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海燕
(新疆科技學院,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000)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然成為中國應對全球挑戰和經濟發展轉型機遇的核心舉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省加快創新型省份的建設進程。2013年,新疆提出加快創新型新疆建設的意見,全面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強調了科技創新的新要求。
2019年,新疆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戰略安排,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圍繞自治區黨委工作部署,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邁入創新型省區行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新疆力量[1]。
如何加快新疆創新型省份建設?朱迎春(2012)認為新疆要立足本地特色優勢,堅持可繼續發展,充分利用全國科技資源,加快知識應用和技術轉化,積極營造優越的創新環境,著力提高本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2]。翟玲紅(2016)指出合理布局R&D資源,可以提高新疆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新疆創新驅動發展[3]。田雯(2020)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制約新疆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促進新疆科技成果轉化的可行性建議和相關措施[4]。
總而言之,建設創新型省份,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要道,一帶一路發展的核心區域和關鍵樞紐,理應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但是作為資源型省份,“能化當家”的產業結構面臨環境、市場等方面的壓力,區域發展不協調,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鏈不夠健全,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因此,新疆需要將戰略機遇和區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明確關鍵創新驅動要素。本文通過分析新疆創新驅動發展現狀及問題,并進行西北五省/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橫向對比,提出創新型新疆創新驅動發展對策建議。
2016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R&D)56.63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2.21倍,占新疆生產總值的0.59%。財政科技撥款總額為41.64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2.06倍,“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達15.58%,占當年財政支出總額的1.09%。2016年新疆全社會R&D人員投入16 945人年,較2014年增加了1 283人年,從科技投入情況來看,新疆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大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但增長幅度不高且有所下降。
從新疆的科技產出及科技轉化成果來看,2017年全省專利申請量達3 205件,專利授權量達950件,發表科技論文2 082篇,各類技術合同簽訂合同數為980項,技術合同交易額達5.76億元,科技轉化率較低。
根據科技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和2016—2019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顯示,2016—2017年新疆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有所下降,在全國排名第30位,新疆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效用值上升,在全國排名第25位,在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創新環境、創新績效、企業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2018—2019年創新能力排名有所下降,新疆綜合科技創新實力與全國的差距仍較大,存在著科技體制機制不順暢、創新活力不足、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少、科技投入低下、創新人才匱乏等諸多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發展[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新疆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與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綜合效用值表
本文選取西北五省/自治區作為評價對象,包括陜西、新疆、寧夏、青海、甘肅五個省/自治區。基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從創新驅動發展過程及創新驅動發展涵義角度出發,從創新驅動主體要素、創新驅動投入要素、創新驅動產出要素、創新驅動環境要素四個方面構建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6-7],運用建立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去評價中國省份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的大小,原始數據來源來自201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地方《統計年鑒》、《科技統計年鑒》及所在省市統計局、國家科技部等官方網站。評價方法選擇加權灰色關聯分析法,灰色系統的關聯分析法是以確定指標關聯系數為基礎的計量方法,避免了主觀賦值的系統缺陷及可能出現的結果與定性分析結果不符等問題。
采用AHP-熵權綜合賦權法來確定創新驅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運用MCE軟件求得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30個三級指標的加權灰色關聯度并按照大小進行排序,五個省/自治區創新驅動要素的關聯度得分及排序和綜合加權關聯度得分及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五個省/自治區創新驅動要素得分及排名
2.2.1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西北五省/自治區2018年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能力排名依次是:陜西、甘肅、新疆、寧夏、青海。新疆在西北五省/自治區里面排名第三。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穩步提升,正在縮小東西部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差異。
2.2.2 創新驅動發展要素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的大小是由創新驅動發展要素質量水平所決定的,就整體水平而言,創新驅動投入要素質量水平和創新驅動環境要素質量水平高于其他兩個要素質量水平,創新投入及創新環境得分高,說明國家及各省正在大力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視創新投入同時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新疆的創新驅動主體要素和創新驅動投入要素,創新驅動產出要素、創新驅動環境要素在西北五省里排名均在前三。
新疆屬于西部省/自治區中發展較為領先的地區,但是近兩年來創新綜合評價排名連年下降,目前在西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處于中下游,從創新驅動投入要素和創新驅動環境要素來看,新疆的創新驅動發展潛力較大。因此,對新疆創新驅動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指示[8],要高度認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要在發展新理念視角下堅持創新新驅動發展,通過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創新投入在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新疆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在科技上的財政支出比例逐年增多,但是仍不能填充科技產業化所需的巨額資金缺口,因此,要建立全社會投入為支撐的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完善人才培養及人才保障機制,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引進、提高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培養力度,對專業技術人才、創新企業家和青年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增強創新資源的自由流動性,包括縱向科技合作和橫向科技合作,縱向科技合作就是指“產學研”合作,使創新資源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高等院校和企業間自由流動,但是前提要建立好資源共享機制,防范資源共享中機會主義的產生。橫向科技合作是指加強省際間科技合作,充分發揮科技援疆作用,科技援疆合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最終實現區內外聯合、多方參與、協同創新發展[9]。
探索按照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軍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支持自治區企業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10]。通過改革激勵獎勵制度、專項引導資金和評價考核體系,讓科研機構、科研人員享受到科研創新所帶來的實惠,使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能夠堅持以應用為導向進行科研,既有壓力又有動力[4]。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促進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技術轉移,跨省合作建立跨區域科技孵化器,提升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功能。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產學研密切合作,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因為企業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融合和促進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基礎性研究和創新,培養技術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政府應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科技創新中既要做好參與者,也要做好服務者,為創新驅動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