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靜 肖 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長望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高管梯隊理論認為,高層管理團隊的認知能力、感知能力和價值觀等心理結構決定了企業戰略決策過程和相應的績效。高管學術聲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管的專業知識構成,這種專業知識構成可能會對企業決策產生重要的影響。現有文獻已經研究了高管學術特征對企業決策的影響。如周楷唐等對學術背景高管與企業風險水平的研究。沈華玉等對高管的學術經歷降低企業的管理風險與公司的審計費用的分析。在高管學術特征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中,朱敏與苑澤明等從不同角度也發現了學術經歷的高管與企業創新的正向關聯。但已有文獻中卻存在衡量變量固化、樣本統一的現象,替換固化變量、統一樣本后,高管的學術經歷還能否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正向影響,成了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
依據烙印理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術型高管對企業管理實踐的具體影響會取決于其在學術環境中形成“烙印”特征。而從認知烙印角度出發,具有學術背景的高管往往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科研經歷,更有利于發揮外部知識的溢出效應,刺激企業的創新意愿和能力。不僅于此,具有學術聲望的高管,其對行業技術更新的動向更為敏感,能快速捕捉到益于創新的信息,做出有利于創新的決策。而科技型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主體,其高層管理團隊的學習意識對團隊的行為整合和企業的創新績效影響重大,在面對更為復雜和快速變化的外部技術和市場環境時,其高管團隊往往具有更高的創新精神和學習意愿[1]。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1:高管學術聲望能夠促進高科技企業創新。
企業文化作為適應社會環境和社會存在的一種形式,必然受社會存在決定,受社會文化影響[2]。在制度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所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對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常建坤[3],中華的傳統文化有著追求穩定、因循守舊的特征,該特征易形成中國人“安土樂天”、容易滿足的性格特征[4],更容易助長企業安于現狀、囿于常規的守成觀念。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中庸”、“合和”的思想[3],“中庸”強調不偏不倚,反對強烈的自我表現。“合和”既指人與自然,也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在觀念上就是注重和諧統一。而對于創新型企業來說,“中庸”、“合和”的企業文化思想會極大程度影響企業對已有技術及制度的突破,容易使企業依賴現有成就,不利于企業的技術變革與創新。此外,根據研究企業家精神的相關文獻,發現文化環境是企業家創業的最重要的外生因素之一,這在創業管理的標準蒂蒙斯模型中已得到驗證,與西方強調個人主義不同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更強調以家庭和社會為本位,從而更容易抑制個體自主性、創新性的發揮,而企業的大量創新活動最初都源于某個行為主體的個人行為,因而,無論是高管還是企業內部的研發工作人員,其自主創新動力都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對于高科技企業,其創新產出具有明顯的地理非均衡性,相較于弱弱型關聯,強強型關聯省份相互溢出,易產生較大的正向集聚效應,帶動當地產學研合作[5]。而傳統文化影響因子是削弱省份創新氛圍,以及協同“智造”的重要推手。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2:在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高管學術聲望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小一些。
企業創新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企業年齡是影響企業創新投入與產出的重要因素。組織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企業知識、經驗、組織體系等可能越來越固化,結構慣性明顯增強,從而影響企業的研發效率,并且,企業還有可能會受到組織惰性的影響,Bielby 研究發現,各類組織均存在組織惰性的問題,并且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強;Gilbert 也有類似研究結論,更發現這種企業惰性表現為組織運作的循規蹈矩以及對原有資源過度依賴。這與組織學習理論中知識累積方面的觀點相一致。除此以外,根據其他已有研究,企業創新的投入與產出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新生企業比成熟企業更有可能創新。Balasubramanian 和Lee 發現企業創新生產能力隨企業的年齡遞減:給定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加10%,企業年齡增加1歲會導致其創新產出的市場價值減少約300 萬美元[6]。可以說,根據已有研究,企業年齡所導致的組織結構慣性與企業創新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而根據朱永明等[7],張兆國等[8],組織的制度、文化、結構與組織的戰略變革及學習創新均是由高管團隊制定、推動和決定,從高管層面研究組織結構慣性,更有利于克服結構慣性對企業的不利影響,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假設。
H3:在成長型企業中,高管學術聲望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根據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主要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在當前各地政府創新追趕戰略的引導下,企業為得到特有的專利申請財政激勵,其專利申請動機產生了扭曲激勵效應[9]。而發明專利相較于技術含量較低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其創新性要求更高,更能體現出企業的核心創新能力。鑒于本文選取樣本的特殊性,生物科技企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IPO 作為一個企業發展的新起點,有助于初創企業擺脫資金束縛,而企業有無創新傾向會在IPO 后很快顯現出來,故本文選取IPO后的三年內每年的不同種專利數量作為基準模型的待校驗變量。通過逐步回歸,最終得出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申請數是唯一顯著的被解釋變量。考慮到發明專利從申請到獲得授權,時期較長,且在某一時期內,授權專利質量存在與時代脫軌的可能性,故本文最終選擇反映短期效應的專利申請量。同時,在企業剛上市時,短期內企業財務狀況會發生明顯波動,因而,從長期角度,本文依舊會選擇用企業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申請數(ivt)來衡量企業的創新水平。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高管學術聲望。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使用中文論文被引數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衡量高管學術聲望。在文獻計量學中,通常使用論文平均被引用頻次來衡量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即學術水平。在以往對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究中,參與IPO 公司上層管理的高管聲望同樣是通過使用基于引文的文獻計量指標來衡量的。過去的研究也表明,在生物技術領域,科學家的專利和出版物是補充而不是替代品,這證實了本文的選擇。本文僅選取高管團隊中最高管理層級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作為論文計算對象。考慮到論文的影響周期較長,本文取IPO 前20 年為有效期,在CNKI 上手工搜索中文期刊,以招股說明書的高管任職經歷為依據,記錄中文論文被引用數量,最終以董事長和總經理中文論文加總量的平均值作初始數據,加1 再取自然對數的量作為最終解釋變量(cite)。公司高管界定范圍包括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以及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標注的其他人員。高管的論文被引次數較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管人員對某個研究方向有良好的把控程度,同時,參照Audretsch 和lehmann 的研究發現,經歷過專業學術訓練的高管,專業知識的積累使其更能把握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更具遠見卓識,對產品和行業趨勢有著更敏銳的分析和判斷。
控制變量:參考以往文獻,以不同公司IPO 后第一年為時點,本文設置了如下控制變量并統一作對數化處理:(1)固定資產(size),使用固定資產衡量企業規模。(2)凈利潤(pro),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益影響企業的創新投入,進而影響發明創新產出,使用凈利潤衡量企業的經營效益。(3)流動比率(cur),通過流動比率衡量企業短期負債能力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4)企業資產負債率(lev),通過在模型中引入資產負債率來控制企業資本結構對創新產出的影響。(5)自然資源稟賦(agr),選取高管籍貫所在地的人均耕地面積進行度量。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為:凈利潤、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數來源于CSMAR 數據庫和RESSET 銳思統計數據庫;對于部分協議轉讓和公開轉讓的公司,本文在巨潮網上搜索企業年報,填補缺失數據。公司專利數量,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搜索樣本時間內專利總量。考慮到高科技企業成果呈現的周期,本文將IPO 效應拓展至三年。董事長和總經理有無研究所任職經歷來源于公司招股說明書中對高管任職經歷的披露。董事長和總經理論文被引數,通過手工搜索CNKI 數據庫,得到中文論文被引量。本文篩選樣本原則如下:①對于生物科技企業的界定,選取生物醫藥、生物疫苗、生物制藥、醫療器械以及農產品企業;②考慮到凈利潤等數據的可得性,剔除部分協議轉讓和公開轉讓的公司;③剔除ST 公司以及中醫藥公司。在考慮企業集中上市年份以及專利的可查找性,我們縮小范圍,對2007 年~2018年間上市的上述生物科技企業進行查找,除公布出企業性質的公司,我們手工搜索公司的產品和經營范圍,最終得到符合條件的155 個樣本。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構建以下幾組模型分別對假設H1-H3 進行回歸驗證:
為驗證H1,本文建立了如下主模型來研究高管學術聲望對生物科技企業創新的影響
ivti,t=α0+α1citei,t+α2curi,t+α3levi,t+α4proi,t+α5sizei,t+ε
其中,i 為公司,t 為公司IPO 日期,α0為上述各個模型的截距項,αi為各個變量的回歸系數,ε 為隨機誤差項。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橫截面數據,即取155 家不同上市年份的生物科技企業,獲取其高管特征及創新特征。
據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企業創新水平指標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的最大值為2.199,最小值為0,均值為0.647。在生物醫藥企業的大背景下,不同細分領域的企業創新產出不同,譬如生物疫苗企業對創新要求較高,而醫療機械企業則偏向于制造業,強調實際產出,而非創新產品。高管學術水平指標論文被引均值為0.421,最大值為3.298,最小值為0,反映出不同高管,學術聲望差異較大。且由于選取樣本時間的特殊性,56%的樣本的高管學歷為中專及以下,此群體受先天條件與時代固有特征的限制,IPO 前20 年的學術影響難以量化。聘用的學術型高管的企業樣本占總樣本的33.5%,可見因準確的預見性和方向把握,具有學術聲望的高管較受企業青睞。
表1 展示了對基準模型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其中,第(1)列使用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數量做被解釋變量,第(2)列使用IPO 第三年非發明專利數量做被解釋變量,以構成對照。第(1)列結果顯示,高管學術聲望cite 回歸系數為0.125,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高管的學術經歷與企業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顯著正相關,高管的學術經歷使企業的創新水平平均提高了12.5%,增加了企業的創新產出。在控制變量中,固定資產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公司的規模越大,資金調動能力越強,越有利于企業創新水平的提升。第(2)列用IPO第三年非發明專利數量代替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數量回歸,不顯著。由此可見,相比于第(1)列,第(2)列即IPO 后第三年的發明專利數量會更好地傳達出高科技企業的創新信號。同時,企業申請發明專利,將為自身營造良好的技術壁壘,為保護核心技術提供法律保障,最終甄別“專利陷阱”。

表1 基準模型估計
(1)替換解釋變量
前文中核心解釋變量高管學術聲望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論文被引量來衡量,考慮到穩健性,使用董事長或總經理有無研究所任職經歷代替論文被引,以體現其經歷。設置虛擬變量occ,定義董事長或總經理具有科研院任職經歷為1,否則為0,替換cite 進行驗證,結果如表2 列(1)所示。本文結論依然成立。
(2)更換估計方法
借鑒苑澤明等的研究設計,在穩健性檢驗中使用Tobit 模型進行主模型再次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2 列(2)所示,更換估計方法后,本文結論依然成立。
企業創新水平關乎到創新產出與創新投入的比例,資金投入少而創新產出高的企業,表明其技術創新能力更強,水平更高,相反,需要巨額投入進行一般創新的企業,其創新水平并不高。研發投入與固定資產均可作為創新投入,但在IPO 后的第一年,因信息披露不全或實際投入不足,本文中67.3%的企業研發投入為0。本文使用adp_ivt 替換ivt,即企業IPO 第三年發明專利與固定資產之比作為企業創新水平的代理指標,檢驗結果見表2 列(3),高管學術聲望系數為0.015,在5% 的水平上顯著,本文結論依然成立。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前文高管學術聲望對企業創新水平的提升程度,在考慮了企業創新投入后,有了明顯下降,側面反映企業的創新產出水平會受到創新效率的影響。

表2 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H2,H3,本文以temples 和age 作為分組變量,對數據進行分組,繼續對主模型進行拓展性研究。
(1)傳統佛教文化、高管學術聲望與企業創新
傳統文化由儒教、道教和佛教組成,其中,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又最為深遠,以致全國各地均有佛教寺廟的分布[10]。寺廟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程度。因此,本文以企業注冊地的寺廟數量為分組變量,用于衡量企業文化受佛教文化的影響深度,并探究受不同佛教文化影響程度的企業對于學術型高管的偏好。本文以寺廟數量中位數為分組依據,對受傳統文化影響深組和受傳統文化影響淺組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第(1)列中,當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時,高管學術聲望回歸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表明當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時,正向激勵創新效應并不明顯。而第(2)列中,當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淺時,高管學術聲望的回歸系數為0.168,并在10%的水平下顯著,且企業規模的代理指標固定資產在10%的水平下正向顯著,結果驗證了傳統文化抑制創新的假設H2。也驗證了已有的關于宗教影響風險厭惡的理論[11]及相關傳統文化中的“克己”“無為”思想的研究[12]。

表3 傳統文化分組檢驗
(2)企業年齡、高管學術聲望與企業創新
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目標與對策均不相同,成長型企業往往是帶著新技術進入市場不久,組織結構更加靈活,更有利于挑戰市場;而成熟型企業更加依賴固有的知識經驗,容易墨守成規,產生創新惰性。因而,為考察高管學術聲望在不同年齡企業中,創新治理效應是否受到顯著影響,本文作如下異質性檢驗。參照Haemin 和Daniel 對企業年齡的分組方法,以企業年齡為15,將企業分為成長型企業和成熟型企業,進行分組檢驗。結果如表4 中(1)(2)列所示。當企業年齡大于等于15 年時,高管學術聲望系數并不顯著;而當企業年齡小于15 年時,高管學術聲望系數在10%的水平下顯著且為正,并且,企業規模在1%的水平下正向顯著。表明,相較于已步入穩態發展的成熟型企業,高管學術聲望在成長型企業中,創新效應更加顯著,更有利于年輕企業投身創新活動,提高創新產出。高管學術聲望對企業創新水平的促進作用更顯著,企業規模擴大對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推動作用更明顯,驗證了假設H3。

表4 企業年齡分組檢驗
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大量研究從內部和外部考察了高管背景特征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但是存在衡量變量固化,樣本選擇統一的現象。通過搜索的高管個人信息和基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檢索數據庫整理出的企業內部專利數據,本文實證分析了高管學術聲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機制。本文主要發現:第一,企業的高管核心團隊的學術聲望能夠顯著提高企業創新產出,但是創新效率和創新產出之間存在互相制約的關系。第二,在經過了穩健性、異質性的分析,模型依舊顯著,可見本文的研究結果是可靠的。特別地,高管學術聲望對于成長型生物科技企業以及受傳統文化較淺的生物科技企業具有更加明顯的正面促進作用。
基于本文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第一,生物科技企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與傳統文化存在沖突對抗的關系,生物科技更加需要充滿創新活力的氛圍。因此,對于生物科技企業,選址中不妨加入傳統文化影響因子指標,綜合考慮企業擬在地的科技創新氛圍與傳統文化的對沖效應,以削弱過于保守的傳統文化基因的影響,加強集聚效應。第二,對于生物科技企業來說,優良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聲望,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助力企業進行科研攻堅。因此,生物科技企業在聘任高管時,可以將更多考核權重放在學術能力上。第三,對于成長型生物科技企業來說,15 年為IPO 企業資質的分水嶺,而在此期間,高管存在換屆的情況,不同高管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表現有差異。對于即將從成長型到成熟型轉變的企業,在高管換屆時,可優先考慮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應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