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佳
(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當前,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中仍舊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教師教學理念過于落后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很多教職人員往往沒有認識到先進理念對人才培養工作的促進作用,致使整個工作停滯不前,而產教融合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與企業能夠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但是,由于思想觀念落后難以推動人才培養工作有序展開,也不能夠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甚至會影響其未來成長與發展。同時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也沒有開展相應的企業課堂講座,致使學生對產教融合概念認識比較模糊,難以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更沒有建立相應的機制來保障產教融合,即使設立了相應的機制,機制內容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都會影響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時效性。
當前,職業院校教師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課程設計上也存在不科學的問題。在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過程中,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擔任顧問角色,往往只局限在理論層次的指導,缺乏深度的參與與開發,導致教師承擔著課程開發的主體工作。課程設計的科學與否,直接關乎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致使學生不能從教育活動中更有效地獲取知識。所以,教師在日常實踐教學過程中,對于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要及時調整,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置課程,探索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獨特性,從而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專業實操能力,這樣才能夠為其綜合技能的提升奠定夯實基礎。同時,由于辦學資金限制,學校也沒有配備足夠的仿真性基地,這便難以滿足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也會削弱學生們原有的學習動力。總之,鑒于課程設置不夠科學,也會很大程度上致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難以順利完全落實和貫徹下去。
職業院校在當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力度不夠的問題表現較突出。首先,校企之間缺乏長期深度合作的基礎,合作內容也比較狹隘。在制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的過程中,由于絕大部分專業的學生并不屬于“訂單式培養”計劃的對象,導致校方依然是專業培養計劃的主體,企業參與度不高,這樣就會致使人才培養效率降低。其次,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也缺少來自企業的通力配合和指導。沒有達到產教融合共育人才的預想,校企合作不夠集中,缺少制度保障,缺乏秩序性,企業處于的地位和所承擔的責任不夠明確,這都成為了制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仍存在著不足。首先,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院校內“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院校的一大教育特色,但由于培訓力度不夠、教師教學任務過重等原因,導致“雙師”隊伍建設中出現“雙師”型教師短缺的問題。此外,還存在著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比例不平衡的問題。現場調派的兼職教師擁有大量的從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學生專業技能的獲取離不開兼職教師的知識傳授。然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存在著專職教師數量偏多,而兼職教師數量較少,專、兼職教師結構并不合理的現象,就會影響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時效性。
要想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序展開,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理念先進與否,直接關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應基于職教集團背景,來創新教師教學理念。首先,產教融合主要是指學院結合實際專業來開展相應專業產業,并將教學與產業內容相融合,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所以更應該樹立先進的理念來引領產教融合,進一步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其次,在職教集團的背景下,要完善相應的機制來保障產教融合,這是實現校企雙元育人目的的關鍵。在實際產教融合過程中,設立激勵制度,有助于調動各級教師參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從而彌補傳統工作上的不足,實現提高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目標。此外,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也要開展相應的企業課堂講座,使學生對產教融合概念清晰化,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有序展開。
科學合理地課程設置,是職教集團背景下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首先,充分發揮職教集團優勢,集團內部院校充分達到資源共享,進而優化課程,科學合理化設置。探索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獨特性,從而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專業實操能力,這樣才能夠為其綜合技能的提升奠定夯實基礎。其次,應達到產教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過程中,企業要深度參與開發,應與教師共同承擔課程開發,成為開發工作的主體,制訂出符合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課程體系,從而更加高效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此外,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對學生進行全面且嚴格的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學習,進而提高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效性,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得以順利完全落實和貫徹。
職業院校應基于職教集團背景的前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發揮職教集團內部優勢,相互學習和借鑒優勢院校的先進經驗,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水平,實現共同發展。校企打好長期深度合作的基礎,拓寬合作內容與范圍。此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的制訂,應與企業人才崗位需求以及生產實際相結合,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制訂的比例。豐富校企合作模式,例如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等合作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收獲更多的知識且提高技能。在與企業單位的合作過程中,職業院校應該主動建立起互利共贏與一體化育人機制,企業應加大力度配合和指導實踐中的教學環節。
在產教融合共育人才的過程當中,校企集中合作,明確制度保障,增強秩序性,明確企業所處的地位和所承擔的責任,進一步提高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效性,促進職業技術學院健康、穩固發展。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除了院校和企業應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外,教師也必須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參與人員,發揮在校企產教融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與低關乎最終人才培養的效果,所以,在職教集團背景下,職業院校應加大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加大“雙師”型隊伍建設。應定期對內部教師進行技能培訓,讓教師認識到產教融合對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性,并積極地將工作經驗轉化為教學理論,也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對學生展開教育指導,這樣才能夠獲得良好的人才培養成效。同時學院也可以開展相應的技能大賽,這都是提高師資隊伍綜合水平的方法,當然,形式多樣的技能大賽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平衡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比例。從現場引進具備豐富從業經驗的兼職教師,改變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存在的專職教師數量偏多,兼職教師數量較少的現狀,改善專、兼職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此外,學院也可以與相關企業聯合起來,建立校企名師工作室共同體,并依托校企名師工作室共同體開發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聯合教研活動,以此來推動師資隊伍建設,也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有序展開的重要內容,讓學院與企業實現雙贏的目的,進而促進中國職業技術學院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已經成為教育事業發展重要目標,但是隨著時代變化,隱藏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倘若這些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和解決,勢必會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和質量。特別是在職教集團背景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針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深入探討,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教師、院校以及企業達到共贏局面,進一步促進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道路上得以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