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向全社會發布《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目錄》),中國建材集團T800級高性能碳纖維、藥用玻璃材料、高端PCB用特種電子玻璃纖維及制品、熱等靜壓氮化硅陶瓷球、集成電路關鍵裝備用石英玻璃基板及精密碳化硅陶瓷零部件、耐熱高強度鋰離子電池隔膜六項科技創新成果列入《目錄》關鍵材料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當前,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自主創新是中國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我國材料領域改革創新的典范,中國建材集團改革創新的經驗廣受關注。
“作為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支柱力量,中央企業必須放眼全局長遠,要有不惜代價、甘為人梯、闖無人之境、行萬難之事的勇氣,全力服務國家戰略。同時,企業首先要創造市場價值,要想做到國際領先,必須想方設法掙到錢。”談及創新,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堅持戰略理性與經濟理性的高度統一。
那么,如何做到呢?中國建材集團的做法是,用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國家戰略,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該集團不斷深入研究國家戰略、市場環境、企業特點,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形成合力,實現國家、市場和企業的三位一體。具體而言,就是緊扣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和政策趨勢,圍繞國家戰略需要,聚焦無機非金屬材料“卡脖子”技術和科技前沿領域,盡銳出戰,打好打贏科技攻堅工程,為服務國家、行業、集團科技進步做戰略支撐;圍繞國民經濟主戰場,突破產業化關鍵環節,發展量大面廣的產品,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好經濟支撐。
例如黑色黃金碳纖維。它是一種戰略性新材料,長期被日美等少數企業壟斷。中國建材集團十多年來持續投入大量資金,最終自主攻克并系統掌握了T700、T800、M30、M35千噸級以及T1000、M40百噸級技術與裝備,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干噴濕紡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自主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研制生產的碳纖維不僅成為中國商飛CR929國產大飛機三個機身段合格供應商,還能夠和中車合作開發動車、高鐵的整體車箱。
“像這樣的項目,央企要堅持長期去做,因為其影響和效益極其深遠。”據周育先介紹,更加可喜的是,在清晰的戰略指引下,中國建材集團開發出了一系列服務諸多行業企業和國民經濟全局的重要新材料和新裝備。例如高性能玻璃纖維、0.03mm柔性可折疊玻璃、5.0中性硼硅藥用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銅銦鎵硒和碲化鎘發電玻璃、鋰電池隔膜等一批新材料新裝備突破“卡脖子”封鎖,實現工業化量產,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蓬勃發展的新材料業務已經成為中國建材集團轉型升級的引擎,2020年實現收入800億元、利潤近100億元,分別占集團總營收和利潤的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