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倩 史誼君 潘如軍 唐秀樺 任立云



摘要:以10種甘薯品種為試驗材料,采用五點取樣法,分別檢查蟲薯率、塊根表面的取食孔數和塊根內的蟲數,研究10個甘薯品種對甘薯小象甲的田間抗性。試驗結果表明,桂經薯8號對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強,蟲薯率僅為20.0%,其次是廣薯87。從單薯平均蟲數和塊根表面取食孔數來看,也是桂經薯8號最低,與東皇薯1號相比,蟲量減退率和取食孔減退率分別為98.37%和88.06%。東皇薯1號對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弱,田間蟲薯率100%,單薯平均蟲數和取食孔數分別為22.41頭和125.88個。綜上所述,桂經薯8號是最具有抗甘薯小象甲潛力的甘薯品種,可在生產上優先推廣,減少甘薯小象甲對甘薯生產的危害,同時也可減少農藥使用。
關鍵詞:甘薯品種;甘薯小象甲;抗蟲性
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是危害甘薯生產的重要害蟲,該蟲全年均可取食為害甘薯,成蟲咬食嫩芽、葉子和薯藤、薯塊表面;幼蟲在粗蔓和薯塊內為害形成蛀道,并在其中排泄糞便;受害薯塊分泌萜類和酚類物質,致使味道苦澀,不能食用和飼用。一般造成11.5%~25.0%的產量損失,重者可達40%,個別田塊損失高達80%以上。甘薯小象甲為害隱蔽,世代重疊現象嚴重,耐饑力、生殖力都很強,防治難度很大,長期施用殺蟲劑又容易導致甘薯小象甲產生抗蟲性,增加防治難度。因此,我們需要找出一種長期控制甘薯小象甲種群的辦法。
植物抗蟲性是隨著昆蟲和植物的長期進化而逐漸形成的可遺傳特性,植物與害蟲相互影響并協同進化,使植物具有了少受害蟲的侵害的特性。植物抗蟲性分為組成抗性和誘導抗性。植物在受害前表現出的抗蟲性為組成抗性,遭受蟲害后所呈現出來的抗蟲性則為誘導抗性。有些植物還可因環境的影響表現出生態抗性。利用植物抗蟲性進行害蟲治理可以達到安全、環保、持續防治害蟲的特點,并且不增加額外的勞動力和減少農藥使用。在長期甘薯生產中我們發現,不同甘薯品種受甘薯小象甲為害程度不同,有部分品種具有抗蟲性,在栽培過程中表現出受害輕、減產少等特點。本文即以10種甘薯品種作為考察對象,篩選出具有較強抗甘薯小象甲的品種,為進一步進行抗蟲品種選育,制定合理的甘薯小象甲綜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礎數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共10個甘薯品種,分別是東皇薯1號、桂經薯8號、紅東、萬紫薯56、廣薯87、桂紫薇薯1號、萬薯7號、徐薯22號、紫羅蘭和龍薯9號(全部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
1.2 試驗環境
試驗地點在廣西大學農學院農場。甘薯的種植期為7~11月。試驗區域約為200平方米,土壤為壤土,土壤肥力均勻一致,地勢平整,生長期間不施用任何農藥,其他管理措施和一般生產田相同。
1.3 種植方法
每個品種1個小區,每小區起壟,每壟面積為6米×1米,每壟種植2行,壟間距為1米,薯苗間距為0.25米,每個小區設置3個重復。種植前施足基肥,種植時將薯苗插于壟上,每日澆水,生長期間適時施肥。
1.4 調查及統計方法
在甘薯種植期間,每隔兩周查看一次薯苗的生長狀態和甘薯小象甲的田間發生與為害情況。甘薯于11月30日收獲,按5點取樣法分別從每小區挖取每蔸下面的所有薯塊,標記小區號碼,帶回室內,每小區選取大小均勻一致的約0.1公斤的塊根10個清洗干凈,分別檢查蟲薯率、塊根表面的取食孔數和塊根內的蟲數。取食孔數和塊根內的蟲數經平方根轉換采用spss19.0版專業軟件進行分析。
甘薯種植期間受害程度分級標準如下:0級:薯蔓、拐頭和薯塊無蟲傷;一級:薯蔓、拐頭和薯塊表面有少數小蟲傷口;二級:薯蔓、拐頭和薯塊表面10%有蟲傷口,切開內部有蟲道;三級:薯蔓、拐頭和薯塊表面30%有蟲傷口,切開內部有多條蟲道;四級:薯蔓、拐頭和薯塊表面50%有蟲傷口,切開內部有蟲道且出現腐爛。
蟲薯率計算公式如下: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甘薯品種種植期間生長性狀對甘薯小象甲抗性表現
不同甘薯品種在種植期間表現出的抗蟲性不同。經田間觀察,受害最為嚴重的甘薯品種是東皇薯1號,甘薯小象甲停落在甘薯藤、葉片上的平均數量達6.2頭/區,在薯藤上有很多甘薯小象甲的蛀食孔,造成上部薯藤由于水分與養分運輸不暢而枯死的現象;該薯表皮易被甘薯小象甲成蟲取食和產卵。其次就是徐薯22號和萬薯7號,達到5.0頭/區。在薯藤上也有很多甘薯小象甲的蛀食孔,造成上部薯藤由于水分與養分運輸不暢而枯死的現象較少;其余品種每小區甘薯小象甲平均數量范圍在2.6~3.8頭。桂經薯8號生長迅速,抗逆性強,甘薯小象甲在甘薯嫩芽和薯藤上的為害程度輕,未見蛀食孔,表現出很強的耐害性,對塊根表皮的取食程度低(表1)。
2.2 不同甘薯品種收獲薯的抗蟲性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桂經薯8號在所有參試的甘薯品種中蟲薯率最低,為20.0%;其次是廣薯87,蟲薯率為25.0%;蟲薯率最高的為東皇薯1號,蟲薯率達100%。在蟲薯中,桂經薯8號的塊根內蟲數最少,為0.36頭/薯,其次是紅東,為0.59頭/薯,與東皇薯1號相比較,薯塊內蟲數分別減少了98.37%和97.37%,薯內蟲數較少的還有廣薯87、桂紫薇薯1號和紫羅蘭。蟲量最多的是東皇薯1號,蟲量為22.41頭/薯。從甘薯小象甲成蟲取食薯面情況來看,桂經薯8號被甘薯小象甲取食薯表面的程度最低,薯表面取食孔數為18.81個/薯,與東皇薯1號相比,甘薯小象甲取食孔數減少了88.06%,其次是紫羅蘭,薯面取食孔數為29.86個/薯,取食孔數減少了76.28%;與東皇薯1號同樣取食較多的還有萬紫薯56,其薯表面取食孔數僅比東皇薯1號少6個取食孔/薯,減退率僅為6.15%。
3? 結論與討論
甘薯的品種選育主要集中于品質選育,包括抗旱、抗病、產量、風味等,在抗蟲品種選育方面,僅見于mullen和滑金鋒的文章。研究表明,不同甘薯品種確實具有抗蟲差異性,在本次參加試驗的甘薯品種中,桂經薯8號在生長過程中表現為生長快速、耐害性強;甘薯小象甲成蟲對薯表皮的取食程度低,田間蟲薯率也是最低的。這說明桂經薯8號的抗蟲程度最高。對于抗蟲機理的研究,Anyanga 等發現甘薯周皮中的羥基肉桂酸酯是甘薯根皮中具有抗蟲作用的化學物質,它對甘薯小象甲的攝食有阻礙作用,提高它在根皮中的濃度有助于提高甘薯品種的抗蟲性。另外,龍薯9號和萬紫薯56的塊根表皮被甘薯小象甲成蟲取食程度僅次于東皇薯1號,但它們的單薯蟲數和蟲薯率并不高,說明這兩個品種不是因為塊根表皮中的抗蟲物質表現為抗蟲性,而是可能與甘薯含氮量、粗纖維、粗脂肪、粗淀粉、粗蛋白含量等有關,當然,含水量、硬度等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不過這需要試驗證實。研究結果表明,桂經薯8號可被推薦為具有抗蟲潛力的甘薯品種,同時也為進一步進行抗蟲品種選育及制定合理的甘薯小象甲綜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薯類創新團隊項目 (nycytxgxcxtd~11~01);? 廣西科技計劃項目(桂科AB16380046);廣西科技計劃項目(桂科AB18221101)。
作者簡介:史誼君(1993-),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業農村發展的研究。
*通訊作者:任立云,女,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