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君平
摘要:森林是大自然中最美麗且最豐富的“半成品”,具有防風固沙、蓄水調溫、美化環境等作用。森林資源保護及森林培育是林業生態建設的基礎,是提高森林覆蓋面積、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增加森林現實效益和潛在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森林培育;森林資源;林業管理
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地球的肺”,不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還能維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近年來隨著地球上人口的不斷擴張及人們對森林資源的無限汲取,導致森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以,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要手段。
1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1 對溫度的影響
森林中孕育著種類繁多的植物,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為生物圈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在炎熱的夏季,茂密的樹葉是天然的屏障,在吸收外界熱能的同時,能降低燥熱的氣溫,帶來一分涼爽;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遮擋冷風,讓區域的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因此,森林被人們稱為“天然調溫師”。
1.2 對水分的影響
森林是“天然蓄水庫”,能夠對雨水、雪水等自然降水起到“截留”作用,在雨季,森林中植被吸收多余的水分進行存儲,維持地下水的穩定。同時,植被還能通過蒸騰作用,將水蒸發到空氣中,從而起到調節空氣濕度的作用。
1.3 對大氣的影響
地球的大氣層主要是有氧氣、氫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氣等氣體組成,其中,排放量較多、對人們危害性較大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二氧化硫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能夠有效利用植被的光合作用、固碳作用等,有效吸收這些有害氣體,進而達到凈化空氣成分的目的。
1.4 對土壤的影響
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是地球表面巖石經過億萬年形成的,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提供了養分。有了森林后的土壤,植被的枯枝落葉被微生物分解,給土壤帶來更多的養分,從而更加有益于植被的生長。
1.5 對生物的影響
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們依附于森林中的植被而生存,森林為這些動植物、微生物等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保護森林,做好森林培育工作,增加森林覆蓋率,對于保持生物鏈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2 基于森林資源保護前提下的森林培育
2.1 苗木培育
苗木培育是大面積培育森林的首要步驟,具體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選擇苗圃地:對苗木區域是否向陽、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是否有蟲害隱患、溫度是否適宜等培育條件進行調查。待苗圃地選好后,進行垃圾清理、平整細化、消毒施肥,并按照規劃方案將苗圃地做成圃床。
播種:根據各種植被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季節、合理的方式進行播種。在實際播種過程中,首先需要結合種子大小和覆土厚度選擇適宜深度與間隔進行開溝,在通常情況下,播種溝深度為0.5~0.6厘米,要求深度均勻,對于柳樹、楊樹等小種子播種時無需開溝,直接淺線播種。其次,播種時,要遵循“邊開溝、邊播種、邊覆土”的基本原則,要求下種均勻。
苗圃地管理:定期灌溉與排水,由于種子萌發后需要足夠的空氣、水分,一旦土壤失水,種子就會失去活性,同時,還要定期檢測土壤含水量,一旦含水量過大,種子就會發霉腐爛;定期清除雜草,雜草過于茂密會影響苗木生長質量。
苗木出圃:起苗是苗木出圃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首先,要把握起苗時節,必須做到與造林季節相配合。其次,在起苗時要到達一定深度,確保不會傷及苗木根系。最后,將苗木進行分類包裝與運輸。
2.2 人工造林
選擇適宜造林地:為了確保能夠發揮人工造林的最大化效益,通常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適宜造林的地段。
造林整地:造林前對造林地土壤進行翻墾,通過物理、化學等清理方法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其他剩余物,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率。然后,根據造林苗木的大小及其根系情況,確定人工造林的初植密度、苗木間距。
2.3 林地培育
做好蟲害預測防治工作。森林病蟲害的預測與防治工作貫穿整個林地培育過程,也是避免苗木染病、死亡的重要手段。因此,作為林業管理部門應將病蟲害調查監測工作放在森林培育的首要位置,要對森林區域內的病蟲害情況進行動態監測,以便及時、全面掌握病蟲害信息,確定專人、確定對象、制定方法、改善病蟲害環境,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防火工作貫穿整個森林生長的始末,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森林中任何動植物都將會化為烏有。因此,必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在森林防火中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加強防火宣傳與培訓,提升林業管理部門及群眾的防火意識,形成“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共同參與”的良好工作局面。第二,加強林區火源管理,切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做好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發展,森林資源管理也要與時俱進,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充分借助衛星導航、網絡信息化通訊、全球定位、地理信息及手機基站定位等現代化科學技術,通過管理中心實現對林區定時、定點、定線路的全過程監控,提高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為做好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 結束語
我國是人口大國,森林資源人均占有水平較低,各地林農矛盾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是每一個林業工作者認真思考的課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森林資源重要性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森林培育工作,是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至關重要,也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