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碧云 佛任宣
4月22日,廣佛協同立法簽約儀式在佛山舉行,廣州、佛山深入落實國家和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廣佛全域同城化的部署要求,拉開了廣東跨市協同立法的序幕。
6年前,佛山孜孜以求追夢12載終獲地方立法權。
6年里,佛山圍繞市域社會治理充分行使地方立法權,共制定地方性法規8部、地方政府規章12部。在全省新獲得地方立法權的17個城市中,法規和規章立法數量均排名前列。
從2015年率全省之先在新獲得地方立法權城市中制定首部地方性法規至今,佛山市人大常委會肩負立法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彰顯“佛山特色”,推動立法質量不斷提升。
“以法治引領改革開放再出發,以法治護航民營經濟做優做大做強,以法治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法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魯毅強調,佛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推進法治佛山建設進程,奮力開創新時代佛山改革發展新局面,讓法治光芒照亮新時代佛山高質量發展之路。
佛山是一座制造業名城、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一座全國文明城市。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長期快速發展,佛山城市管理、社會建設的難題越來越多。國家和省制定的一般性法律法規有些不能滿足發展需求,迫切需要制定符合佛山實際的地方性法規。
自2015年佛山獲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把立法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去審視和部署,堅持把立法工作放在改革發展的全局中去謀劃,努力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提供有效制度供給。
作為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佛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2015年前后,全市劃定歷史文化街區20個,確定歷史建筑175個。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和擔憂。
佛山首部地方立法便關注這個矛盾,回應群眾的關切。2016年,《佛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獲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批準。其中的名錄管理制度、預先保護制度以及補助機制等,有力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鞏固佛山城市文化的根基與靈魂。
生態興則文明興。佛山致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中,揚塵源是佛山PM10的首要污染來源,也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揚塵污染防治成為佛山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中之重。立良法、治揚塵顯得尤為迫切。2018年,《佛山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施工單位、運輸單位應當制定具體的揚塵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為全市揚塵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為先發地區,佛山也存在著城市建設的“通病”,即建設進程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情況。排水設施建設管理相對滯后,不僅導致暴雨時期容易誘發內澇災害,也對佛山開展水環境整治造成較大影響。2019年,佛山推動《佛山市排水管理條例》立法,打破鎮街規劃格局,將排水規劃提級到市、區統籌,同時提出建設用地配套排水設施要求、陽臺(露臺)排水要接入污水管網等創新舉措,助力佛山打贏碧水攻堅戰。

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佛山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新聞發布會

廣佛協同立法簽約儀式在佛山舉行
立法就是要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目前佛山犬只高達29.6萬只,數量龐大,涉犬糾紛頻發。面對這道社會治理難題,經過兩年立法探索,《佛山市養犬管理條例》于2020年獲通過,理順政府部門及相關單位職責,創設養犬備案制度,制定養犬人行為規范,建設犬只留檢場所、規范犬只經營活動,讓養狗不能再“任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六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多措并舉打出“組合拳”,推動科學民主依法立法。
立法之“立”,難在“創立”。
佛山從獲得地方立法權起從未“閉門造車”,“開門立法”是工作創新的重要法寶。
從征集立法意見開始,便積極推動“開門立法”,拓寬公眾有序參與渠道。每年,市人大常委會均公開征集次年的立法工作計劃建議項目,聽取各區政府、市有關單位、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立法咨詢專家以及社會公眾的建議意見。僅2018年度立法建議項目,通過積極與媒體、第三方機構開展合作,以街頭訪談、網絡問卷調查、政民互動平臺熱線向市民征集立法建議,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收集到1450條具體建議。
為廣泛聽取基層聲音,市人大常委會還在全市設置10個基層立法聯系點,深入街道、村居、律師協會等地。“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我們能準確掌握第一手材料,市民群眾也可以通過聯系點提出意見建議,有利于在法規審議修改過程中更準確地‘抓住問題’,更準確地‘找到措施’。”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說。
今年4月,《佛山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出臺,借助新聞發布會、訪談和短片、漫畫、海報等形式廣泛宣傳,讓條例“飛入尋常百姓家”。實際上,在該條例立法期間,不僅充分依托各級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還委托第三方調研機構“佛山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協助開展立法調研。條例草案二審前,各界共有2 100余人次參與,提出有效修改意見400余條。
6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注重發揮立法專家、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的智力支撐和橋梁紐帶作用,建立立法專家顧問咨詢組,涵蓋法律、城建交通、環保、教科文衛等多個領域,并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市委黨校、佛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佛山市律師協會4個單位合作建立立法基地。
作為立法咨詢專家成員之一,佛山市律師協會會長、廣東通法正承律師事務所主任鐘堅參與多部法規規章的制定工作。“大到一條法律條文,小到一個標點符號,大家都要議一議、爭一爭,討論許久方罷休。”鐘堅說,“對于每條法律條文,我都認真閱讀思考,提過無數次意見建議,目的就是確保條文質量。”
經過多年探索,立法工作得到較高的社會參與度評價。佛山市法制局近年委托的第三方調查顯示,45.17%的受訪者表示有參與過立法經歷,76.87%的受訪者知道公眾可以參與立法,為立法草案提出過意見建議;受訪者參與立法意愿更高達81.33%。
一部部“量身定制”的法規規章背后,市人大常委會將工匠精神融入立法工作方方面面,力求在立法工作中充分體現“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追求卓越”。
6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堅持提早介入。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在年度立法計劃公布執行時,就積極與政府起草部門建立聯絡機制,對起草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指導,增強立法前瞻性和主動性,減少或杜絕法規草案的盲目性。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還建立法規進度情況匯報機制,將法規項目庫各個項目的起草推進情況納入到市績效考核評比中,避免出現“正式項目推著干,預備項目等著看,在庫項目沒人管”。
另一方面,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落實省委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的要求,以大學習全面掌握立法領域內容,以深調研深入掌握立法關鍵點,以真落實完善地方立法流程,把工匠精神貫穿在立法工作全過程。截至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共制定立法管理制度12項,涵蓋立項、論證、評估、審議、清理、立法聯系點管理、立法基地管理、項目庫管理等領域。
常言道:法規頒布不是“句號”,而是“逗號”。為保證地方性法規頒布后順利實施,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嚴格按照規定,在法規頒布實施滿一年后,按時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工作,滿兩年的開展立法后評估工作。截至目前,已經對5部法規完成了執法檢查工作,對3部法規開展了立法后評估。
例如,在《佛山市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執法檢查中,檢查組發現有關部門未能夠按照條例的規定完成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治超網絡規劃編制,全市治超非現場執法點的建設也滯后。據此,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及時啟動規劃編制和執法點建設工作,確保條例得到有效實施,助力維護運輸市場良性有序發展。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還在省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圍繞全市中心工作,依法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及時對全市有關重大事項作出決定、決議,有力地推動了地方國家機關依法、民主、科學決策。2017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共計40多項。
2020年10月,《佛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獲審議通過。當年佛山市公益訴訟立案數、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數、起訴金額等多項辦案核心數據均名列全省第一。12月底,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還創下了29.6億余元的全國環境公益訴訟判賠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