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小晶
廣州是一座英雄城市,是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在這里,發生了一系列與中國共產黨密切相關的大事。
2019-2020年,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牽頭開展革命遺址大普查,按分級認定省級和市級革命遺址的原則,共登記、認定廣州市革命遺址283處,分布于越秀區59處,海珠區13處,荔灣區18處,天河區16處,白云區19處,黃埔區24處,花都區25處,番禺區19處,南沙區4處,從化區46處,增城區40處。其中,省級重要革命遺址169處。此外,還有114處納入省革命遺址線索,有待進一步保護開發利用。近年來,通過瞻仰革命遺址,激勵教育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匯聚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1921年3月,廣州是最早成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城市之一;1922年1月,發生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香港海員罷工;1922年5月,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第一次確定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無數熱血志士匯聚廣州,慷慨高歌報國志,掀起了席卷全國的革命洪流,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葉劍英、澎湃等黨的老一輩領導人都在廣州留下了光輝的革命斗爭足跡。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州農講所舉辦六屆,各屆主持人均為共產黨人。其中,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把學員組成13個“農民問題研究會”,列出36個農村政治、經濟事項進行討論研究。
1924年6月,國共兩黨攜手創辦了第一所培養軍事干部的學校黃埔軍校;1924年冬,在廣州建立第一個地方軍事機構中共廣東區委軍委。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省港大罷工在廣州掀起了反帝浪潮;1926年6月,廣州建立第一所培訓工人運動干部的高等院校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學院。
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廣州起義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紅軍”旗號,建立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1921年,黨的一大就曾有涉及聯合戰線的討論。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是黨關于統一戰線的第一個專門文件。
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第一次確定了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方針。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會后,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通過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開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次實踐,國共兩黨共同創辦黃埔軍校,掀起北伐戰爭。
1937年9月,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文章中說:“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這是兩黨結成統一戰線的結果”。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始終保持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政治本色”。
團結是進步的強音。在新時代,我們黨需要繼續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贏得廣泛支持。
自從唐朝設市舶司,“千年商都”廣州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從未關閉的通商口岸。1957年,第一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辦。海納百川、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求新求變一直是廣州的城市品格。
廣州是改革開放前沿地。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敢飲“頭啖湯”,率先探索實踐“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對下放權”,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創下多項體制機制破冰的“全國第一”。
1978年-2018年,廣州經濟總量翻了近500倍,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一艘紅船揚帆起航,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實踐成就,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輩、建設先驅、改革先賢在革命、建設、改革、走向復興不同歷史時期的砥礪奮斗,“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