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鵑


【摘要】自然成長背景下的教學情景中,學生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生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生長率。音樂是一門集情感、靈感以及想象力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形式,作為小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加強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教學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性格會被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自然成長背景下進行小學音樂素養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自然成長;小學;音樂素養;培養探索
一、引言
在自然成長的教育理念下進行音樂素養的培養教學,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主成長以及發展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品質以及人格塑造都起著適當的變化。為了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需要從教材入手,深刻挖掘其中的有效素材,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內在素養。本文在自然成長的背景下,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不足之處還望指出。
二、結合教學目標,開放音樂思維
學生的自然成長遵循著自然的意志以及規律。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發揮的主體作用,結合教學目標進行音樂素養的培養,開放學生的音樂思維。教師不應該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音樂硬性教學,需要根據這一年級段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大綱等,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力以及創造力。在音樂學習中讓學生感悟音樂內容,陶冶學生的情操,在關注學生自然成長的方向上再關注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水平,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好一個土娃子》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部分學生的高音有困難,無法使用自然的聲音進行演唱,教師需先鼓勵學生進行自然演唱,找出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以修正與完善。再引領學生感受土娃子的真實生活,體會到山區兒童的生活艱辛,有助于學生學習這些山區兒童身上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這樣的方式,自行學會調整自己的演唱方式,實現歌曲的順利演唱。不僅如此,學生還能夠在歌曲演唱中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水平,實現身心的進一步發展,有助于學生自我完善。自然成長背景下的音樂教學旨在希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實現自然健康的成長。為了能夠順利實現自然背景下的小學音樂素養教學,教師需要結合相關的教學目標,開放學生的音樂思維,遵循學生的成長特點進行音樂教學,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三、創新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潛能
自然成長背景的教學遵循綠色教育的理念,而所謂的綠色教育指的是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順應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進行教學,將科學教育以及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在這一背景的教學中實現自然自主的成長。在這理念下的自然成長課程建設,需要教師將教材內容特色化,創新音樂教學過程,挖掘其中蘊含的教學特色,結合音樂素養的內容進行教學。
例如,四年級上冊《自然的回聲》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回聲的特點,利用強弱對比表現出回聲的感覺。在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上,往往都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學生進行理解和消化,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不利于綠色教育理念的實施,也不利于自然成長課堂的構建。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取有趣的情景導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問好形式,在學生說出“老師好”這一句話的過程中進行錄音,并在學生問好后進行回放,讓學生初步感知回聲是什么然后師生展開研討,了解回聲產生的原理和場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積極性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有助于實現自然成長下的音樂教學。
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學生需要對這一首歌曲進行演唱,學生自主進行小組分配,一部分人唱原聲,一部分人唱回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對學生出現困難的地方進行適當的指導,其余演唱的部分需要學生自行完成。
通過兩組同學的演唱,學生能夠明顯感覺到原聲與回聲之間存在的區別,即原聲擁有較強的拍子,而回聲與原聲在音樂旋律上是一樣的,但音調會有些許不一樣,這是由于回聲大部分在空曠的地方產生,會受到空氣傳播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對這一首歌曲有更加透徹的了解,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夠被大大提升,音樂潛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能夠增強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因此,為了能夠加強自然成長背景下音樂素養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創新教學理念,發揮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四、豐富歌曲內容,提升學生興趣
成長課程要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能選擇和開發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構建出內容豐富的課程形式,而音樂素養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結合這一教學特點,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素養教學的過程中要豐富音樂形式,實現音樂的不斷深化改革。豐富的音樂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
例如,我們以《我的家在日喀則》歌曲教學為例,這一首歌曲屬于充滿著濃郁民族氣息的藏族歌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出歌曲的旋律,并說出旋律中的音調。這一首民族歌曲就是最典型性的人民勞動下的產物,演唱這一首歌需要表達出藏族人民熱愛家鄉以及慶賀大豐收的喜悅。
為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藏族人民踢踏舞的視頻,以及人民慶賀豐收的場景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這一首曲子中蘊含的襯詞“啊嗦啊嗦馬里拉”的具體含義,感受到整首曲子中表現出來的歡樂氣氛。自然成長背景下的音樂教學,要求教師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程學習的熱情,使得小學生在文化基礎以及自主發展方面都能夠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因此,在這一首歌曲教學后,教師還可以引入其他的民族歌曲,如《新疆之春》《美麗的喀納斯湖》等等,帶領學生領略民族歌曲的美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音樂情趣得到了提升,加強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五、結束語
總之,音樂素養對于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結合自然成長背景下的課程理念,遵循學生自然發展的規律,實施創新的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音樂能力,從而實現小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斌.論課堂合唱教學對提升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20(16):13-14.
[2]陳美華.中小學音樂素養培育的實踐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88-90.
[3]高煒娓.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小學音樂素養[J].中華少年,2019(16):116.
[4]戴淑婷.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素養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7):46-47.
[5]林瑤.2016年全國中小學音樂素養監測——四年級音樂監測卷(討論稿A)預測試分析報告[J].科學咨詢,2017(2):22-23.
[6]孫銘雪,郭紅喜.中小學音樂素養課程實踐研究——以大連楓林藝術教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