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孟玲玲,閻 珉
(山西省貿易學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在山西省產業轉型發展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創造力、影響力逐漸增強,三晉文化走出去的成效將更加顯著。計算機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人才缺口很大,特別是缺少具備高素質和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強的設計人才,培養具有一定水平的懂藝術、懂制作、精技術、精設計的專業人才尤為迫切。山西省貿易學校以計算機平面設計為核心,整合工藝美術、網頁設計、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學生多次在全省技能大賽和全國文明風采大賽中獲獎,與山西紫蘋果、都市時空、天使映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秉承合作教學、合作設計、共同評價、共謀發展的理念,共同探索“技藝創”相融合的中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帶動了山西省地方經濟服務,從而促進太原及周邊地區藝術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
技:利用實訓設備進行數字技術、3D打印、軟件設計等實操制作技能技術的提升。藝: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和文化理解四個核心素養。創: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學習過程,在藝術設計實踐中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和精神,形成創造性思維。融合:重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體現“技藝創”特色,在“藝術”上做文章,在“技術”上下功夫,在“創意”上求突破,在“融合”上見實效,能夠突出體現職業教育不只是技能訓練教育,是以價值塑造為靈魂,能力訓練為本位,將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職業感悟教育融為一體的教育,切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即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
創新與實踐:將中華文化傳統和藝術表現傳神的內容傳承和傳播下去。傳統:傳統文化和工藝,留住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和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神:體現藝術靈魂、藝術神韻的情感與靈性,提升藝術素養。傳承:傳承技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商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傳播:教學特色可借鑒,教學資源可共享,培養模式可推廣。
方案科學全面。依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各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充分體現專業教學標準規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要求,包括專業名稱及代碼、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畢業要求等內容,并附有教學進程安排表等。
目標具體明確。根據山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特色和專業實際,結合中職辦學層次和定位,首先科學合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教學標準,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保證培養規格;其次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技術技能培養、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切實提升思政工作質量;方案中思政目標明確,學時安排合理,強化實踐環節,書證融通改革評價模式。
標準引領。依據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嚴格貫徹落實職教“20條”精神,加強教學標準化建設,充分考慮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貫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體現的教學思想、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
定位精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深化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科學確定課程目標,整體優化課程內容,充分體現課程目標、專業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相統一。
校企合作。修訂過程中,邀請山西紫蘋果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山西都市時空裝飾有限公司、山西天使映像文化傳播公司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參與,組織專家論證,充分吸收學科新工藝和新技術,突出課程特色,構建多元參與、過程評價與終結考核(考試)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共修訂了藝術設計類專業19門課程標準,17門課程實訓標準;完善了17門實訓指導書,新開發實訓項目15個。
資源豐富。完成“素描”“設計基礎”“材料裝飾畫”“室內設計手繪技法”四門課程的電子教案四套,PPT課件126個,交互式課件10個,教學課件20個,微課16個,口袋書2套,立體教材2套。素描課程還開發了“明暗調子規律”AR增強現實小程序1套,室內設計手繪技法課程開發了學習軟件一套。形成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具有“技藝創”特色的優質專業教學資源。
學習便捷。以校園網為載體,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不斷有機整合,突破時空限制,建立了“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平臺”和“工藝美術專業教學資源平臺”,呈現出自主式、開放式網絡教學環境,達到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對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優化,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與主動性。
與時俱進。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與專業職業標準對接,反映藝術設計與制作行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尤其是凸顯現了行業企業中的主流技術。
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具有針對性。培養方案中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積極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強化專業課教師立德樹人意識,結合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在“技藝創”融合過程中,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特點,提出以德潤心、以雅潤行、以善潤人,認真梳理了每一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專業課程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動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
教學計劃嚴謹,課堂教學具有高效性。培養方案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視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革,梳理了核心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技能操作、藝術元素、創新創意點,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打造“金課”,打造優質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輕松混”向“玩命學”轉變。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評價體系健全,評價方法具有多樣性。培養方案中積極推進過程考核,制訂了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考核標準,采用學習過程考核、閉卷、口試、實際操作等多種考核形式,實現知識應用考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校內考核與校外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相結合,構建了學生、教師、企業共同參與、以能力考核為主、涵蓋知識、態度的考核評價體系。
標準引領,教材選用和編寫有據可依。校企合作修訂了19門專業課程標準、17門課程實訓標準,標準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全面性和具體性,體現發展性和前瞻性,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靈魂,新編寫的立體化專業教材《素描》和《室內設計手繪》,依據課程標準和實訓標準要求,在教材中充分融合技藝創特色,是對課程標準和實訓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
標準引領,教學內容體現思政要求。教學內容中體現立德樹人,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在“圖案基礎”“材料裝飾畫”“PS”“攝影”“字體設計”“招貼設計”“插畫設計”“包裝設計”等核心專業(技能)課程中體現技能培養、藝術素養、創意表現特點,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所有課程既分類教學又相互融通,聚焦藝術主題,體現培養特色。
標準引領,實訓項目開發體現實用性。根據課標與實標的要求,針對工藝美術15門實訓課程經過充分調研,并撰寫136份調研報告,共同制訂出工藝美術專業新開發實習實訓項目實施方案15份,實訓指導書15份。并在實訓過程前制訂實訓計劃,過程中做好實訓記錄,過程后撰寫實訓報告,實現實訓規范。
工藝創新,提高服務社會能力。將激光雕刻機與“圖案基礎”課程結合,采用新的設備和技術對傳統課程開發出新的實訓項目,完成了從二維繪畫向三維立體化效果的作品呈現,實現課堂形式多樣化。過程中對新的實訓項目進行全面調研、制訂方案和實訓指導書,對專業教師進行技能操作培訓,提高教師實操水平;學生通過學習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圖案設計作品,課堂效果與技能水平顯著提高。
技術創新,推動知識更新迭代。將包裝機應用到立體構成的課程制作中,根據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程進行調研、開發新的實訓項目,制作了多面立體構成的調研報告和實訓方案,為創設“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提供有利條件支撐。通過創新課堂形式和作品形式培養學生技術與藝術的雙向提升和發展,創新了立體構成課程實訓新模式。
材料創新,滿足市場實際需求。對專業教師進行激光雕刻機的培訓,研究開發實訓材料,將激光雕刻機運用到“材料裝飾畫”課程中,用激光雕刻機制作裝飾材料,在傳統課程基礎上開發出新的實訓項目,實現了材料設計制作在材質和技術上的創新,豐富了課程體驗與作品內容,學生在技術和藝術上有了的雙重提高,并形成成果性資料。
項目創新,打破教學時空束縛。通過全面的市場調研、制訂方案,在原有的家具設計實訓項目基礎上新開發了固定家具施工圖繪制、環保家具、構架式家具設計兩項實訓項目,體現了特色化的專業學習,提升了就業能力。
弘揚工匠精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都市時空杯”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手繪作品展評以熱愛祖國,珍愛生命、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發現美、熱愛美、創造美,色彩豐富和諧,色彩搭配協調,創新圖形和色彩的表現能力表現形式美法則,配色原理和心理感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營造“懷匠心、鑄匠魂、踐匠行”的文化氛圍。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紫蘋果杯”“材料裝飾畫”課程抗疫主題作品展評活動教會學生勇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戰勝恐懼、珍愛生命、熱愛祖國,體現黨和國家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堅定決心,醫務工作者和解放軍戰士們挺身而出、逆行而上的抗疫場景,展現了一線英雄的光輝形象和使命擔當,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愛國主義感染力在校內引起強烈反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精神魅力。“交換空間杯”“包裝設計”課程作品展、“鑫品尚杯”“室內藝術設計”課程作品展、“都市時空杯”“標志設計”課程作品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如《百鳥朝鳳》《中國風》《城市文明》《印象山西》等,延續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
“職教20條”明確了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提出了一系列解決長期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的政策措施:要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狠抓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專業、課程、教材改革,提升實習實訓水平,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要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嚴把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兩個關口,狠抓制度、標準、規范落實。藝術設計類專業具有技藝共生、古今貫通、共性個性兼容的特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系。針對不同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推動藝術與技術辯證統一,共性與個性辯證統一,傳統與現代辯證統一,引導學生立足時代、貼近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