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創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以青島某地鐵站中的拱蓋法施工為背景。在拱蓋法施工中,拱蓋是結構穩定性的關鍵所在,起著支撐上部覆土和保護下部結構等重要作用[1-2]。拱蓋所承受的力需轉移至拱腳處圍巖上,過于軟弱的圍巖無法承受拱蓋上的力,故拱蓋一般常建立于較穩固的圍巖上,以保證拱蓋穩定性。因此,拱腳處圍巖的強度對拱蓋穩定性有很大影響。
模型圍巖采用摩爾-庫倫模型,其參數如表1所示。工程材料采用彈性模型,其參數如表2所示。

表1 圍巖物理力學參數

表2 支護物理力學參數
車站埋深為10 m,主體結構總高16.61 m,取底部圍巖為6 m厚度。根據巖石力學的觀點,在地下洞室開挖時會引起應力進行重分布,而其影響范圍為3~6倍的洞徑,處在該范圍以外的巖體不受開挖影響[3-4]。車站總寬為22.6 m,故取一側圍巖寬為23 m。每階段將施工分為3段來模擬整個開挖過程,模型總長為6 m。車站模型及材料分組如圖1所示。

圖1 FLAC3D車站模型圖
拱蓋法的主要施工工序是:施做超前支護→臺階法開挖上斷面左右側導洞巖體→架立臨時鋼拱架→臺階法開挖上斷面中部巖體→架立臨時鋼拱架,施做兩側洞內拱腳縱梁→按一定順序開挖下斷面巖體,施做初期支護→順作法施做主體結構。首先固定邊界,將各個外側面相應位移限制住,再給地層賦參,運算得地層初始位移,將這一部分位移歸零,排除自然沉降引起的誤差。正式施工,先將相應區域的地層參數提高,借此來模擬超前支護,然后臺階法開挖左右導洞,開挖2 m,再運行150步模擬開挖沉降過程,施做初襯及鋼拱架,如此開挖3次,得左右導洞開挖完成沉降結果。采用相似的方法來模擬中導洞開挖,得其沉降結果。將鋼支撐處改為空模型,同時將縱梁處改為彈性模型,模擬拆除鋼支撐,得施做縱梁完成時沉降結果。臺階法開挖下部區域,施做初襯、二襯,運算得車站施工結束時沉降結果。
不同圍巖上各施工完成階段的沉降曲線對比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在左右導洞和中導洞時開挖時的沉降基本一致,同時在中導洞階段,沉降差值均在1 mm以內,但開始對地表沉降產生影響。在縱梁施做階段,初襯的拱蓋作用已經在Ⅱ級圍巖上表現出來,沉降變化不大。各級圍巖之間沉降最大值的差值變大。車站開挖完成時,沉降與前一施工階段差別不大。所以,可以認為當縱梁施做完成時,拱蓋結構成型,能夠發揮支撐作用,此時在拱蓋以下的施工作業對沉降影響不大,沉降已受到控制。

圖2 不同圍巖上各施工階段完成時沉降曲線對比圖
在左右導洞開挖中,不同強度的圍巖基本不影響地表沉降;中導洞開挖是沉降變化最大的一步工序,于這步工序要做好沉降控制,其中施做在Ⅱ級圍巖上的初襯在這一步工序便可發揮拱蓋作用,控制沉降;Ⅲ、Ⅳ級圍巖在拱蓋結構完全成型,才能控制沉降。
當拱腳處兩側圍巖分級發生變化時,隨圍巖強度的降低,沉降變大,距車站結構相同距離上的沉降,低強度圍巖的沉降值更大。在強度相近的圍巖之間,沉降最大值的差值會隨圍巖強度的降低而逐漸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