兒的教育,就必須先保證自己的道德素質過硬,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在保證自己言行舉止得當的基礎上,去引導、感染和促進幼兒主動向老師學習。例如,在《班級行為規范》中有一條要求孩子見到老師要主動問好。于是,在幼兒園中只要有孩子向我問好,我一定會回應他,甚至在孩子還未開口問好時,我就先與他們打招呼,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但慢慢地大家都習慣了,打招呼也就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問好方式。也正因如此,本班孩子被許多老師夸獎有禮貌,還獲得了“精神文明班級”的稱號,這讓孩子們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同時也實現了對他們的激勵,德育目標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予以實現。
三、主題教育,培養幼兒價值觀念
主題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我會借助班會的契機,為孩子展開各種各樣的德育主題,由此來實現對他們的有效引導和教育。例如,2019年國慶節是建國70周年的特殊日子,所以我專門設計了“我愛你中國”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中,我運用信息技術為孩子們播放新中國成立時的視頻資料,讓孩子有機會一睹毛主席的風采。之后,我還組織他們學唱《歌唱祖國》,一起制作中國結,進行班級的國慶節裝飾等。在此基礎上,我還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讓家長陪著孩子一起進行十月一日國慶閱兵式的觀看,由此來實現對幼兒的情感引導,讓幼兒在感受國家富強、民族發展的基礎上,樹立起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埋下最珍貴的種子。
四、體驗活動,強化幼兒德育體驗
體驗活動也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強化幼兒的德育體驗,我就經常在課余時間組織幼兒進行體驗活動,讓他們通過真實的情感體驗來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他們良好的道德素質培養帶來助力。例如,我發現班級中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霸王”,不僅不體諒父母,還經常會耍小脾氣。針對幼兒這樣的表現,我以“母親節”為契機,組織了“媽媽,我愛你”的體驗活動。在活動中,我邀請媽媽們來到班級,讓孩子去體驗媽媽每天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媽媽每天的辛苦。在此基礎上,我還會為他們播放“媽媽再愛我一次”的電影,讓幼兒意識到媽媽的愛是無私而又偉大的,由此來實現對幼兒教育觀念的轉變。之后,我還設計了“與媽媽對視”“擁抱媽媽”等活動,由此來進一步拉近幼兒與媽媽之間的距離,并讓他們能夠理解媽媽、尊敬媽媽、愛媽媽,從而實現對他們的有效教育。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于正值人生成長關鍵期的幼兒而言,做好德育工作,不僅可以為幼兒的未來成長提供助力,還能夠實現對他們社會主義接班人潛能力的激發。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保證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做好對幼兒認知水平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德育模式設計,讓幼兒真正有機會去進行感知和體驗,并實現對他們的有效引導,讓他們可以成為具有良好道德素質、正確價值觀念的高素質人才,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