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佛任宣
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思想,為做好新時代人大監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法監督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佛山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堅持在市委正確領導下,積極發揮人大制度優勢,以人民心之所系為導向,寓支持于監督之中,與“一府一委兩院”持續“同頻共振”,朝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標,通過一次次正確監督、有效監督的生動實踐,攜手推進佛山高質量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增加學前及義務教育的學位供給,是佛山市各級人大代表和群眾高度關注的話題,也是佛山市2020年十大民生實事項目之首。
“佛山市生均一般公共預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請問財政部門對于加大投入保障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有何措施?”“禪城區城南、南海區桂城街道等片區人口快速增長,公辦學校、幼兒園學位均未能滿足市民需要,有何對策?”……為辦好民生實事,2020年11月,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開設“代表考場”。市長率市、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真對待“考試”,一一作答。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早在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聽取專題匯報、召開專業人士座談會等方式深入調研,發現佛山由于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偏低,普惠性幼兒園學位“一位難求”,幼兒園員工、家長對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呼聲很高。同時,組織考察了深圳、杭州、嘉興三地普惠性幼兒園創新模式,推動學習借鑒長三角地區兄弟城市的成功經驗,補佛山學前教育資源底子薄、投入欠賬多等方面的短板。

佛山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對“增加學前及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視察調研、“回頭看”、專題詢問等監督方式,持續關注、持續推進破解“公辦園”“普惠園”不足難題。市政府明確了2018-2020年幼兒園新改擴建目標任務,并設立專項經費支持舉辦普惠性幼兒園;在全省率先出臺相關的規范性文件,隨后又以政府規章形式修訂印發城鎮新建住宅配建教育設施管理辦法,規定政府接收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后必須辦成公辦幼兒園。
2020年專題詢問會前,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市人大代表對新、改、擴建的45所學校、幼兒園逐一調研。會后,市政府將專題詢問會上提到的問題一一梳理,形成整改清單、工作臺賬,分解到相關部門,并定期將整改推進情況反饋。專題詢問會的一問一答,摸清了工作的癥結、明確了改進的方向,彰顯了人大、政府、代表和群眾的“同頻共振”。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20年全市學位供給超額完成任務,其中,新、改、擴建幼兒園68所,新增學前教育學位2.5萬個;全市普惠性幼兒園達807所,實現80%以上適齡兒童在家門口上“物美價廉”幼兒園。
在佛山市禪城區中心的一條小河涌——豐收涌邊,夏日清風徐來,一灣碧波在艷陽照耀下泛起點點微光。附近村民說起豐收涌的變化,難掩喜悅:“以前這里的水又黑又臭,如今不僅沒異味,沿岸更是芳草萋萋、綠樹成蔭。”
豐收涌整治變化的背后,離不開省人大常委會、佛山市各級人大常委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玉妹親自掛點督辦,佛山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魯毅和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劉珊多次帶隊深入廣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現場督辦,并強調要進一步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促進形成合力,確保佛山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2018年,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省市人大聯動監督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佛山市人大常委會以此為契機,將打好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列入市、區、鎮(街道)人大監督重點,強化聯動機制,建立三級人大跟蹤監督污染嚴重的河涌制度,以“同飲一江水,共識愁滋味”的工作態度,把監督工作真正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針對全市黑臭水體覆蓋面廣、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治理壓力重等問題,市人大常委會2019年嘗試探索以專題詢問等剛性監督方式,促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向縱深開展。為使專題詢問會達到預期效果,市人大常委會聯合市生態環境局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以明察暗訪的形式,連續3個月對全市30多條城鄉黑臭水體的水質狀況以及相關處理設施、截污管網建設實地調查,掌握了全市黑臭水體污染防治現狀的第一手資料。
專題詢問會上,市長率市政府分管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到會應詢,各區、鎮(街道)主要負責人出席詢問會。河面泛起的股股“彩”流,漂浮的點點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靜置不動…… 一系列問題以會前專題片的方式揭露在應詢部門面前,10位市人大代表“辣味”提問、不留余地,職能部門積極回應。通過“面對面”碰撞,進一步達成共識、凝聚合力,共同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南海、順德、三水區人大常委會也針對黑臭水體整治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詢問,充分發揮市區人大聯動監督作用。
治水是一項持續性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反彈。對此,市人大常委會持續跟蹤監督不松懈。2020年3月至10月,又組織對全市城鄉243條黑臭水體逐條進行明察暗訪,實地詳查河涌水質、入河排污口、沿線污水管網、治水治污工程以及周邊生活、工業、農業面源涉水污染等現狀,走訪周邊居民了解情況、現場拍照記錄并匯編成冊,轉發市政府研究處理。經過市、區、鎮三級共同努力,2020年底全市完成8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205條城鄉黑臭水體和30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驗收,廣佛跨界河流水質歷史性達標。
“以前每年每個項目都說不夠錢用,一定要把預算做得非常大,但實際花錢時由于項目比較倉促,資料不齊全,開支不了,占用了財政資金。現在事前先入庫管理,事中有監督,事后進行績效評價,使財政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財政所副所長馮英漢對近年來政府“錢袋子”的新變化深有感觸。這一深刻轉變,源于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探索預算支出聯網監督工作向基層鎮街延伸。
佛山預算支出聯網監督工作從2003年起步,2005年系統上線試運行,2017年實現全市5區與32個鎮(街道)聯網。通過10多年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系統橫向覆蓋77個市級預算部門、256個預算單位,縱向實現市、5區和32個鎮(街道)的聯網,涵蓋了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金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賬,讓政府財政變成“透明錢柜”。
依托預算聯網系統,市人大常委會將監督貫穿預算編制和執行、績效評價全過程,盯緊每一筆財政支出;同時,試點探索對財政預算實行前移監督,借助第三方力量對年度專項經費預算額度較大的單位的預算支出計劃項目進行對比分析評審等。
以南海區西樵鎮人大為例。2020年12月,西樵鎮人大聯同鎮財政部門、第三方機構對鎮財政預算單位2021年新增入庫項目進行入庫前評審,共有148個項目申報進行入庫評審。經評審組綜合評議,建議入庫項目116個,建議不入庫項目32個;項目總申報金額6.92億元,建議安排總金額4.56億元,核減2.36億元,為財政部門壓減不合理預算提供有力支撐。
預算聯網監督系統能否持續取到實效,關鍵還在于隊伍建設。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定期舉辦市、區、鎮(街道)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現場會、工作研討班等方式,“手把手”將區、鎮(街道)人大預算聯網監督隊伍帶起來。各鎮(街道)人大也紛紛加強人大代表、預算單位負責人、預算審查委員會成員、人大機關“四支隊伍”的專題培訓,不斷提升預算監督整體能力。
2020年國慶期間,位于佛山文創古鎮白坭鎮核心區域的康喜萊現代農業產業觀光園正式開園,園區內開設農業觀光采摘、親子農耕體驗、科研教學等多個項目,吸引不少珠三角地區家庭到此親子游。
“康喜萊現代農業產業觀光園由傳統蔬菜種植模式升級改造為高端農業的項目,這得益于市人大常委會多年來持續關注和推動!”市人大代表、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創辦人、理事長李廣彬表示。
勇于直面問題,持之以恒監督是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監督的顯著特點。“佛山市鄉村生態環境差、村容村貌亂、河涌水體污染等問題一度困擾著農村。”市人大農村農業委員會委員徐灶榮對此深有感觸。

佛山市禪城區豐收涌如今不僅水清沒異味,沿岸更是芳草萋萋、綠樹成蔭(資料圖片)
2019年,市人大常委會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課題,到浙江、廣州、珠海和本市30多個鄉村開展深調研,提出堅持分類指導、“一村一策”,將美麗鄉村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帶,提升全市鄉村整體風貌等意見建議。意見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大力推進“百里芳華”鄉村振興示范帶和60個市級示范村建設。2020年11月專題視察中,李廣彬、徐灶榮等代表欣喜看到,佛山鄉村加快蝶變,有氣質有顏值。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行動,其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市人大常委會將鄉村規劃編制作為重點監督之一。截至2020年底,佛山鄉村規劃已實現全覆蓋。如禪城區南莊鎮羅南村委托專業規劃設計機構,謀劃未來30年城鎮化宏偉藍圖。
萬事從來貴有恒。市人大常委會還將持續關注鄉村規劃的落地見效,讓佛山城鄉建設更和諧、更美麗。