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距蘋果年度新品發布會還有三個月,各種傳言、劇透在網絡上早已鋪天蓋地,人們對其芯片、基帶、外形、屏幕、攝像頭、電池容量等等信息充滿熱情,甚至連今年新iPhone支持多少瓦的快充,兼容什么協議標準都不愿意漏過。

當然,這并不是人們一時的熱情。在移動互聯應用普及化的4G時代,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電量焦慮就一直存在,各品牌主力機型的電池容量已經成為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主要參考因素之一,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AI、視頻應用成為主流,消費者在關注手機電池容量的同時,更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手機快充標準上了——反正電池電量是有限的,能快速“回血”就更加重要了。
也正因如此,在智能手機發展歷程中,快充技術被放到了很高的優先級上,從早期的18W到前幾年的65W,再到今天,手機充電功率超越筆記本電腦已不鮮見,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搭載120W快充技術的量產機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盡管電量焦慮得到了很大緩解,但智能手機領域快充標準混亂的問題越來越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吐槽。
當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各家手機廠商都標榜自家產品支持快充,但各家或多或少在快充標準上有限制條件。往往是一部本來支持快充的手機,偏偏只有借助原裝充電套裝才能達到所宣傳的充電功率,手機不僅認充電頭,連充電線也必須是原裝的。如果不匹配,徒有快充功能也是白瞎。
在易損耗的充電線,易丟失的充電頭,加上諸如蘋果以環保之名連普充頭都不提供的大前提之下,也難怪消費者會吐槽當下智能手機快充標準的混亂現狀。
前段時間,工信部主管的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了《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該《規范》直指當前手機等產品在快充協議上存在的不兼容問題,并提出了相關解決措施。顯然,這對消費者而言是好消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小米、OV國產四大頭部廠商也是《規范》的共同發起者,而且還得到了榮耀、瑞芯微、立輝科技等多家終端廠商和芯片廠商的支持。
實際上,快充技術發展多年來,產業各企業不兼容的現象并不是首次才被意識到。2017年初,USB-IF組織基于PD 3.0通用充電協議推出了PPS快充規范,并得到了不少手機廠商的支持。然而隨著智能手機的競爭加劇,以及手機廠商對生態構建的需求,這些通用標準并沒有得到重視。即便是出于某些原因遵守這些標準,但充電功率普遍僅支持10W出頭,這種做法無異于走形式應付規定。
當快充成為一種剛需,手機廠商在面向消費者時,就會更強調自有快充技術以展示其強大的產品力。近兩年來,國產手機廠商在快充上的投入就像搞軍備競賽一樣,紛紛強調自家快充技術有多牛,以此來迎合消費者需求。
除此之外,在手機廠商看來更重要是,圍繞私有快充協議開展商業授權也是一筆難得的生意,這和蘋果的MFi認證是一個套路,任何第三方配件廠商想要生產銷售iPhone數據線,都需要先繳納專利授權費,當用戶量足夠大的時候,這會成為一筆長久的收入。較早發展快充技術的OPPO就在2019年開放了VOOC快充生態,并將其技術授權給了品勝、安克、倍思等配件廠商。不過長久下去,這種看似“開放”的行為實則限制了用戶的充電自由。
基于這些快充發展的歷史,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牽頭的《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能否開花結果還有待觀察,畢竟在廠商重大利益面前,用戶的體驗并不一定會得到完全的滿足。
不過,在智能手機產業競爭越來越趨白熱化的當下,廠商也不會完全置用戶的需求而不顧。而在官方的牽頭下,幾家重要的終端廠商如果真能打破固有技術思維定式,以快充兼容性為目的,牽頭制定統一快充制式,既能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也能適配產業生態的長期發展需求。
也許,未來幾年我們就能在不同手機上體驗到相同的快充技術,而且相互之間還能夠良好兼容,擺脫私有充電協議的束縛,實現手機的快充“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