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冬 1,繆文清 1,張志鵬 2*,蔡延渠
[1.咸寧市中心醫院,湖北咸寧 437000;2.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湖北咸寧 437100;3.廣東藥科大學新藥研發中心,廣東廣州 510006;4.廣東省教育廳現代中藥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006;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制劑實驗室(三級),廣東廣州 510006]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其發病機制不明確,可能與精神心理因素、腸道感染、內臟高敏性等相關[1],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依據其臨床特征,IBS屬于中醫“泄瀉”“饗泄”“郁癥”范疇,病因主要為外感六淫、七情內傷、勞倦過度等[2]。
四逆散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由柴胡、白芍、枳實和甘草組成[3],臨床治療IBS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4]。IBS病機在于肝氣郁結、脾胃不和、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四逆散中柴胡升發陽氣、疏肝解郁,苦平,為君藥;白芍斂陰養血,為臣藥;柴胡協同白芍斂陰和陰、條達肝氣,升散而無耗陽傷血;枳實辛苦酸,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相伍便于陽氣布散,與白芍相伍理氣和血;甘草調和諸藥。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顯示,四逆散具有促進胃腸活動、抑制胃酸分泌、調節免疫系統、抗病毒等藥理作用[5],但缺乏治療IBS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方面研究。
2007年英國藥理學家提出“網絡藥理學”概念,“網絡藥理學”的整體觀念、系統觀念符合中藥的作用特點,因此在中藥的現代化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鄭洋等[6]利用網絡藥理學分析了莪術的物質基礎和可能的作用機制,李筱楠等[7]分析了“梔子‐川芎”藥對的抗抑郁作用靶點,并通過動物實驗進行了驗證。李娜等[8]應用網絡藥理學研究優化潰結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靶點、代謝物、KEGG信號通路等,揭示了優化潰結方的分子通路機理和作用機制,有助于其臨床療效體系的評價。本研究通過網絡藥理學方法,篩選四逆散活性成分和潛在作用靶點,分析四逆散治療IBS的潛在作用機制和物質基礎。
在TCMSP平臺,分別以“柴胡”“白芍”“甘草”“枳實”進行檢索,收集上述中藥的物質成分,以OB≥30%和DL≥0.18為截斷值,篩選適合口服吸收的物質成分。在此基礎上,在Drugbank數據庫逐一檢索上述成分,獲得活性物質成分的作用靶點[9]。
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為關鍵字,分別通過人類基因組注釋數據庫Genecards、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數據庫DisGeNET、治療靶標數據庫TTD收集IBS相關的基因靶點,數據統一為gene symbol后,數據去重,建立IBS疾病靶點數據庫[10]。
將活性物質成分的作用靶點和IBS疾病靶點數據輸入同一Excel表格后,采用IF[COUNTIF(B:B,A2)>0,A2,0]公式取交集獲得交集靶點,數據采用在線繪制韋恩圖平臺Venny 2.1進行可視化。
交集靶點上傳至String數據庫,設置物種為“Homo sapiens”,進行在線蛋白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分析,導出數據資料,采用Cytoscape3.7.2 進行數據的可視化分析。以中位degree值為截斷值,篩選核心靶點,構建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PPI網絡[11]。
將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導入至Metascape數據庫平臺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以P<0.01為條件篩選,得到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的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獲得的KEGG通路采用KEGGmapper進行可視化[12]。
隨機抽取4對活性成分和核心靶點進行Swiss DOCK分子對接,驗證藥物與靶點之間的連接性能。
經過篩選,從“柴胡”“白芍”“甘草”和“枳實”中總計篩選獲得140種活性化合物,其中柴胡活性成分17種,白芍活性成分13種,甘草活性成分92種,枳實活性成分20種。部分重要活性成分見表1。

表1 四逆散的主要活性成分Table 1 The main active components of Sini Powder
“柴胡”對應疾病靶點342個,“白芍”對應疾病靶點122個,“甘草”對應疾病靶點1 704個,“枳實”對應疾病靶點298個,去重后獲得269個疾病靶點。對疾病數據庫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為關鍵詞 進 行 檢 索,分 別 從“disgenet”“drugbank”“gene‐Cards”“OMIM”和“TTD”數據庫獲得429、139、1 000、485、27個IBS疾病治療靶點,去重后獲得1 774個靶點。以IBS疾病靶點和四逆散活性成分靶點取交集,獲得251個交集靶點。見圖1。

圖1 IBS疾病治療靶點和四逆散活性作用靶點交集Figure 1 The intersection of therapeutic targets of IBS and active targets of Sini Powder
將四逆散活性成分數據和相應疾病靶點數據導入Cytoscape軟件,構建“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通過網絡degree分析發現,degree值排名前10的成分分別為白花前胡丁素、槲皮素、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7?甲氧基?2?甲基異黃酮、苯甲酰芍藥苷、芒柄花黃素、柚皮素、異鼠李素(degree分別為152、150、63、63、58、42、42、40、38、38),可能是其中發揮藥效的主要物質成分。見圖2。

圖2 四逆散的“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Figure 2 The"drug?active component?target"network of Si‐ni Powder
將251個交集靶點導入String數據庫,得到四逆散治療IBS的交集靶點PPI網絡,PPI網絡中顯示節點251個,邊8 946條,平均節點度值(degree)為36.51,見圖3。顏色越深,節點度值越大,發揮的生物學功能越明顯。以degree數值>75為截點,選取核心疾病靶點構建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PPI網絡,AKT1、MAPK1、MMP2、EGF、TP53、CASP3、EGFR、MMP9、TNF、IL6具有最高的degree值,是四逆散治療IBS的關鍵潛在治療靶點。見圖4。

圖3 四逆散治療IBS的交集靶點PPI網絡Figure 3 PPI network of intersection target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圖4 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PPI網絡Figure 4 PPI network of core target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圖7 四逆散治療IBS的信號通路Figure 7 Signal pathway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以P<0.01為截斷值,對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進行GO富集分析(見圖5)和KEGG富集分析(見圖6~7)。結果顯示:GO biological processes主要涉及對刺激的反應、細胞增殖、生殖過程、運動、免疫系統過程、生物黏附、多細胞過程、細胞過程、行為和解毒等。GO cellular components主要涉及ficolin?1顆粒腔、分泌顆粒腔、區域膜、髓鞘、細胞膜穴樣內陷、溶酶體、樹突、質膜蛋白復合物和早期內體等。GO molecular functions主要涉及一氧化氮合酶調節活性、細胞因子受體結合、蛋白激酶結合、生長因子受體結合、激活轉錄因子結合、受體配體活性、受體調節活性、組蛋白脫乙酰基酶結合、RNA聚合酶Ⅱ基礎轉錄因子結合和轉錄輔激活子結合。KEGG富集分析涉及到的信號通路包括癌癥信號通路、IL?17信號通路、腫瘤壞死因子信號通路、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c型凝集素受體信號通路、NOD樣受體信號通路、細胞凋亡、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上皮細胞信號轉導、cAMP信號通路、PI3K?Akt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NF?κB信號通路、炎癥性腸病、催產素信號通路等。

圖5 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GO富集分析圖Figure 5 Go enrichment analysis of the core target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圖6 四逆散治療IBS的核心靶點KEGG富集分析圖Figure 6 KEGG enrichment analysis of core target of Sini Powder in treating of IBS
隨機選取活性成分與核心靶點進行分子對接驗證,圖8結果顯示,山柰酚與AKT1、槲皮素與AKT1、槲皮素與MAPK1、谷甾醇與CASP3的Esti‐matedΔG均小于?5 kJ/mol,表明活性成分與核心靶點具有良好的結合性能。

圖8 四逆散活性成分與核心靶點的分子對接驗證結果Figure 8 Molecular docking ver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and core targets of Sini Powder
本研究利用TCMSP平臺,對四逆散的4味中藥進行了檢索,并以OB≥30%和DL≥0.18為截斷值,篩選適合口服吸收的物質成分。四逆散中含有活性成分140個,潛在作用靶點作用靶點269個,與IBS疾病靶點取交集,獲得251個交集靶點。在四逆散的“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中,通過network分析,degree值排名前10的成分分別為白花前胡丁素、槲皮素、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7?甲氧基?2?甲基異黃酮、苯甲酰芍藥苷、芒柄花黃素、柚皮素、異鼠李素。degree值越大,越有可能是四逆散發揮藥效的有效成分。
槲皮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黃酮醇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感染、抗過敏、降血脂等作用。已有研究在動物模型上證實了槲皮素的抗IBS作用,如黃泓軻等[13]發現槲皮素與5?氨基水楊酸協同治療、改善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癥狀體征;而在體外實驗中,槲皮素可通過加強緊密連接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改善腸上皮屏障功能[14]。谷甾醇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和相關酶的過表達來緩解急性結腸炎[15];木犀草素可通過干預IRE1/XBP1通路調節炎癥性腸病小鼠內質網應激穩態,對于腸道具有保護作用[16]。白花前胡丁素是一種香豆素類化合物,本研究中具有最高degree值,但目前尚未見白花前胡丁素在IBS應用中的相關報道,推測它可能是一種潛在的IBS治療藥物,值得在下一步研究中加以驗證。
AKT1、MAPK1、MMP2、EGF、TP53、CASP3、EG‐FR、MMP9、TNF?α、IL6是四逆散治療IBS的關鍵潛在治療靶點。EGF、EGFR可以通過調控ZO?1和Occludin蛋白來調節屏障的通透性[17],ERK/MAPK通路可以通過調控緊密連接蛋白水平來增強腸道的屏障功能[18],四逆湯或可通過增強腸黏膜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促進腸道組織的修復。TNF?α是一種廣譜的炎性細胞因子,也是腸道黏膜屏障損傷的重要啟動因子,一方面可改變腸道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和分布,另一方面可通過誘導炎癥因子IL?6和IL?1β的產生,損傷黏膜組織[19]。
IBS在臨床上雖然不歸屬炎性疾病,但是90%IBS患者的腸壁炎性細胞增多,腸道炎癥可破壞腸道上皮的屏障功能,導致IBS的發生。本研究通過KEGG富集分析發現,四逆散作用通路中包含多個炎癥信號通路,如IL?17信號通路在炎癥反應和炎癥維持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IBS的發生發展過程中,IL?17出現先下降后升高的動態改變[20];郭文濤等在研究中發現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黏膜中的TLR?2和TLR?4的表達升高,TLR的表達水平與腸道擬桿菌門和梭菌屬存在一定的關聯[21];同時,TLR4可以激活NF?κB信號通路介導內臟超敏反應的發生,TLR4/MyD88/NF?κB導致炎性因子的產生也是IBS產生的重要因素[22]。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網絡藥理學方法探討了四逆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潛在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其活性成分主要通過調節炎癥信號通路和腸道運動發揮治療IBS作用,為下一步研究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