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星 桑戀竹
內容摘要:回憶性散文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散文,在初中統編教材所編選的散文中占據很大比重,和其它類型的散文相比,回憶性散文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的文本特質,執教者在進行教學實施時,往往出現對確定教學內容有爭議的情況,尤其是以魯迅作品為代表的回憶性散文。針對這樣的教學現狀,執教者需要通過明確回憶性散文的文本特質,從而確定以下四種類型的教學內容——“教情感變化”、“教語言風格”、“教寫作筆法”、“教‘這一篇的特色”。
關鍵詞:回憶性散文 散文教學 教學內容 批判性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關于文章內容運用的表達方式,品味重要詞句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1]新課程標準對不同文體的教學提出以上要求,以魯迅作品為代表的回憶性散文作為散文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在初中統編教材散文選文中占據很大比重,由于回憶性散文在文體上的特殊性——視角獨特、情感往復、言語蘊藉,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回憶性散文教什么”也因此成為了一線教學的一大難點。
一.“回憶性散文教什么”為何成為難題
回憶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實感受和經歷的一種文章體式,主要是對生命履歷的回憶,這些人和事是對主體過往的真情實感的體會和人生感悟。[2]王榮生先生在《散文教學教什么》中提出了回憶性散文的四大文體特征:表達作者主觀情感、自我個性鮮明、兩重敘述視角、追求自我統一性,[3]筆者綜合了近年學界的相關資料,認為當下學者比較認可的是其三種文本特質:非虛構,也即寫實性;雙重敘事視角;兩種敘述語調的語言風格,這些文本特質造成了回憶性散文教學內容難以確定的現狀。
1.寫實性作品難以情感共鳴
趙勇認為散文的基本精神卻是指向過去的,既然是指向過去的,散文中尤其是回憶性散文中表現出的應是中年人對自身真實經歷的一種回溯性反思,作者回憶往事時的情感會映射在所憶的往事上,以及回憶往事的整個過程中,[4]其回憶的價值也就在于它以巨大的真實性展示了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的某個瞬間所特有的生命體驗和情緒狀態。所以,教師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真實情感體會也就成為了教學難題。
2.雙重敘事視角的復雜性
雙重敘事視角是指,回憶性散文中有兩個“我”在交替抒情,一個是過去的“我”,一個是現在的“我”[5],過去的“我”是作為體驗主體的“我”,現在的“我”是作為回憶主體的我,視角的轉換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沖突”,具體表現在這兩個我之間往往構成自我批判或自我發現關系。[6]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以上這個片段是典型的兩種視角的糅合,在作者回憶中的這個場景由先生、我、同窗構成,先從兒童視角描述,把孩子們即使在枯燥的課堂中也拘不住的野性子描繪得栩栩如生,到了最后一句,則將兒童視角轉換為成人視角來描述,因為作為兒童的小魯迅無從得知“紳士的地位”這個概念,如今成年的魯迅通過視角的轉變寫出了對于作者對自己或他人失去童真的遺憾,以及對童年美好的追憶與懷念,對于學生而言,很難通過短短的一段話看出作者寫作視角的變化。
3.兩種敘述語調的羼雜
一篇回憶性散文中一般會出現兩種語言風格,這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是雙重敘事視角的產物,一種是敘述過去的“我”時符合體驗主體身份的語氣,或童真或意氣風發,一種是回憶主體落筆寫作時作為一個成年人正在回憶和體味的語氣,或懷念或悲涼或悔恨,而“兩種敘述語調的交替使用,就形成了文章審美趣味上的豐富性。”[7]如何通過敘述語調的變化了解作者態度的變化也是一個教學難題。
二.回憶性散文教什么
王榮生教授認為在回憶性散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回憶性散文問題認識不清,[8]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意會到作者文字中內隱的生命體驗和情緒狀態,重視和挖掘回憶性散文到底“教什么”并實現其特有的教育教學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教情感變化
王榮生先生認為,散文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而散文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不注重散文中蘊涵的情感而去關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9]紀實性作為回憶性散文最本質的語體特征,作者在進行敘事時往往直接滲入了最真實的情感體會,但由于文體和情感的復雜性,學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就需要教師在執教時通過對文本情感的掌握引導學生尋找并理解兩種不同感情的差異,最終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心理變化和情感內核。
也許是因為……也許是因為……也許是因為……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在魯迅敘述百草園的樂趣漸入佳境的時候,筆鋒一轉,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一個成年人絕對不會不知道父母親把自己送到三味書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當然不會說出如此稚拙的原因來。這段敘事無疑給全篇增添了厚重的童話色彩,[10]通過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以兒童的視角、口吻對家里人要將小魯迅送進書塾里去的原因進行各種成年人看來很幼稚的推測,“總而言之”和兩個“Ade”表達了不忍離別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是文章轉向下半部分的讀書生活和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我就只讀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終于到七言。
從“只”讀書,過渡到兩個“漸漸”,最后“終于”到七言,可以看出先生的教學和對魯迅的要求是有耐心的、循序漸進的,并非是一味盲目推進教學的迂腐之輩,體會到先生表面上對魯迅嚴格,實則是一種負責和厚愛,至于魯迅本人的情感則是對先生教學方法的認同和對先生的愛戴、尊敬。
2.教語言風格
散文的語言自由隨意,風格多樣。既有最本色的話家常、娓娓道來的語言,也有最優美的經過精心錘煉、講究文辭的語言。[11]回憶性散文中兩個“我”通常對應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敘事視角的變化使得作者在進行往事敘述的時候往往下意識采用符合當時人物形象的語言風格,對于邏輯思維能力和共情能力尚有提升空間的初中生來講就會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和迷惑,所以分析語言風格也是教授回憶性散文的一大任務。
掃開一塊雪……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掃”、“露”、“支”、“撒”、“系”、“牽”、“看”、“啄”、“走”、“拉”、“罩”等一系列動詞簡潔清晰,準確地敘寫了捕鳥的全過程,雖然是童年回憶中的逮捕過程,但是此處作者明顯不是像上文一樣用孩童式的風格來描述,從中可以體味出作為回憶本體的魯迅簡潔質樸但是精準的語言風格。
3.教寫作筆法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最為經典的一段為例:
不必說……光滑的石井欄……也不必說……單是……
在這一段中,作者以時間為序,從春夏到秋冬,從植物到動物,高低遠近、動靜結合,有局部也有整體,顏色錯雜,細節描寫、感官描寫交織其中,百草園眾物雜亂,但是在作者筆下主次分明,結構層次合理,體現了作者觀察之細、描繪之妙,寥寥幾句就把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展現在讀者面前,在講授魯迅先生寫作筆法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以此為例錘煉作文文筆。
4.教“這一篇”的特色
回憶性散文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除了情感價值和語言風格之外,還應教授“這一篇”散文的獨特之處,“這一篇”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散文教學要建立學生的經驗與作者的語文經驗和人生經驗的鏈接。[12]理解、感受“這一篇”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獨特認知、情感融于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通過回憶兩段截然不同但不可偏廢的經歷成就了一篇充滿情趣美和意境美的文章,對于教師來說,通過對“這一篇”的學習,可以勾起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經驗,鏈接了文本中作者的經驗和學生的人生經驗后,可以促進學生對于自身成長的一種回憶和記錄,最終傳承了魯迅筆下的知識、經歷以及背后的意蘊。
總之,在明確回憶性散文的文本特質后,就可以以此為據確定教學內容的四種方向,“教情感變化”、“教語言風格”、“教寫作筆法”、“教‘這一篇的特色”可以給教師的回憶性散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幫助,希望可以起到破除回憶性散文阻礙學生理解的這一障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2]張娟娟.魯迅回憶性散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3]王榮生主編.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李華平.映射在“背影”上的是什么?——朱自清《背影》教學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5(32):50-55.
[5]王榮生主編.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朱慶國.回憶性散文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路徑——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03):38-41.
[7]王榮生主編.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8]張娟娟.魯迅回憶性散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9]王榮生.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1(01):9-11.
[10]曹禧修.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復合型視角敘事[J].魯迅研究月刊,2015(07):26-31.
[11]王榮生.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1(01):9-11.
[12]王榮生.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9):49-55+83.
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韓明星;項目名稱:指向批判性思維提升的高中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項目來源: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編號:SJCX20_0845。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