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浦東圖書館“浦東歷史票證”項目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金懿英,張金明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 201204)
特種地方文獻是一種有價值、具有較強特殊性以及鮮明地方特色的特種文獻。隨著公共圖書館服務職能的延伸與拓展,反映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經濟社會發展的特種地方文獻越來越受到關注,公共圖書館配合地方文化建設,加大對兩類文獻的收藏力度:一是如金石拓片、縮微品以及試聽資料等的非傳統紙本或印刷型文獻;二是如商標、票據、證券、戲劇說明等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不以出版為目的的信息載體。以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例,在地方文獻的征集中,票證文獻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且極具特色的特種地方文獻。
票證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別。狹義票證是指計劃經濟時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工序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這類票證存世量較大。廣義票證是指在各個領域或者由官方頒發,或者為民間企業、社團印發,甚至由個人手工書寫的憑證,其涉及面廣、存世量少,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
清末年間,因太平天國運動對江南社會的沖擊,老百姓的地契散失嚴重,為避免經濟秩序紊亂,地方官府全面丈量土地、查實田畝數量、重新編制圖冊,發放一種新的土地證書“執業田單”。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土地房產所有證”是這段歷史的實物檔案資料,見證了新中國農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20世紀60—70年代,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票證種類五花八門,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等,一張張票證蘊藏著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期盼。20世紀80年代,物資逐漸豐富,電視機票、電冰箱票等工業品票證開始多了起來。直到1993年,長達39年的“票證經濟”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些不同年代的票證,囊括了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力量和生活的巨大變遷。由此可見,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是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物證。
票證曾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數量繁多,形式多樣,呈現著清晰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從大時代背景到小眾生活視角,涵蓋了繪畫、地理、民俗、度量衡等各門類知識,蘊藏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內涵。
票證翔實而真切地記錄了各領域的發展和變遷。如前所述的土地證的歷史進展,揭示了中國土地房產的發展階段;又如方寸糧票看似平淡無奇,卻是代表平民生活的特殊性素材,也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還應當系統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
公共圖書館在收藏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的時候,多以收藏本地的票證為主,收藏其他地區的票證為輔。從表現形式來看,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規格不一、形式多樣,載體形態與一般文字性文獻存在很大的差異;從館藏特色來看,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一般都是獨一無二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個性鮮明,是區別于其他圖書館的顯著之處;從文化意義來看,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是一種特殊的表達地方特色、莊嚴的政治或文化主題的文化形式,對我們了解當地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及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寶貴的價值。圖書館通過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收藏和傳播,以此堅定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文獻的信息價值和社會作用。
上海浦東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新館于2010年10月正式開館,10年時間,整個閱讀大環境發生了巨變。上海浦東圖書館館長曹忠認為,圖書館應更重視內涵建設,堅定文化引領的發展目標。2019年初,上海浦東圖書館正式啟動浦東地方文獻中心籌建工作,并確定了浦東開發開放、浦東名人、醫藥、史志、教育等幾個重點方向來推進地方文獻主題內容建設工作。
近年來,我館已積極開展地方文獻資料建設,如在線下設立地方文獻專架,包括地方志、年鑒、浦東開發開放、浦東名人等文獻資料,線上則同時建設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浦東歷史人物數據庫。然而,在特種地方文獻建設方面,因建館歷史較短,并沒有十分豐厚的儲備。
因建設地方文獻中心的契機,浦東收藏家包明偉將收藏30余年的“浦東歷史票證”捐贈給我館。2020年1月23日,《浦東時報》要聞版頭條位置,以《為無處安放的“鄉愁”找一個“家”》為正題、《1400余件歷史票證入藏浦東地方文獻中心》為引題,報道了我館舉行包明偉捐贈儀式的消息。這些歷史票證涉及各個領域,是我國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狀況的縮影,也是浦東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浦東歷史票證”項目種類繁多,歷史跨度達200余年,涉及農業票證,如執業田單、土地證、田賦稅票等;鹽業票證,如鹽業田單、灶課稅票等;工商、金融業票證,如毛巾業、釀酒業和公司股票、老商號發票等;交運票證,如輪船公司票證、小鐵路票證、輪渡車船票證等。
3.2.1 農業票證。無論是清代、民國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地籍管理,通過測量地塊界址、計算面積、標明權屬、形成圖紙,再進行土地登記,發放土地權利證書,其目的不僅是明確土地權限,更是以此作為國家納稅的依據。晚清時的土地證叫“執業田單”,新中國成立初期叫“土地房產所有證”。
從清咸豐五年(1855年)的“執業田單”(見圖1)到解放初期的“土地房產所有證”,見證了我國土地產權制度的歷史變遷。我國土地契約舊時多在宣紙上用毛筆書寫,發展到清末的“執業田單”以木刻雕版為主,為了防偽還蓋有印章。我館征集到的清咸豐五年的“執業田單”,至今已飽經166年的滄桑。該“執業田單”上面載明:“計開:二十四保一區方一圖場字圩八百六十一號,業戶:王達天則田一畝三厘五毫。”另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執業田單”上面載明:“江蘇松江府南匯縣為給發田單收糧執業事,照得民間田額久未清理。現經善后案內詳奉,憲行均歸的戶承辦,遵照按圖查丈所有該戶執業細號、田畝四址,除注冊外,合給此單收執,辦糧須至單者。”

圖1 清咸豐五年的“執業田單”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土地政策又發生了巨大改革,土地所有權歸勞動人民,農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產權。我館征集到的1951年的“土地房產所有證”(見圖2),證號為“第008號”,落款蓋有“川沙縣人民政府印”大方闊邊紅色印鑒,時任縣長李德全簽發。“土地房產所有證”是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27條和《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條規定,由人民政府發放的土地所有證,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物權改革的一個珍貴縮影。這類特種地方文獻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史料價值,還是文物價值,都極其珍貴,在地方特種文獻的保存和傳承上,公共圖書館應發揮其重要職能。

圖2 1951年的“土地房產所有證”
從清同治九年至光緒元年(1870—1875年)的“上、下忙銀版串”,從民國的“征收田賦收據”到新中國的“農業稅收據”,歷史跨度達上百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讓農業稅成為歷史,而這些泛黃的票證,見證了中國農業稅的前世今生。我館征集到了清同治九年至光緒元年南匯縣朱友三的田賦稅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的“征收田賦收據”;1951年、1952年川沙縣人民政府發放的“農業稅收據”。2005年,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我國宣布取消延續數千年的田賦稅票(農業稅),實現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歷史性轉折。
在這批票證中,除了“縣”“鄉”,還出現一些較為陌生的行政單位名稱,如“保”和“圖”。過去,吳淞江以南的上海地區采用“鄉保制”,包括縣、鄉、保、甲、圖。浦東的南部地區屬于長人鄉(包括整個南匯縣和川沙縣的南部),川沙縣的中北部地區屬于高昌鄉(高橋地區除外)。吳淞江以北的高橋地區,則屬于依仁鄉。采用“鄉都制”,包括縣、鄉、甲、圖。“都”為“鄉”的下一級單位。在票證中,還會出現一些已經消失的“鄉”的名稱。另外,有的執業田單上出現“一畝三厘五毫”,由此產生的一些疑問如當時的測量工具是什么、如何精確到“毫”等都值得后人去研究。這些票證上所記載的信息,有助于研究和完善地方史,信息價值不容忽視。
3.2.2 鹽業票證。鹽業生產在浦東已有千余年歷史,是浦東早期的支柱產業。浦東先民利用瀕臨大海的獨特區位優勢,形成了當時富有海洋經濟特色的產業——鹽業。目前,我館征集到民國八年(1919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下沙場八團清理鹽田執業憑證(見圖3)。

圖3 民國十九年下沙場八團清理鹽田執業憑證
元明時期,浦東沿海老護塘以西,屬于上海縣的長人鄉和高昌鄉。清代,屬于南匯縣和川沙縣。老護塘以東,屬于下沙鹽場。沿著老護塘一線,從南到北,分為9個“團”,“團”是鹽場下的管理單位。從這批票證可見,浦東的諸多地名都透視著鹽文化的印記,如“新場”“航頭”“三灶”“六灶”“大團”“六團”“鹽倉”等,這些地名都是鹽業生產在浦東所留下的痕跡。另外,原浦東南匯的“鳥哨”技藝、民間舞蹈“賣鹽茶”,都極具鹽業文化色彩。從歷史尋根的角度,鹽業生產在浦東源遠流長,更能體現浦東的千年歷史,并帶動與之相關的航運、商業等的發展,對浦東地區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3.2.3 工商、金融業票證。川沙是中國毛巾工業的發源地。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慶在川沙城內首創經記毛巾廠以來,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之后短短三四年時間,城廂鎮、江鎮、蔡路、合慶等地陸續開設毛巾廠達10余個,川沙毛巾業從此成為支柱產業,逐步奠定了民族毛巾的品牌基礎。到1920年,川沙地區已有大大小小毛巾廠75家。而川沙毛巾業發展的真正契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1963年,黃炎培視察川沙毛巾工業后,提議要改變原始的手工生產方式這一落后面貌。隨后,紡織工業部給川沙各廠撥了一批自動織布機,提高了質量和產量。我館征集到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川沙鏞成毛巾廠上海發行所安平保險股份有限公司408389號保單保險費收據以及1950年永和山棉織廠江蘇省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工商業登記證。除了上述舉例的毛巾業的保單及其憑證,還有相當數量的關于釀酒業及其他各行各業商號、作坊的發票、納稅保證書,可以為我們研究早期的經濟、金融與商業的聯系及區別提供有力的佐證。
3.2.4 其他票證。“浦東歷史票證”項目涉及各行各業,除了以上描述的農業、鹽業、工商業及金融業,還有交通運輸類票證、民國時期的賬簿、房屋買賣契約等。其中,民國時期川沙商辦大川小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川鐵路的火車客票,都一一見證了上川鐵路的建設發展歷史。遙想當年,浦東落后的交通運輸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黃炎培等人組織籌建上川鐵路,以交通帶動經濟,造福當地老百姓,這條曾為川沙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浦東小火車”前后歷經了半個世紀。如今,浦東新區川沙鎮的華夏東路車站路口川沙站原址重建了川沙車站,放置機車一臺,以示紀念。
“浦東歷史票證”項目囊括浦東農業、鹽業、商業、工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史,展示了浦東文化的獨特魅力,折射出浦東歷代百姓的生活和人文故事。
3.3.1 “物以稀為貴”。項目所涉及票證均存世量小,而且大都只此一件。共一千余件的票證對處于籌建初期、特種文獻收藏又極其匱乏的我館地方文獻中心而言極其珍貴,不但有史料價值,更有收藏價值。
3.3.2 “地方性明顯”。此批票證基本以浦東地區為主,這里的“浦東”,泛指黃浦江以東,不僅包括民國時期的川沙、南匯兩縣,還包括原屬寶山縣的高橋及奉賢縣的四團等。浦東地方文獻中心除了“藏”,還需“藏以致用”,這批票證可以讓廣大讀者更直觀地認識、了解浦東的歷史發展。
3.3.3 “時間跨度長”。年代最久遠的票證距今近200年,具有歷史表達的延續性和完整性,可以反映浦東某個重要歷史事件或某個特殊歷史時期,記錄著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和變遷,對研究浦東的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發展,有著較高的價值參考。
3.3.4 “打開新格局”。“浦東歷史票證”項目提供了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的新思路,公共圖書館在開展地方文獻工作中,除了傳統的紙質類文獻,應該不拘一格,開拓思維,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種文獻加大系統性征集,方便大眾更直觀地了解當地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及文化發展。
3.4.1 來源復雜性。由于公共圖書館對于這方面文獻的搜集起步比較晚,這些票證目前一般都在個人手里,分布零散,需征集人員查訪、尋覓,再進行溝通、動員,這無疑給征集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復雜性。
3.4.2 征集暢通性。目前,并沒有特定的專款用于特種地方文獻的征集,傳統的文獻采訪理念制約了特種地方文獻建設,征集工作很難深入和有效開展。僅靠社會力量捐贈畢竟有限,還需從制度上保障特種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的專項經費。
3.4.3 著錄規范性。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時間跨度長、載體多樣化。目前,館內也沒有統一成熟的分編入藏標準,應及時制訂系統、規范的著錄標準、收藏標準、管理細則等,做到合理歸類、科學入藏。
公共圖書館無論從工作性質、行政職能及服務對象上,都與檔案館、博物館等有所不同,但在保存文化遺產、傳播地方文化、服務社會群體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各司其職、互為補充。如果檔案館更注重“藏”,那么公共圖書館更注重“展”,票證類特種地方文獻征集并不是最終目的,“讓文獻活起來”才是意義所在。
“浦東歷史票證”項目目前已完成數字化工作,通過對票證的掃描加工,以達到對原件內容進行再生性保護和長期保存的目的,可以有效規避傳統收藏方式的風險。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可建立特種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編制標準的多元檢索途徑及多種檢索方式,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進行查閱、利用、研究。借力數字化,讓這批珍貴的票證“活起來”。
我館地方文獻中心將票證進行梳理,使零散的資料系統化,以便于未來定期進行線上線下展覽,講好浦東故事、傳承好浦東文化,以此更進一步樹立民族自信。雖然是老票證,但不僅僅是保存和記錄過去,而是通過票證中的信息來串聯起過去、現在和未來,挖掘能夠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的潛力,真正做到“藏以致用”。
我館地方文獻中心圍繞幾大主題,打造“浦東地方文獻與文化傳承中心”。第一,專業性。公共圖書館擔負著為科學研究服務和為大眾服務兩大任務,所以,在主題館內容設置、票證分類過程中必須嚴謹,通過篩選、整理,對特種地方文獻信息進行深度研究、智能分析,以此來提升信息資源價值含量。第二,藝術性。力求構建精品主題館,時代和藝術元素充分融合。例如,以時間為主線,設置不同的主題色調、場景空間,重點突出設計精美的票證元素,使其具有開放性、兼容性、擴展性,充分體現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第三,互動性。設置超時空體驗項目,如掃描二維碼,填入個人信息,可以生成一張清末年間的“執業田單”或者是解放初期的“土地房產所有證”。通過現代化技術,力求高起點實現先進實用、共建共享,充分實現對特種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
地方文獻資料是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真實記錄,公共圖書館作為地方文化挖掘和傳承的重要部門,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和傳播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特種地方文獻是一種有著巨大潛在價值的文獻,公共圖書館應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特種地方文獻的保護與利用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式,讓優秀傳統地方文化煥發時代光芒。我館作為浦東城市文化空間的重要載體之一,在不斷豐富提升文獻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建設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加強城市的保護和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滿足本地區人民追求更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