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中“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由此可見,土地流轉是現代農業發展、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先決條件,是逐步形成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確保“三權”分置有序實施的重要內容。
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我國耕地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但由于土地地類不同,劃分土地時把大塊的土地分割若干塊,面積小地塊多,不便經營管理,嚴重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糧食產量的提高。如何讓土地集中連片,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于是出現了農戶之間的小范圍的土地流轉。在不改變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途徑。
1 土地流轉產生的成效
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就業機會,使農民增收。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能收取一定的承包費,有了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外出務工,取得一份穩定的務工收入。
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速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由于流轉期限長,種養植大戶舍得對土地平整和水、電、路、溝的綜合整治進行投資,為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大宗土地的流轉,土地規模化標準化經營效益突出。
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隨著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我市通過土地流轉逐步形成了花生種植區、蔬菜設施農業區、林果區示范基地,并逐步向周邊幅射,帶動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有利于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資源分布零散細碎,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利用率不高,通過流轉,土地集中連片,便于對現有農村資源資產的綜合利用,發展特色農業。
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和科技素質。
2 農村土地流轉的方式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類型主要有出租、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合作等。從實際上看,采用轉讓方式的很少,采用轉讓進行流轉的土地僅占流轉總面積的3.8%,轉包、出租這兩種主流形式占比將近80%。流轉土地要在農戶自愿的原則下,并經過鄉級土地管理部門備案,簽訂流轉合同。
3 發展方向
目前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流轉土地的情況比較多,鄉鎮政府在推進土地流轉、放活土地經營權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認清土地流轉是興產業富農民的有效途徑。“產業跟著市場走,富人跟著產業走,窮人跟著富人走”,要想擺脫貧困必須發展產業,土地流轉促進了特色規模種植業的發展,有效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認真做好土地流轉服務工作。制定規范流轉手續和流轉程序,成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建立全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網站和土地流轉信息庫,提供政策法規宣傳、信息發布、流轉價格評估、指導合同簽訂、合同鑒證和登記工作等服務。為流轉雙方在政策上、細節上服務好,確保流轉行為和程序合法合規,維護流轉雙方的利益。
推廣引導土地流轉典型。培植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流轉土地用于連片規模發展優質高效的名、優、特產品的典型,用“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的引導方式,帶動農民自愿轉租承包地,以實行規模經營。
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土地流轉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加強對土地流轉工作的領導和引導,使部分農民從幾畝地中解放出來,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和農村新業態轉移,防止土地粗放經營和撂荒現象的出現。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打造集約化種植,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解決近幾年農村經濟增速放緩、農產品滯銷、農民增收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