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玥 張 鵬(通訊作者) 蔣 燕 張栩嘉
(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大部分城市由于注重提高城市地位而忽視了內在文化形象的塑造和發展,城市文化的內涵空洞,導致城市形象趨同越來越嚴重、城市文化傳承度越來越低,從而使城市區域經濟及城市旅游產業發展緩慢。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及印象影響著城市文化內在發展方向,城市認知和城市意象是城市印象的再總結,通過總結中發現的差異重新挖掘城市內在文化內涵,也有利于對城市文化傳承和更新的保護。
在“人”的因素逐漸被城市發展重視起來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學者把人的感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一系列人們對城市意象的感知程度來探究城市特色、思考城市問題,以及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從而進行城市區域經濟與旅游等再發展。國外研究中,凱文·林奇(Kevin Lynch)于1960 年通過認知草圖和言語描述方法對美國三個城市作了調查和分析[1],奠定了城市意象的基礎;Kim 從心理或感知的角度考察了認知地圖中五個韓國旅游目的地的屬性分析,發現旅游目的地的屬性和不同季節的情景變量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響[2];Jutla 考察了游客和居民對西姆拉形象的感知,它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圖像:一種是游客的旅游角度,另一種是居民的居住角度[3]。出于城市的人文關懷,還有許多學者從行為學、人類學的視角,利用城市意象闡述城市和人類的關系[4-6]。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并且以凱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為主要研究基礎進行擴展研究,如李郇、許學強對廣州市意象空間進行了分析,包括各構成要素的出現頻率、組合、變形及圖形類型[7];并且運用城市意象對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標志符號等進行相關研究,段進在研究中,用符號學方法闡述了城市空間特色的構成規律[8];韓福文、王芳對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進行了評述,其側重環境意象、公眾意象、綜合意象及城市意象個性與結構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適用性,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工業遺產旅游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徑,從中得出了老工業區塑造工業遺產旅游形象的啟示[9];其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還包括沈益人、張磊等的研究[10-13]。
綜上,相關研究多以城市認知或城市意象進行單一屬性研究,將城市意象與城市認知進行耦合和差異研究的成果較少。本文通過實地發放調查問卷獲取本地居民與外地居民對哈爾濱的城市認知數據,并重點對本地不同年齡段居民進行城市意象的調查,分析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對哈爾濱城市認知的差異和特征,并將城市認知與城市意象進行對比,分析二者的耦合與非耦合特征。研究的意義在于分析受訪者對哈爾濱現有認知的差異和共同點,可為哈爾濱城市新舊文化融合,挖掘有價值、待開發的城市意象節點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開發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和調整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步伐。
哈爾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且多元,既包括女真族傳統文化、帶有中原文化和民族部落文化融合特征的地域性金源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中東鐵路文化、東西方文明撞擊下以建筑文化等為主的異域文化[14-15]。近年來,哈爾濱市旅游業蓬勃發展,2018 年,哈爾濱市接待游客8567.63 萬人次,同比增長11.1%;總收入1376.18 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冬季冰雪旅游人數占全年旅游的62%,這與哈爾濱冬季冰雪旅游推廣度和品牌塑造有直接關系,但相應的旅游季節單一、四季旅游不均衡等問題也隨之凸顯。
本文研究所需基礎數據以調查問卷、抽樣訪談和現場踏勘形式獲取。
(1)調查問卷
對城市認知數據的獲取以調查問卷形式為主,問卷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共32 道題目。問卷發放以網絡調查的形式展開,共358 位提交問卷,有效問卷354 份,問卷有效率98.9%。本地居民問卷177 份,外地居民問卷177 份。
(2)抽樣訪談
對城市意象數據的獲取采用現場踏勘并抽樣訪談的形式進行,要求被訪談者在問卷上畫出自己印象中的哈爾濱(即城市意象圖),畫圖的形式、要素、內容、范圍均不限,只為調查對象對哈爾濱城市的真實意象。在抽樣訪談中,共收回54 張城市意象圖,其中35 歲以下34 張、35 歲~55 歲10 張、55 歲以上10 張。通過這些不同年齡段人群畫出的城市意象圖,掌握哈爾濱城市現狀以及城市中曾為居民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節點元素,了解哈爾濱已經消失或逐漸淡化的歷史和文化節點。
共設置了哈爾濱20 位居民認定對哈爾濱熟悉的31 處城市認知符號,以此探索哈爾濱城市認知空間布局特征。第一,城市認知節點呈現松花江沿江集聚特征。主要認知節點分布在道里區、道外區以及松北沿江區域,受訪者對其他區域認知程度不高。第二,哈爾濱城市認知程度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調查問卷中選擇人數比例在0%到20%之間的有20 處,20%到40%有5 處,40%到60%有3 處,其余為3 處。比例從低到高呈現倒三角狀。選擇超過60%的有防洪紀念塔、中央大街和索菲亞教堂,其中超過80%的只有中央大街,都所屬于道里區。第三,哈爾濱城市認知度與節點區位存在顯著關聯性。認知程度越高的節點及區域,其位置越相鄰。選擇頻率較大的城市節點,步行距離不超過3 公里,距離的鄰近性可促使臨近節點的連貫性觀賞,景觀節點間互相帶動。

圖1 哈爾濱市主城區城市認知空間分布圖
(1)對核心標志節點的認知差異不大
外地居民與本地居民對哈爾濱城市節點認知頻率,其中本地與外地居民選擇頻率差值小于10%且所占比重較高的有松花江、防洪紀念塔、中央大街、老道外、巴洛克街、冰雪大世界、太陽島、索菲亞教堂和龍塔等;美食節點包括鍋包肉、秋林、馬迭爾冰棍等。這些城市文化節點主要分布于道里區、道外區與松北區南部,都是哈爾濱極具特點且宣傳力度較大的核心標志節點。
(2)對蘊含哈爾濱文化和生活內涵的文化節點認知差異較大
本地與外地居民選擇差異較大的有果戈里大街、哈爾濱文廟、老江橋、極樂寺、江北大學城和哈爾濱大劇院等;美食節點包括商委紅腸、列巴、老鼎豐等。本地居民對果戈里大街、老江橋、極樂寺和文廟等認知程度較高,外地居民認知較低,說明此類文化節點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或承載了很多哈爾濱人的記憶,一些節點讓哈爾濱人重溫了百年間哈爾濱滄海桑田的巨變。外地居民多以旅游攻略或影視作品為認知途徑,對于這種生活內涵性文化節點認知差異較大。
55 歲以上受訪者城市意象圖繪制較為簡單,一般以一條街道分布節點,對于70 歲以上的受訪者采用口頭詢問的方式來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表明55 歲以上受訪者對哈爾濱城市意象有很多消失的文化節點,如消失的馬市、松花江供居民游樂的沙灘、露天電影院等,其中露天電影院產生于20 世紀70年代,極具年代感,成為老一輩人生活中的記憶。在調查中發現55 歲以上受訪者大部分記憶都是以居民生活為主,與筆者最初設想的年紀越大越能挖掘到哈爾濱深含的文化內涵的初衷并不完全相同。
35 歲~55 歲人群主要以工業遺跡和生活足跡為主要城市意象,其中包括老飛機場、老亞麻廠以及一些鐵道線路,這些在哈爾濱城市中已經消失。例如哈爾濱亞麻廠曾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麻紡企業,亞麻廠爆炸是哈爾濱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影響了一代人的認知。亞麻廠居民區整體的俄式建筑風格是在調查中經常被提及的,甚至可以作為新一代工業遺產。霽虹橋曾是連接哈爾濱市道里、南崗兩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節點,更連接著哈爾濱人對城市的共同記憶與情感。
35 歲~55 歲人群中新生節點意象有群力、龍塔、紅博博物館等建筑物,與35 歲以下受訪者新生記憶較為一致。群力新區更是與55 歲以上受訪者新生節點一致。現代建筑性文化節點哈爾濱大劇院也出現在這一代人的記憶中,成為哈爾濱松北地區居民游覽、游憩和觀賞話劇音樂劇的公共建筑設施。在這一年齡段的受訪者中,娛樂性商場和新生的哈爾濱標志物意象大幅增加,以紅博商城為主的地下服務商貿城以及龍塔、南崗區博物館轉盤道的設計等都出現在這一年齡段的意象中。
35 歲以下年齡段對城市的記憶主要以娛樂和飲食為主,其中包括:兒童公園、文化公園、歐亞之窗、煙花表演等娛樂性文化節點和香坊冰棍等美食文化節點。通過觀察發現以上很多娛樂性文化節點在哈爾濱已徹底消失,如兒童公園通過改造現已成為對外開放的城市中心公園,文化公園也即將改造,取消現存娛樂設施改建為開放式城市綠地公園。同時在35 歲以下年齡人群中,對記憶中美食節點提及話題較多,但實際現在還存在美食較少。說明美食文化隨著時間發展,很多關于年輕時期的美食文化節點逐漸消失,沒有被很好地延續下去。
新生符號主要有哈爾濱大劇院、萬達城、關東古巷等。現代科技性文化發展較多,且伴隨一些舊記憶文化被規劃者融入現代娛樂場所中,如關東古巷這樣的文化和娛樂集一身的城市節點越來越多。在此年齡段還可以發現,地下式商場逐漸萎縮,所代替的它的則是以上提及的文化、娛樂以及餐飲為一體的商場,各種主題性活動在商場中也逐漸增多。

圖2 55歲以上居民記憶中文化節點回憶城市意象圖
(1)哈爾濱冰雪文化和異域文化的一致認同性
在冰雪文化方面,在收集到的54 張城市意象圖中,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勾勒出冰雪大世界和雪博會。在調查問卷中,冰雪大世界和雪博會的認知程度達到56.78%。說明冰城作為哈爾濱市的城市名片已經被認可。在異域文化方面,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老道外和俄羅斯風情小鎮等的本地意象和城市認知也呈現一致認同性。由此可以看出,哈爾濱兩大文化名片促進了哈爾濱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
(2)哈爾濱歷史文化傳承缺失的一致認同性
在城市認知與城市意象的調查中,大部分受訪者對哈爾濱歷史文化持肯定態度,但是所提及的歷史文化標志少之又少,兩者對哈爾濱歷史文化傳承缺失的認同性是相耦合的。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傳承是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增強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現存熱點歷史文化街區僅有中央大街和老道外巴洛克街區,兩者同時也不斷地繼續被翻新中。如何從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存儲與傳承哈爾濱更多的歷史文化,是哈爾濱現階段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在此之上,通過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挖掘哈爾濱歷史文化、創造更多文化產品也是現今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3)認知與意象節點“中心-外圍”布局特征的一致認同性
在城市意象圖中,主要文化節點及城市特色景觀都集中于道里區、南崗區以及以冰雪大世界為代表的松北區南側,這與城市認知調查中的區域、節點與街道的分布特征相一致,呈現“中心-外圍”布局特征。外圍區域由于推廣力度及自身文化和特色挖掘不夠,缺少了對游客的吸引力,或距離較遠的本地居民對其的認知和意象。
(1)新生文化節點本地意象與外地認知的非耦合特征
通過哈爾濱城市認知與城市意象的對比分析,本地居民城市意象中的新生節點在外地居民中的認知度較低。城市意象圖中的哈爾濱群力濕地文化和哈爾濱夜市文化等元素在哈爾濱本地居民城市意象中有較多的提及,但在城市認知的調查中鮮有提及。說明服務于居民的設施和哈爾濱新發展的城市文化節點在周邊居民眼中是被認可的,但是對于整體哈爾濱旅游與建設哈爾濱特色文化城市時,沒有發揮新標志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作用于哈爾濱文化傳承及發展。
(2)功能性意象與觀賞性認知的非耦合特征
主要體現為本地居民城市意象中的特色文化節點或符號與調查中的認知有所差異。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本地居民對霽虹橋、鐵路線、有軌電車等這種帶有城市服務設施功能的意象很深刻,雖然有些節點和符號已經消失,但依舊存在于老哈爾濱人的腦海中。而外地居民對哈爾濱城市節點的認知以觀賞為主,對城市建筑風格尤為感興趣。究其原因,本地居民意象中的功能性節點觀賞度并不高,其文化內涵也未被深入挖掘,并不能被外地居民所認知。因此,在傳承和塑造城市文化過程中,可以從此非耦合特征入手,利用本地居民意象圖中觀賞度不高但深蘊哈爾濱歷史文化的節點和符號,強化哈爾濱城市文化和形象,并與城市建筑文化相融合。
(3)生活性意象與旅游性認知的非耦合特征
在調查問卷的城市認知結果中,冰雪大世界、太陽島、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和防洪紀念塔等是外地游客主要認知節點,但在哈爾濱本地居民的城市意象圖中,上述節點雖也有所提及,但更多與居民自身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在55 歲以上年齡段,上述核心節點幾乎沒有被提及。因此,哈爾濱在大力發展冰雪文化和異域文化的同時,仍需深入挖掘本地生活文化,讓外地游客在領略優美的冰雪文化和異域文化景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意味悠長、有滋有味的市民文化。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及城市意象圖,把城市認知與城市意象耦合研究作為研究城市文化特色基礎點,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哈爾濱城市認知節點呈現松花江沿江集聚特征。哈爾濱城市認知節點主要分布在南崗區、道里區和松北偏南區域,其他區域分布較少且較為零散。超過60%選擇的城市文化節點都處于哈爾濱道里區,且位置鄰近,具有文化景觀連貫性特征,文化節點之間互相帶動,認知程度越高的節點及區域,其位置越相鄰。
第二,美食認知與宣傳呈現脫鉤特征。哈爾濱美食文化的認知度并不高,從外地居民受訪者的認知特征變化來看,受訪者未來哈爾濱前認為哈爾濱美食具有特色的比例為3.1%,但來過哈爾濱的游客選擇吃到了意料之外美食的比例卻達到了43.71%,說明外地受訪者對哈爾濱的美食認知與哈爾濱美食的對外宣傳呈現脫鉤特征,在哈爾濱旅游品牌推廣中的美食環節尚顯不足。
第三,本地居民對哈爾濱的城市意象以居民自身生活為主,并帶有年代特征。55 歲以上受訪者的城市意象圖中描繪了諸如馬市、松花江沙灘、露天電影院等已經消失的節點記憶;35 歲~55 歲人群主要以工業遺跡和生活足跡為主要城市意象,如老飛機場、老亞麻廠、一些鐵道線路;35 歲以下受訪者的城市意象以娛樂和飲食為主,如兒童公園、文化公園、歐亞之窗、煙花表演等。
第四,本地與外地受訪者對哈爾濱城市認知和城市意象的耦合特征主要體現在對哈爾濱冰雪文化和異域文化優越性、哈爾濱歷史文化傳承缺失性、認知與意象節點“中心-外圍”布局特征的一致認同性上。
第五,本地與外地受訪者對哈爾濱城市認知和城市意象的非耦合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新生文化節點本地意象與外地認知的非耦合特征、功能性意象與觀賞性認知的非耦合特征、生活性意象與旅游性認知的非耦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